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 大格局

西 安 / 趙 明

一 、 背 景

又到一年高考季,全民熱炒作文題。

炒題易,答題難。自媒體時代,娛樂至死的心態,高考作文成了一些人自娛自樂的佐料,全然不顧考生在考場上苦思冥想、字斟句酌的煎熬。

高考很重要。 不是有“ 一考定終身” 的說法嗎? 如果在不否定“ 高考不是唯一出路” 的合理性的同時,從積極的角度考慮,高考自然就成了少年們播撒理想種子、開創人生 之路、進行公平競爭的一片“ 淨土”。 高考科目中,語文的呼聲日漸高漲。 不是說“ 語文爲王的時代到了” 嗎? 如果撇開語文同仁的“ 自我感覺良好” 不去計較,“ 語文爲王” 說自有道理。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先生就說過:“ 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語文學科中,作文佔有“ 半壁江山”。 這不僅因爲作文分數比重大,更因爲作文是一個人的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 這又讓“ 一篇文章定終身” 的說法顯得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古代的科舉不就是拿一篇文章來一錘定音的嗎? 於是,高考作文題備受關注,莘莘學子苦練,專家學者研究,“ 喫瓜羣衆” 圍觀,把高考作文炒成了一道“ 全民盛宴”。

2016年,我在一場報告裏曾對歐美髮達國家以及港臺地區的高考作文題做過比較。我的看法是,相對於它們的高考作文題,我們的題目“ 視野不夠開闊,格局不夠大氣”。多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與社會生活若即若離,干預現實問題不痛不癢,總是在虛擬甚至非常識的情景中晃來晃去,動物園裏滋長出來的寓言故事演繹着人間百態卻讓考生如墜五里霧中……此種狀況終於在2017年迎來轉變,我在《2017新作文高考特快( 全國滿分高分卷)》一書的作文試題述評裏給予較高評價,認爲“2017年高考作文試題的新變化主要還不是形式方面的,而在於作文試題內涵更具有時代性、現實性和人文性,更注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貼近核心素養,更符合人才培養的大目標”。2018年高考作文題沿着 2017 年的正確方向繼續推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值得點贊。

欣賞詩文講究“ 知人論世”,評說高考作文試題也要站在時代的、歷史的背景上去研究。 從這個角度出發,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 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對於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應當成爲新時代課程改革的努力方向。

其次,新課標的頒佈和新教材的使用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 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民對教育事業的期待,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爲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 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標準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這一切,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都做了明確的回答,爲深化語文課程改革提供了足夠的內驅力。 作爲課程載體的部編語文新教材應運而生,新教材體現國家意志,把立德樹人作爲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爲課 程改革開闢了新的道路。

再次,基礎教育改革和新課標、新教材的實施,推進了語文高考試題發生緩慢但卻 深刻的變化,這一點在作文命題上體現得尤爲明顯。 “ 高考指揮棒” 並非一個純粹的貶義詞。 當高考命題符合課標精神、能夠進行科學評估、完成爲國選才任務時,高考就成了促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的指路明燈。

這些就是 2018 年高考作文試題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 、 特 徵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孕育出了關注時代主題、突出立德 樹人、洋溢人文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的 2018年高考作文試題。 整體上看,全國八套高考試卷九道作文試題,具有指向正確、厚重新穎的特點。

1. 指 向 社 會 生 活 , 凸 顯 時 代 主 題

社會生活熱火朝天,時代潮流滾滾向前。 這是主旋律,也是一切文學、文章創作的不竭源泉,高考作文怎麼能自外其身、作壁上觀? 多年來,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 潛規則”,叫作“ 遠離社會熱點”,於是高考作文試題趨向凌空蹈虛,玩什麼“ 深沉” 和“ 修煉”,小小年紀大談人生感悟,“ 心靈雞湯” 鬧世事,動物園裏擺道場。 2018 年作文題一掃以往的“ 小家子氣”,展現出貼近社會生活、緊隨時代潮流的大視野、大格局。

全國卷Ⅰ以新世紀已經存在和即將實現的重大社會發展事件,激發考生的思考與想象,寫一篇文章“ 穿越時光隧道”,留給2035年 18 歲的人看,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時代感,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發展和自身成長。 全國卷Ⅲ列出三個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標語:

