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 大格局

西 安 / 赵 明

一 、 背 景

又到一年高考季,全民热炒作文题。

炒题易,答题难。自媒体时代,娱乐至死的心态,高考作文成了一些人自娱自乐的佐料,全然不顾考生在考场上苦思冥想、字斟句酌的煎熬。

高考很重要。 不是有“ 一考定终身” 的说法吗? 如果在不否定“ 高考不是唯一出路” 的合理性的同时,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高考自然就成了少年们播撒理想种子、开创人生 之路、进行公平竞争的一片“ 净土”。 高考科目中,语文的呼声日渐高涨。 不是说“ 语文为王的时代到了” 吗? 如果撇开语文同仁的“ 自我感觉良好” 不去计较,“ 语文为王” 说自有道理。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就说过:“ 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语文学科中,作文占有“ 半壁江山”。 这不仅因为作文分数比重大,更因为作文是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 这又让“ 一篇文章定终身” 的说法显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古代的科举不就是拿一篇文章来一锤定音的吗? 于是,高考作文题备受关注,莘莘学子苦练,专家学者研究,“ 吃瓜群众” 围观,把高考作文炒成了一道“ 全民盛宴”。

2016年,我在一场报告里曾对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高考作文题做过比较。我的看法是,相对于它们的高考作文题,我们的题目“ 视野不够开阔,格局不够大气”。多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与社会生活若即若离,干预现实问题不痛不痒,总是在虚拟甚至非常识的情景中晃来晃去,动物园里滋长出来的寓言故事演绎着人间百态却让考生如坠五里雾中……此种状况终于在2017年迎来转变,我在《2017新作文高考特快( 全国满分高分卷)》一书的作文试题述评里给予较高评价,认为“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新变化主要还不是形式方面的,而在于作文试题内涵更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人文性,更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贴近核心素养,更符合人才培养的大目标”。2018年高考作文题沿着 2017 年的正确方向继续推进,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值得点赞。

欣赏诗文讲究“ 知人论世”,评说高考作文试题也要站在时代的、历史的背景上去研究。 从这个角度出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应当成为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

其次,新课标的颁布和新教材的使用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期待,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标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这一切,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做了明确的回答,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足够的内驱力。 作为课程载体的部编语文新教材应运而生,新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课 程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再次,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推进了语文高考试题发生缓慢但却 深刻的变化,这一点在作文命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 高考指挥棒” 并非一个纯粹的贬义词。 当高考命题符合课标精神、能够进行科学评估、完成为国选才任务时,高考就成了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指路明灯。

这些就是 2018 年高考作文试题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 特 征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孕育出了关注时代主题、突出立德 树人、洋溢人文情怀、担当社会责任的 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 整体上看,全国八套高考试卷九道作文试题,具有指向正确、厚重新颖的特点。

1. 指 向 社 会 生 活 , 凸 显 时 代 主 题

社会生活热火朝天,时代潮流滚滚向前。 这是主旋律,也是一切文学、文章创作的不竭源泉,高考作文怎么能自外其身、作壁上观? 多年来,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 潜规则”,叫作“ 远离社会热点”,于是高考作文试题趋向凌空蹈虚,玩什么“ 深沉” 和“ 修炼”,小小年纪大谈人生感悟,“ 心灵鸡汤” 闹世事,动物园里摆道场。 2018 年作文题一扫以往的“ 小家子气”,展现出贴近社会生活、紧随时代潮流的大视野、大格局。

全国卷Ⅰ以新世纪已经存在和即将实现的重大社会发展事件,激发考生的思考与想象,写一篇文章“ 穿越时光隧道”,留给2035年 18 岁的人看,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时代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 全国卷Ⅲ列出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标语:

1981年深圳特区“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2005 年浙江“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2017 年雄安新区“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三幅标语折射出改革开放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命,让考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回忆和思考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北京卷“ 绿水青山图”,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用记叙文描绘自己期待的生态文明图景,贴近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主题。 浙江卷立足于“ 浙江精神”,引导浙江学子体验和思考“ 人生新起点”。 这些作文题,满满的正能量。 时代骄子,就应该有历史的担当。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大钊说“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毛泽东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些古今圣贤的精辟论断和崇高境界,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值得一代代青年去传承和发扬。 2018年作文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勇做时代弄潮儿,方向正确,立意积极,值得肯定。

