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广州将会是什么样?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公示正式出炉,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州有了新的定位——“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新版总规还提出,到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生态公园数量从现在的108处增至138处、形成约10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本轮总规中,南沙地位凸显,成为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同时提出在南沙、黄埔、空港经济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关键词一:

定位

城市定位不断提升

要建国际一流城市

2017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广州纳入新一轮总规编制试点城市。本次总规编制工作是广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广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推动特大城市治理改革的重要平台和提升广州综合实力的重大契机。

本轮总规的编制就是要落实国家与区域战略要求,深刻反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家赋予广州的责任和使命。规划围绕“两个一百年”谋划广州城市发展定位——

目标愿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城市性质: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交往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分阶段目标: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

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从近几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看,广州的城市定位在不断提升。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在批复文件中,国务院对广州作出如下定位: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在批复文件中,国务院指出: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专家指出,国务院2016年的批复首次确立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同时还出现了“国际”二字,广州城市定位上升到了全球、国际的层面。

从最早期定位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再到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城市定位在国务院的批复中逐渐提升,新一轮总规更是将广州放在了国际一流城市的层次来谋划和建设。

关键词二:

人口

人口规模不断增长

达到2000万人左右

在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方面,新一轮总规提出“一控两优”——一控: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两优:有序疏解旧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城市外围集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覆盖范围。

人口规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广州市政府网站公布的目前常住人口为1350万人,上一轮总规为广州确定的人口规模是到2020年为1800万人;本轮总规2000万的人口规模为广州未来发展留下空间。用地规模上,则是严控总量,逐步减量,精准配置,提质增效。

城市格局方面,本轮总规提出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空间结构。首先是区域协同发展,网络化城市群格局,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市政基础设施衔接共享,生态环境共同维育。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深化广清一体,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环珠江口重点地区的协作,拓展高铁经济带与西江-珠江经济带。

其次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空间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底,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以生态廊道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

此外,还要以珠江为纽带,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沿流溪河-北江区域,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沿增江-东江区域,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沿珠江前后航道区域,优化提升主城区,保护传统历史风貌,引领高端要素集聚;沿黄埔大桥-珠江口水道区域,强化国际航运功能,聚焦南沙新区和自贸区建设,建设国际水准的滨海新城。

关键词三:

南沙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本轮总规还提出,形成“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总规将南沙区全域定位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南沙重要地位凸显。根据规划,南沙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发展定位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绿色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和共享发展区。

规划要求强化南沙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功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中心,推进南沙枢纽站规划建设和提升庆盛站综合交通服务能力,推进建设南沙与广州主城区、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广州南站畅达的高速交通走廊,实现30分钟直达大湾区主要城市中心区和重大交通枢纽。同时南沙也是大湾区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国际航运、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创新金融、科技创新、国际交往等功能。

南沙还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面向港澳实施更大程度的先行先试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加强与港澳在离岸贸易、高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医疗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充分考虑港澳人士在南沙生活的需求,完善出入境、通关、居留等服务设施,积极引入国际知名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医疗机构。

规划中还提出,对标借鉴国际最高水平,在南沙、黄埔、空港经济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关键词四:

宜居

公园越来越多 还有通风廊道

生态空间网络方面,构建连通山水、贯穿城区、蓝绿相融、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网络。维育市域生态资源集中分布的9大重要生态片区:从化北部山地生态片区、花都北部山地生态片区、增城北部山地生态片区、花都西部农林生态片区、东部山水生态片区、帽峰山生态片区、增城南部农田生态片区、南沙北部农田生态片区、南沙滨海湿地生态片区。

规划中还提出,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85%,构建城乡休闲游憩体系,串联生态公园和城市公园。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公园建设,到2035年,生态公园数量从现在的108处增至138处。完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绿道网络体系,到2035年,全市建成绿道网络3800公里。

结合生态廊道控制构建市域6条通风廊道,形成利于通风与空气流通的空间环境:流溪河主风廊、正果-钟落潭-白坭河主风廊、新塘-九龙大道-珠三角环线高速主风廊、洪奇沥水道-珠江西航道主风廊、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珠江前后航道主风廊、狮子洋-帽峰山主风廊。风廊沿线控制建设强度、引导建筑布局、保留主入风口。

关键词五:

珠江

高品质城市客厅 大美珠江可期

在城市景观塑造方面,本轮总规提出彰显岭南山水特色,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的风貌。以珠江母亲河为纽带,展现广州山水相连的生态特色,以南北12公里的城市新轴线为统领,凸显广州国际化、现代化的都市魅力。

着力打造珠江景观带,建设“大美珠江”生态活力岸线。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贯通舒适开放滨江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精品珠江三个十公里,优化整合珠江堤岸、桥、树、天际线等城市景观资源,建设世界级一流滨水区。

构建云山珠水相望的景观视廊,强化山水城市整体意象;引导历史城区与沿山滨水地区的建筑高度,塑造独特而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引导历史城区、白云山及广州塔等视域区域,白云机场起降区域的城市第五立面。

在沿珠江景观带和沿新轴线串珠式布局高品质城市客厅,提升景观道路、废旧铁路、桥梁等重要的公共空间,构建可漫步和驻足的线性空间;着力提升陈家祠、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四大公建等大型公共建筑周边环境品质与人文活力。

在历史名城保护方面,保护修复珠江文化带、城市传统中轴线、城郭和骑楼文化景观,实施7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串联一批最能反映广州历史底蕴、传统风貌的建筑、街道、街区。

关键词六:

民生

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

在交通方面,本轮总规提出,建设世界级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

此外,未来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上也更加优质、均衡。教育上,要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优化大学城、五山-龙洞高校聚集区、国际创新城环境;幼儿园、小学与初中全面实现就近入学。到2035年,主城区和每个外围城区至少配置1所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机构。

医疗和养老方面,发挥省会城市带动作用,打造广州医疗卫生高地。承担全省以及全国的疑难重病诊治和高端医疗服务,打造国际水准的健康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外围城区倾斜,加强妇儿医疗服务等专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到2035年,每个区有1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所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1所二级以上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现状的6.26床,提升到2020年的7床,2035年的8床。

社会福利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圈覆盖,落实租购同权;提升以公办学位解决非户籍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完善便民服务,落实推进“厕所革命”,优化提升社区菜市场、公共厕所、零售商业等便民服务设施的环境和品质。主城区、南沙副中心和外围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90%;新型城镇和乡村地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90%。

专家解读:

关于城市定位:作为本轮总规草案制定的参与者,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教授李郇认为,此次总规把广州放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去考量,并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的目标对城市所需的功能和资源要素提出了要求。

总规在城市性质中首次增加“交往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提法,李郇认为,这两个提法明确了广州两重新使命。

关于人口规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赵民认为,广州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是合理、科学的。

在广州市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看来,流动人口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频率更高,广州按照管理服务人口规模来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很超前的。

关于南沙:李郇认为,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门户,是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的重要平台,因此,在此次城市规划中特别提出了“强南沙”的内容。

从东进到城市副中心再到大湾区核心门户,重点发展南沙既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延续,也是千年商都向国际一流城市跃升的关键。

来源:广州日报

Hello,伙伴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