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6月23日,鄧小平作出了一個影響歷史的重要決定。

據“清華大學”官方微信公衆號6月23日消息,40年前的今天,1978年6月23日,在中南海含秀軒,鄧小平在聽取時任清華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劉達的工作彙報,同方毅、蔣南翔、劉西堯等人談話時,對留學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

鄧小平說:“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這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我國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現在我們邁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學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學習,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的大學究竟辦得如何。”

在鄧小平的大力倡導下,中國出國留學的大門再次打開。通過派遣留學生,中國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開啓了新的征程,擴大派遣留學生成爲中國對外開放的前奏。

1978年12月26日,中國向美國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學人員啓程出發,其中,清華教師9名。

40年後的2018年6月23日,清華大學在主樓接待廳舉辦出國留學工作四十週年暨第25次教育工作討論會國際交流合作專題座談會。

座談會上,1978年第一批赴美留學人員中的清華大學土水學院教授張楚漢院士、材料學院及機械學院教授柳百成院士、自動化系教授李衍達院士、生命學院趙南明教授等,與清華留學師生代表一道,回顧40年前的啓程。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詢發現,《中華讀書報》曾在2015年9月刊文《52人,第一批留學生,成就幾何》,對新中國向美國派出的第一批52名留學生做了詳細介紹。

文章介紹,歸國30年後,52人中有7人(李衍達、陳俊亮、柳百成、張楚漢、張恭慶、姜伯駒、童坦君)成爲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趙南明當選爲歐亞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應隆安、密碼學專家裴定一、地球物理學家吳如山3人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名。

這批歸國學者獲得了爲數衆多的中國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凡在大學任教和在科研單位從事研究者,全部成爲各自領域的教授、知名專家或學術領軍人物。

文章認爲,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首批留學潮中的學者們都已進入晚年,通過追索他們當年赴美留學的生活旅痕,綜合分析他們的情況,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改革開放年代裏首批赴美留學生的派遣是成功的。

這個優異羣體有什麼不足嗎?當然是有的。

文章在文末分析,一個明顯的不足,是首批赴美留學人員出國留學時普遍人過中年,失去了最佳學習時段,也不再處於最佳研究年齡段,由此妨礙了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尤其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他們未能取得重大的科學發現,取得舉世矚目的開拓性成果。

漸入晚年時,這個羣體中彼此熟悉的學者相聚時常常感慨,這個羣體中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而獲取這個獎項,原本他們青年時代的金色夢想。這個夢想只能留給後人實現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