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色十法

望色十法的内容,首见于《内经》。如《灵枢·五色》说:“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其上下,以知病处。”并认为观察面色的润泽还是晦暗最为要紧。因而把善于审察泽夭的医生,视为高明的医生,指出:“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更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清代医家汪宏根据《内经》的理论,结合个人的经验,著成《望诊遵经》,提出“望色十法”,并指出其在望色中的重要意义,他说:“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

中文名

望色十法

外文名

Looking at color ten method

出处

《望诊遵经》

创建年代

清代

作者

汪宏

内容及释文

《望诊遵经》提出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以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

释义

1. 浮沉 色泽显露于皮肤的叫浮,隐约藏于皮肤之内的叫沉,浮沉可分表里。浮表示病在表、在腑,沉表示病在里、在脏。初浮后沉的,病由表入里;初沉后浮的,病自里出表。

2. 清浊 清是色泽清晰,浊是色泽暗浊。清浊可分阴阳。色清病在阳,色浊病在阴。从清而浊,病由阳入阴。从浊而清,病由阴转阳。

3. 微甚 微是色泽浅淡,甚是色泽深浓。微甚可分虚实。微表示正气虚、甚表示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后实;由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

4. 散抟 散是散开,疏离,抟是积聚,壅滞。散抟可分新病久病。色散多为新病、轻病,或病将解。色抟多为久病、重病。先抟后散的,是病好转;先散后抟的病转重。

5. 泽夭 泽是气色滋润,夭是气色枯槁。泽夭可分成败。色泽主生,色夭主死。色从夭转泽,精神复盛,病有生机,从泽转夭为血气益衰,病趋危重。

《中医基础理论》望色十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