2. 指 向 立 德 树 人 , 塑 造 价 值 观 念

全国卷Ⅰ“ 世纪宝宝中国梦” 与北京卷“ 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与这一届考生的年龄和成长史相对接,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这一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深刻关联,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上海卷以“ 被需要” 为关键词,揭示生活中人们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价值的普遍心态,引发考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正确处理“ 需要” 与“ 被需要” 的关系是建构人生观、涵养人文情怀的过程和磨炼。天津卷要求考生围绕“ 器” 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材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启迪考生争做大国栋梁。 浙江卷倡导“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的浙江精神,提出“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这个“ 立德树人” 的大问题。 2018 年高考作文试题,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精心设计,引导考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落在了实处。

3. 指 向 核 心 素 养 , 践 行 课 程 标 准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回答“ 培养什么人” 的问题。 健全的人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根本。 基础教育的使命就是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学生人格发展的基础和学力发展的基础。 2018 年高考作文题在关注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特别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进行全面的测量,与 2017 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 的要求相向而行,互为印证。 全国卷Ⅱ把一个复杂的“ 幸存者偏差” 的世界级问题摆在考生面前:

“二 战 ”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 ,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 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 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的选材故事性强,真实性强,思辨性强。 军方的调查和决定为什么会出现“ 偏差”? 沃德的意见为什么是正确的? 表面现象隐藏着怎样的本质特征? 沃德“ 力排众议” 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品质与能力? 这些问题会引发考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写作的切入角度很多,选择空间较大,如:全面地、综合地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 挖掘被隐藏的事实真相等。

天津卷要求考生围绕“ 器” 展开联想和思考,需要考生通过想象和思辨,达到叙述或论证的深度与高度。 全国卷Ⅰ“ 世纪宝宝中国梦” 和北京卷“ 绿水青山图”,则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指 向 传 统 文 化 , 涵 养 人 文 情 怀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语文教育之源。 语文教育的责任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掌握语言符号,优化思维品质;浸润母语文化,涵养人文情怀。 2018 年高考作文题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本真,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和育人功能。

如天津卷提供一段阅读材料:

生活中有不同的“ 器” 。器能盛纳万物, 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 器能助人成事 ,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 有一种“ 器” 叫器量, 兼容并包, 彰显才识气度; 有一种“ 器”叫国之重器 , 肩 负荣光 , 成就梦想 … …

一个“ 器”,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国精神的厚重大气。 器物,利器,器量,重器,既有有形的物质的“ 器”,也有无形的精神的“ 器”。 器物,利器,重器,各有所用,物有所值。 器量,则让“ 器” 脱开物的局限,变成精神的财富,而能兼容并包,彰显才智气度。 这就是中华精神,人文情怀。

上海卷的“ 被需要”,引导考生把“ 自身价值” 与“ 被需要” 联系起来,在创造“ 被他人需要” 的过程中“ 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也是一种与中华文化相契合的价值观,是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 地域文化也走进了命题者的视野。 浙江卷总结出“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的浙江精神,这种“ 浙江文化” 既与时俱进,又代代传承,相信浙江学子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5. 指 向 语 文 本 真 , 关 注 读 写 能 力

语文是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母语文化,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 因此,语文应该是真实的、朴素的、生活化的、个性化的。 高考作文试题的立意和表述,理应遵循简洁明了、不设审题障碍的原则, 即所谓“ 回归语文本真”, 保证写作能力考查的效度。

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一改以往故弄玄虚、绕来绕去的做法,运用直白的语言把题目内容和写作要求讲清楚,说明白,给人一种清风扑面而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懂题目的导语、材料和要求。 所以说,高考作文主要考查写作能力,同时也要考查阅读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素养的两大支柱。 2018 年高考多数作文题审题难度不大,但也不尽然。 全国卷Ⅱ的“ 幸存者偏差”、天津卷的“ 器”、江苏卷的“ 语言” 都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其丰富内涵的。

