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藝術

幽默是人類社會固有的一種語言,

它不僅存在於上世紀的

黑白喜劇電影裏,

也存在於藝術家的諷刺畫作中。

無論是對戰爭悲劇的指責,

對時間消逝的恐懼,

還是對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支配,

對當今消費主義的不滿……

嚴肅的藝術題材以一種黑色幽默、

輕鬆戲謔的藝術形式被呈現,

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鍾愛於這種

幽默諷刺的敘事方式。

Self-Portrait by Hogarth, ca. 1735, © Yale Center

諷刺藝術的標杆

要追溯到18世紀被譽爲

“英國繪畫之父”的威廉·荷加斯

(William Hogarth),

Plate 1 Moll Hackabout 抵達倫敦,在廉價旅館

他是英國版畫、

諷刺畫和歐洲連環

漫畫的先驅。

Plate 2 Moll,一個富商的情婦

他的創作大多爲植根於現實生活

的社會道德題材,

直指當時的政治和社會風氣,

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徵。

Moll變成普通妓女

此後,他的畫風

被後世稱爲''Hogarthian''。

Moll在監獄中工作

1732年,Hogarth

創作了第一批組畫《妓女生涯》

此係列共計六幅畫,

Moll死於梅毒

描述了一個美麗的村姑面對大都市

與金錢的誘惑,淪爲妓女,

並最終感染性病悲慘死去的故事。

Moll的靈堂夜

Hogarth用漫畫無情諷刺了

英國權貴骯髒的生活,引來當時

英國上層社會的強烈批判,不僅

不承認他是畫家,還罵他

是個道德犯。

《浪子生涯》第一幅《繼承家產》

除了《妓女生涯》,

Hogarth又陸續《浪子生涯》

(A Rake's Progress)、

時髦婚姻

《時髦婚姻》

(Marriage A-la-Mode)、

《四個殘酷的舞臺》、

《杜松子酒巷》等廣爲人知的作品。

《浪子生涯》第二幅 《志得意滿》

《浪子生涯》銅版組畫

描繪了一個19歲青年Tom Rakewel

l在繼承了父親家財之後的故事。

《浪子生涯》第三幅《妓院狂歡》

趨炎附勢者不斷上門奉承,

他本人又揮霍無度,

把所有的錢都浪費在奢侈的生活、

嫖娼和賭博上。

《浪子生涯》第四幅《破產追捕》

連妻子的財產也被他押上賭檯,

因負債累累被囚禁在監獄裏,

最後進入了瘋人院。

《浪子生涯》第五幅《婚姻》

不同於當時流行的理想化肖像,

Hogarth用幽默生動的繪畫筆法

和極具表現力的色彩構圖來

描繪人物肖像,

《浪子生涯》第六幅《輸掉家產》

藉此直觀地諷刺和揭露社會上

的不良現象,

《浪子生涯》第七幅《鋃鐺入獄》

對上層社會產生巨大沖擊,

這是當時18世紀任何一個藝術家

都未能達到的。

《浪子生涯》第八幅《瘋人院一景》

因此,諷刺畫家

成爲了Hogarth一生的標籤。

Hogarth bust. Leicester Square, London, UK.

時隔兩個世紀,

作爲霍加斯、戈雅、杜米埃,

珂勒惠支等畫家所確立的現實

批判傳統的繼承者,

George Grosz,Portrait

德國客觀現實主義藝術家

喬治·格羅茲的藝術同樣具有鮮明犀利

的諷刺性和政治性,

Suicide,1916

他是魏瑪共和國時期柏林達達

和新客觀主義的傑出成員,

以其漫畫般的諷刺繪畫作品著稱。

he loesick man ,1916

Grosz生於一戰期間,

自1911年開始發表作品,

擅長把對社會陰暗面的主觀思考

和反叛意識通過這種諷刺性

傳遞給觀者。

The White Slae Trader,1918

Grosz把矛頭直接指向資產階級

的虛僞與貪婪,以誇張幽默的漫畫形式、

尖刻辛辣的藝術語言描繪一戰參戰士兵

的生活狀態及戰後德國的混亂社會。

Germany a Winter's Tale ,1919

Grosz以他那充滿嘲諷、不屑與

鄙夷的筆觸,使那些商人暴發戶、

壓迫工人的資本家、虛僞的政客

醜態畢露。

The Gray Day,1921

也暗喻了那個時代的

人們麻木、絕望的精神狀態。

George Grosz, Republican Automatons, 1920, © Muse

Grosz的畫作中所呈現的諷刺

與戲謔很快在德國引起強烈反響,

這也令他常常與當局處於

對立衝突的狀態。

Pillars of Society,1926

納粹上臺後,他不得不

被迫於1933年逃離德國,來到紐約。

當代藝術家更是置身於當下

的文化環境與社會現實,

深刻延展了藝術對社會現狀的思考

和對現實問題的諷刺意味。

幽默的深層肌理關乎於反叛、

對抗以及面對後媒體時代藝術

去物質化、去中心化的擔憂。

曾梵志“面具”系列

例如曾梵志2001年創作的“面具”系列

就利用幽默的諷刺技法揭示了

90年代的社會現狀。

戴着面具的人們表面上歡聲笑語,

但卸下面具後卻充滿了

孤獨、焦慮。

曾梵志“面具”系列畫作《最後的晚餐》

在2013年拍出天價的“面具”系列畫作

《最後的晚餐》則採用了當下流行

的挪用藝術。

將原畫中的耶穌及十二個門徒

換成戴着面具、喫着西瓜、系紅領巾

的少先隊員,把宗教場所轉變爲教室,

使空間產生一種荒誕感。

儘管幽默只是一種藝術對話形式,

一種人類交流的普遍語言,

但在諷刺藝術家眼中,

這種幽默背後暗藏着他們對

現世社會的反省。

除此之外,諷刺藝術

也涉及到觀者應該如何觀

看這些藝術作品。

喚醒觀者自身

不斷去理解和反思消費主義、

人口爆炸、拜物傾向等各

種當代社會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