1981年深圳特區“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2005 年浙江“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2017 年雄安新區“ 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三幅標語折射出改革開放三個重要發展階段的不同使命,讓考生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回憶和思考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北京卷“ 綠水青山圖”,要求考生展開想象,用記敘文描繪自己期待的生態文明圖景,貼近中國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時代主題。 浙江卷立足於“ 浙江精神”,引導浙江學子體驗和思考“ 人生新起點”。 這些作文題,滿滿的正能量。 時代驕子,就應該有歷史的擔當。白居易說“ 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張載說“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李大釗說“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毛澤東說“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些古今聖賢的精闢論斷和崇高境界,已經成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值得一代代青年去傳承和發揚。 2018年作文題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生活,勇做時代弄潮兒,方向正確,立意積極,值得肯定。

2. 指 向 立 德 樹 人 , 塑 造 價 值 觀 念

全國卷Ⅰ“ 世紀寶寶中國夢” 與北京卷“ 新時代新青年——談在祖國發展中成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與這一屆考生的年齡和成長史相對接,引導考生在體會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同時,感受大國風采、民族精神和時代品格,不斷增強這一代人的榮譽感、責任感,充分認識個人成長與國家、民族和時代的深刻關聯,在爲實現中國夢的奮鬥中放飛青春夢想。 上海卷以“ 被需要” 爲關鍵詞,揭示生活中人們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身價值的普遍心態,引發考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 正確處理“ 需要” 與“ 被需要” 的關係是建構人生觀、涵養人文情懷的過程和磨鍊。天津卷要求考生圍繞“ 器” 展開聯想和思考,注重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引導考生對成材成器、國之重器等進行深入思考,啓迪考生爭做大國棟樑。 浙江卷倡導“ 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的浙江精神,提出“ 作爲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 這個“ 立德樹人” 的大問題。 2018 年高考作文試題,通過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精心設計,引導考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 立德樹人” 的根本任務落在了實處。

3. 指 向 核 心 素 養 , 踐 行 課 程 標 準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回答“ 培養什麼人” 的問題。 健全的人格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核心素養的根本。 基礎教育的使命就是完善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學生人格發展的基礎和學力發展的基礎。 2018 年高考作文題在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同時,也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特別加大對思維品質的考查力度,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進行全面的測量,與 2017 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 思維發展與提升” 的要求相向而行,互爲印證。 全國卷Ⅱ把一個複雜的“ 倖存者偏差” 的世界級問題擺在考生面前:

“二 戰 ”期間,爲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佈 ,決定哪裏彈痕多就加強哪裏。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衆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 部位,因爲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 求 :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這道作文題的選材故事性強,真實性強,思辨性強。 軍方的調查和決定爲什麼會出現“ 偏差”? 沃德的意見爲什麼是正確的? 表面現象隱藏着怎樣的本質特徵? 沃德“ 力排衆議” 表現出一種怎樣的品質與能力? 這些問題會引發考生積極、主動的思考。 寫作的切入角度很多,選擇空間較大,如:全面地、綜合地看問題;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過現象看本質;遵循認識事物的規律進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維慣性,以逆向思維 挖掘被隱藏的事實真相等。

天津卷要求考生圍繞“ 器” 展開聯想和思考,需要考生通過想象和思辨,達到敘述或論證的深度與高度。 全國卷Ⅰ“ 世紀寶寶中國夢” 和北京卷“ 綠水青山圖”,則要求考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抒發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 指 向 傳 統 文 化 , 涵 養 人 文 情 懷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是語文教育之源。 語文教育的責任在於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展現中華審美風範,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語文教育的目標是掌握語言符號,優化思維品質;浸潤母語文化,涵養人文情懷。 2018 年高考作文題緊緊抓住語文學科的本真,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價值和育人功能。

如天津卷提供一段閱讀材料:

生活中有不同的“ 器” 。器能盛納萬物, 美的形制與好的內容相得益彰; 器能助人成事 ,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 有一種“ 器” 叫器量, 兼容幷包, 彰顯才識氣度; 有一種“ 器”叫國之重器 , 肩 負榮光 , 成就夢想 … …

一個“ 器”,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出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中國精神的厚重大氣。 器物,利器,器量,重器,既有有形的物質的“ 器”,也有無形的精神的“ 器”。 器物,利器,重器,各有所用,物有所值。 器量,則讓“ 器” 脫開物的侷限,變成精神的財富,而能兼容幷包,彰顯才智氣度。 這就是中華精神,人文情懷。

上海卷的“ 被需要”,引導考生把“ 自身價值” 與“ 被需要” 聯繫起來,在創造“ 被他人需要” 的過程中“ 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也是一種與中華文化相契合的價值觀,是一種博大的人文情懷。 地域文化也走進了命題者的視野。 浙江卷總結出“ 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的浙江精神,這種“ 浙江文化” 既與時俱進,又代代傳承,相信浙江學子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5. 指 向 語 文 本 真 , 關 注 讀 寫 能 力