以江苏卷为例:

花解语, 鸟有鸣 ,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 音 乐 、 雕 塑、 程序 、 基 因 ……莫 不 如 此 。 语言 丰富生活 , 语言演绎生命 ,语言传承文明 。

该题直接以“ 语言” 做命题材料,“ 语文味” 浓郁。 “ 生活处处有语言”,此“ 语言” 非彼“ 语言”,除了人类的交际语言,还指某种事物传递出来的信息。 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信息密码,各有不同的语汇体系。 人类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这些信息,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还可以用艺术作品来传递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知和感受。 这就是题中所说的“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其中既有生活体验,也有哲学思辨,就看你理解到哪个层次上。 跨不过阅读这道坎,想写好这篇作文是不容易的。

各卷作文题大多保持“ 自选角度,自主拟题” 的宽松态势,体现了命题设计的人文关怀。 关于文体,地方卷依然是多年来沿用的“ 文体不限”;全国卷则延续 2017 年使用的

“ 明确文体”。 从“ 文体不限” 到“ 明确文体”,传达出一个信号,即“ 文体不限” 不等于不要文体,不讲体裁。 选择文体的自主权在考生手里,但各类体裁的规范却不容忽视。 考生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自身的特点,确定一个适合的文章体裁来进行写作,写什么要像什么,不能写成“ 四不像”。 实际上,“ 文体不限” 的自由度十分有限,不容考生自由发挥。 这也是回归语文本真的一种表现。 如北京卷第一题:“ 请以‘ 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北京卷第二题:“ 请展开想象,以‘ 绿水青山图’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 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两道题都是命题作文,文体要求简洁明快,毫不含糊, 连表达方式都有提示,考生照着去做就可以了,不用多费思量。 天津卷在“ 文体不限” 之外,特意加上“ 文体特征明显”,这也是“ 明确文体” 的意思,只不过舍不得把“ 文体不限”拿掉罢了。 个别试卷保留有“ 诗歌除外” “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等提示语,看来只是个“ 防范” 措施,提醒考生不要“ 胡来”。 至于语言表达的得体、连贯、有文采,那都是作文的应有之义,题目上是无须说明的。

三 、 问 题

从改进和完善的角度来说,以下几个问题可以提出来思考:

1. 难度的问题。 多数作文题难度适中,个别题目难度较大,考生不易把握,公平度降低。 全国卷Ⅰ、全国卷Ⅲ和北京卷题目相对简单,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很另类,审题难度较大,令许多考生难以适应。 天津卷、江苏卷也有一定难度。 当然,地方卷之间没有多大可比性,但全国卷的三道作文题难易度差距较大,就有些失衡了。

2. 题目的表述问题。天津卷阅读材料中的“ 器”、江苏卷阅读材料中的“ 语言”,概念界定跳跃性很大,逻辑层次不清晰,容易造成考生理解上的困难。

3. 批判性思维依然缺失,在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方面显得很薄弱。 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不够;在引导考生抒发改革开放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未能警惕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潜在的忧患和危机。 如果我们的年青一代只会“ 乐天下之乐”,而不能“ 忧天下之忧”,那将难以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

四 、 启 迪

恢复高考 42 年了。 “ 高考指挥棒” 下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步履蹒跚,摇摇晃晃地走在曲折的道路上。 温儒敏先生感慨地说:“ 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柠说:“ 学生进入大学后,我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让他们忘掉高考作文的写法,从零开始,重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思考进行阐释和表达。” 两位先生的话虽然尖锐甚至不无尖刻,却清楚地告诉我们以考试为目的的高中写作教学该有多么的失败。

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关注社会生活,凸显时代主题,落实“ 立德树人”,践行课程标准,贴近考生实际,激发写作兴趣,提升思维品质,培育核心素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引导语文教学改革,其“ 指挥棒” 效应是正面的、积极的。 研究2018 年高考作文试题, 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

1. 重 温 《 课 程 标 准 》 , 走 好 写 作 教 学 正 路

客观地讲,2018 年高考作文试题是在意料之中,而非出乎意料。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早有明示:“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 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 面的价值追求。”“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些理念在 2018 年高考作文试题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问题是我们的写作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课标理念? 抑或只把它当成“ 文件”,束之高阁,却在那里苦苦思索、惨淡经营、猜题押宝。 教学脱离正确轨道,考试难道会有好结果吗?

