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化名)说:“事后我总是发现,我说的和实际发生的其实不是一回事。”她是在和孩子的一次冲突之后发出这一感慨的。

对于跃的女儿乐(化名)来说,她需要的是父母的有效支持,而非是喋喋不休的唠叨。一会儿说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优秀,一会儿又指责她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一会儿又跟她探讨按照目前她的状态,她将来能不能有出路的问题……这些话题都让她不胜其扰,也让她感到无所适从。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做才能达成父母的期望?而实际上,她也并不想为了达成父母的期望而努力,这不是她努力的动力。她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像是海上的灯塔一样,能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毕竟每一艘船都有它自己的航行轨道不是?

岳的女儿经常会想起自己的表姐丹妮(化名)。小的时候,丹妮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母亲也把她树为自己的榜样。丹妮的优秀持续到10年级,然后她从放弃学习开始,逐渐放弃了所有的努力,一切行动都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没有安排的,她就不做。

学校的作业不是父母留的,不做;学校的活动,父母说会影响学习最好不参加,就不参加;父母说最大的期望是她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她就说我考好大学。高考后她的成绩仅够上一个普通的大学,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父母不满意,丹妮说:“一切都是按照你们的安排做的啊!”

当一个人的努力没有内在动力的时候,是很难收到成效的。

丹妮对乐说:“他们给我指定的路,我并不想走,但是我也拗不过我妈,所以只好走下去,结果就是这样。你不要和我一样,最好走一条自己选择的路。”

乐不希望步表姐的后尘,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选择,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妈妈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规正她的行为,认为她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也不对。乐说:“她总是指责我的行为和话语,下判断说,我一定会碰壁什么的。我不这样认为,所以我们之间总是爆发争吵。”

其实在交流中,问题和答案都不是判断或者指责,而是能不能说出自己的需要。这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观察和思考的时候,都在自己的思维框架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大站在对方的角度。实际上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看到对方的视角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当我们静下心来,回过头再观察整个事件的缘起与发展过程,思考就会全面一些,但是也很难完全放弃自我角度的影响。

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或者会具有更冷静的观察、更客观的思维角度和更全面的思考。这也是专业心理分析与治疗者存在的意义,他们或能为成长中的人、成长中的关系、客观存在的冲突带来调和力量和解决方案。

(文/刘秀竹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8年6月24日第15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