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6月23日,邓小平作出了一个影响历史的重要决定。

据“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6月23日消息,40年前的今天,1978年6月23日,在中南海含秀轩,邓小平在听取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刘达的工作汇报,同方毅、蒋南翔、刘西尧等人谈话时,对留学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

邓小平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在我们迈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学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

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中国出国留学的大门再次打开。通过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开启了新的征程,扩大派遣留学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奏。

1978年12月26日,中国向美国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学人员启程出发,其中,清华教师9名。

40年后的2018年6月23日,清华大学在主楼接待厅举办出国留学工作四十周年暨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国际交流合作专题座谈会。

座谈会上,1978年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中的清华大学土水学院教授张楚汉院士、材料学院及机械学院教授柳百成院士、自动化系教授李衍达院士、生命学院赵南明教授等,与清华留学师生代表一道,回顾40年前的启程。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查询发现,《中华读书报》曾在2015年9月刊文《52人,第一批留学生,成就几何》,对新中国向美国派出的第一批52名留学生做了详细介绍。

文章介绍,归国30年后,52人中有7人(李衍达、陈俊亮、柳百成、张楚汉、张恭庆、姜伯驹、童坦君)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南明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应隆安、密码学专家裴定一、地球物理学家吴如山3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名。

这批归国学者获得了为数众多的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凡在大学任教和在科研单位从事研究者,全部成为各自领域的教授、知名专家或学术领军人物。

文章认为,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首批留学潮中的学者们都已进入晚年,通过追索他们当年赴美留学的生活旅痕,综合分析他们的情况,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改革开放年代里首批赴美留学生的派遣是成功的。

这个优异群体有什么不足吗?当然是有的。

文章在文末分析,一个明显的不足,是首批赴美留学人员出国留学时普遍人过中年,失去了最佳学习时段,也不再处于最佳研究年龄段,由此妨碍了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尤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他们未能取得重大的科学发现,取得举世瞩目的开拓性成果。

渐入晚年时,这个群体中彼此熟悉的学者相聚时常常感慨,这个群体中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获取这个奖项,原本他们青年时代的金色梦想。这个梦想只能留给后人实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