2. 坚 持 多 读 多 写 , 在 阅 读 中 学 写 作

会阅读的人不一定会写作,会写作的人一定会阅读。 书都读不好的人,怎么能写好文章? 就高考作文而言,读题是第一道关。 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命题作文,首先要审明题意。 审题就是读题,下来才是“ 写什么” 的问题。 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 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 所谓“ 多看”,就是多观察、多读书,这是解决“ 写什么” 的正道。 “ 练习”,就是通过写作实践,整理思想,锻炼思维,理顺表达。 可惜,很多人并不真的相信或者并不打算践行鲁迅先生的说法。 古人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腹有诗书,阅历丰富,还愁没有东西可写吗?

3. 摆 正 “ 道 ” 与 “ 术 ” 关 系 , 彰 显 写 作 的 生 命 意 义

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潮起潮落,涌现出花样翻新的各种“ 教学模式”,造就了一颗又一颗的课改明星。 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在这一波又一波的课改浪潮中,随波逐流,时而精神振奋,时而迷茫惆怅。 当所有的努力被“ 升学率” 绑架的时候,课程改革就难免会走弯路,吃苦头。 曾经的写作教学,过分关注“ 术” 却忽视“ 道”,过分关注技巧却忽视灵魂,过分关注“ 模式” 却忽视创造,过分关注分数却忽视素养,致使写作教学“ 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 于是,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大话空话、模式化新八股、有情调没情怀,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 我们的教育走得太快,请等一下落下的灵魂。” 这里讲的“ 灵魂” 指的是爱心、善良和智慧。 试想,缺少爱心、善良和智慧的教育,人民还能满意吗?

4. 坚 持 科 学 训 练 , 发 展 思 维 能 力

写作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2018 年高考作文试题再次证明了思维能力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阅读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 作文的时候要想清楚了再写。 平常的写作教学要找准合适的材料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能力、辨析能力、辩证能力、批判能力以及摆出论据和理由进行争论的能 力。 可能的话,还要教学生学一点逻辑知识和哲学方法。 不能大搞重复训练、强化训练却淡化观察体验、阅读思考,使学生没有了实践、读书、思考的时间,导致写作教学本末 倒置、效率低下,得不偿失。

5. 增 强 文 体 意 识 , 在 规 范 中 求 自 由

“ 文体不限” 确实是对学生写作的一个“ 解放”,扩大了考生的选择余地和创造空间。但是,没有约束的自由,反而会失去真正的自由。 片面地、夸张地理解“ 文体不限”,会让作文走入迷途。 文章应该有体裁,传统的和现代的统统如此。 体裁会有发展和变化,但基本的规则和样式是不变的,这就叫“ 规范”。 曾几何时,有人为了博眼球,追求“ 个性”

“ 时尚” 和“ 叛逆”,大写“ 四不像” 的文章,此风也刮到高考作文里。 好在,命题人发现了这一问题,连续两年提出“ 明确文体” 的要求,这对写作教学敲了个警钟。 2018 年北京的两道题,干脆规定必须写成“ 议论文” “ 记叙文”,这不是倒退,而是“ 告知”:不限文体不是不要文体;写文章岂可不顾文体? 写作教学岂可不要求学生按文体规范去作文? 文体意识应该重归语文课堂了。

无须忌讳“ 指挥棒”。 高考“ 指挥棒” 只要方向正确,便可以倒逼写作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刻和有效。 发挥正能量的高考作文试题,其溢出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命题者不可不审慎而为,执教者不可不相向而行。

(本文内容均选自《2018高考新作文特快:全国满分高分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