今天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一切产业都围绕互联网转,但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鲜有人去梳理,阿里巴巴CTO王坚说过“不了解互联网的历史,就谈不上互联网创新”。

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有吴军的《浪潮之巅》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梳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上半场有林军《沸腾十五年》,下半场进入巨头时代,所以吴晓波这本《腾讯传》算是已腾讯为主线结合中国主要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写成的“中国互联网近代史”。

整体来说本书叙事还是比较精彩,毕竟吴晓波功力在那。但是相比《浪潮之巅》缺乏分析深度,相比《沸腾十五年》缺少翔实八卦,更像一本腾讯的一本软文,吴晓波也说这是腾讯主动找吴晓波定制的一本传记。

吴晓波在整本书里面用凯文凯利失控和进化论的观点梳理、分析了腾讯帝国的崛起,并提炼出了下面的“马化腾的七种武器”,但显然这是对烂大街的“互联网思维”的归因。一个公司的成功,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外部环境因素,我们总喜欢归因到某个英雄或某套理论。吴晓波自己也曾主张,成功难以复制,但是失败却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所以才有代代表作之一的《大败局》。

但是在这本书里到处都是腾讯成功的记录与探索,失败之处则轻描淡写。此外,腾讯最著名的特点就是“山寨”,这点也被吴晓波淡化处理。还有,吴晓波对腾讯正在的战略布局并没有摸索清楚,只是宏观的翻翻而谈,近年来的战略布局需要查看腾讯的收购与投资谱系才能模式清楚,吴晓波没有做实属一大遗憾,所以我自己想补充几点作为本书的增补包。

腾讯的山寨

我们先来看看最著名的山寨,腾讯早期QQ靠山寨OICQ起家,此后可谓一路山寨过来,其实通读腾讯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其实一直都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尽管有做规划,但是太多规划之外的动作),如今这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标榜自己和传统公司区别的一大特点。

腾讯的崛起主要靠模仿,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什么火,它就模仿什么,从即时通讯工具QQ模仿OICQ,到门户网站腾讯网模仿网易搜狐,到电商网站拍拍模仿淘宝,到搜索模仿百度,到社交网站朋友网模仿人人网,到腾讯微博模仿新浪微博,到各种山寨游戏,直到今年的直播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其实较少做真正的创新者,更多是做跟随者,让别人去创新,然后借助自己巨大的流量和资本优势,模仿超越,这个战略在腾讯的发展过程中屡试不爽。

直到近年来,尤其是腾讯通过微信抢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加上引入职业经理人刘炽平,加上国内版权意识的萌芽和法制的完善,腾讯的也开始从山寨,转向收购和投资来实现战略试错和战略布局,不再什么都自己做,不再以天下为敌。

腾讯的溃败

腾讯什么都模仿,尽管有流量和资本的优势,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都成功,但是,这种大量试错是符合进化论思维的,成功并非规划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试错成本为代价摸索出来的,所以腾讯的犯下的错误也非常多。

腾讯模仿失败的产品太多了,其中最近的可能要算电商、搜索和微博,腾讯很早就开始涉足电商,做拍拍和后来的QQ商城,到后来收购易迅,其实在把京东整合到微信的时候,导流效果也是极差的。

当年微博的时候,可以说引起整个互联网2.0(互动网络)时代的恐慌,每个巨头都试图跟进,但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微博虽然以“微”开头但是并没有专注在移动端,新浪的媒体基因也注定微博是一个媒体平台而不是社交平台,早期的大V策略是兴奋剂,也成为后来致命的毒药,偶然机会,广州张小龙的微信拯救了腾讯真正宣告互联网3.0(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腾讯成功的背后太多的偶然。

偶然背后的必然

腾讯能走到今天真的纯属偶然,比如早期抱住中国移动的大腿和后来的微信的诞生,很多次腾讯差点挂掉,很多次差点卖掉,又很多次遇到了风口,但这些偶然中间,又有许多必然,必然来自于哪里?时代趋势与试错。

时代与试错

所谓风口,就是时代的趋势,腾讯的崛起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环境(这个分析起来太大有机会再说)。另一方面腾讯非常擅长把握时代的趋势,腾讯真有这么神吗?能洞察时代先机?

当然不是!

腾讯靠的是试错,让别人先试错和自己大规模试错。

一旦别人试错发现一个好的模式或产品,腾讯迅速跟进,让别人负责试错,自己跟随,其实商业世界里经常都是这样,成功的往往不是第一个创新者,所以不要过分迷恋创新,把一种创新适应、推广、落地才是竞争力,太过超前的想法、产品都会死得很惨。

除了让别人试错,腾讯自己也大规模试错,只有听说某个风口,腾讯迅速跟进尝试,腾讯失败也很多,但这是避免错过风口最好的办法,我啥都做,总不会错过了吧。

马太效应

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在中国这个功利主义的世界,成功者身上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

互联网世界是个赢家通吃的世界,以往说5%公司垄断95%的市场分额,移动互联网时代马太效应更为明显。成功的优势不断积累和放大,腾讯成为了今天的巨无霸,构建了一个且帝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