語文是與生活關係最爲密切的母語文化,是須臾不可或缺的交際工具。 因此,語文應該是真實的、樸素的、生活化的、個性化的。 高考作文試題的立意和表述,理應遵循簡潔明瞭、不設審題障礙的原則, 即所謂“ 迴歸語文本真”, 保證寫作能力考查的效度。

2018年高考作文試題,一改以往故弄玄虛、繞來繞去的做法,運用直白的語言把題目內容和寫作要求講清楚,說明白,給人一種清風撲面而非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

作文的第一步是審題,審題的第一步是讀懂題目的導語、材料和要求。 所以說,高考作文主要考查寫作能力,同時也要考查閱讀能力。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素養的兩大支柱。 2018 年高考多數作文題審題難度不大,但也不盡然。 全國卷Ⅱ的“ 倖存者偏差”、天津卷的“ 器”、江蘇卷的“ 語言” 都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其豐富內涵的。

以江蘇卷爲例:

花解語, 鳥有鳴 , 生活中處處有語言。 不同的語言打開不同的世界, 音 樂 、 雕 塑、 程序 、 基 因 ……莫 不 如 此 。 語言 豐富生活 , 語言演繹生命 ,語言傳承文明 。

該題直接以“ 語言” 做命題材料,“ 語文味” 濃郁。 “ 生活處處有語言”,此“ 語言” 非彼“ 語言”,除了人類的交際語言,還指某種事物傳遞出來的信息。 萬事萬物各有自己的信息密碼,各有不同的語彙體系。 人類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解讀這些信息,以獲得對事物的認知和感受;還可以用藝術作品來傳遞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知和感受。 這就是題中所說的“ 語言豐富生活,語言演繹生命,語言傳承文明”。 其中既有生活體驗,也有哲學思辨,就看你理解到哪個層次上。 跨不過閱讀這道坎,想寫好這篇作文是不容易的。

各卷作文題大多保持“ 自選角度,自主擬題” 的寬鬆態勢,體現了命題設計的人文關懷。 關於文體,地方卷依然是多年來沿用的“ 文體不限”;全國卷則延續 2017 年使用的

“ 明確文體”。 從“ 文體不限” 到“ 明確文體”,傳達出一個信號,即“ 文體不限” 不等於不要文體,不講體裁。 選擇文體的自主權在考生手裏,但各類體裁的規範卻不容忽視。 考生必須根據題目的要求和自身的特點,確定一個適合的文章體裁來進行寫作,寫什麼要像什麼,不能寫成“ 四不像”。 實際上,“ 文體不限” 的自由度十分有限,不容考生自由發揮。 這也是迴歸語文本真的一種表現。 如北京卷第一題:“ 請以‘ 新時代新青年——談在祖國發展中成長’ 爲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恰當充實,論證合理。” 北京卷第二題:“ 請展開想象,以‘ 綠水青山圖’ 爲題,寫一篇記敘文,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 要求:立意積極向上,敘事符合邏輯。 時間、地點、人物、敘事人稱自定;有細節,有描寫。” 兩道題都是命題作文,文體要求簡潔明快,毫不含糊, 連表達方式都有提示,考生照着去做就可以了,不用多費思量。 天津卷在“ 文體不限” 之外,特意加上“ 文體特徵明顯”,這也是“ 明確文體” 的意思,只不過捨不得把“ 文體不限”拿掉罷了。 個別試卷保留有“ 詩歌除外” “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等提示語,看來只是個“ 防範” 措施,提醒考生不要“ 胡來”。 至於語言表達的得體、連貫、有文采,那都是作文的應有之義,題目上是無須說明的。

三 、 問 題

從改進和完善的角度來說,以下幾個問題可以提出來思考:

1. 難度的問題。 多數作文題難度適中,個別題目難度較大,考生不易把握,公平度降低。 全國卷Ⅰ、全國卷Ⅲ和北京卷題目相對簡單,全國卷Ⅱ閱讀材料很另類,審題難度較大,令許多考生難以適應。 天津卷、江蘇卷也有一定難度。 當然,地方卷之間沒有多大可比性,但全國卷的三道作文題難易度差距較大,就有些失衡了。

2. 題目的表述問題。天津卷閱讀材料中的“ 器”、江蘇卷閱讀材料中的“ 語言”,概念界定跳躍性很大,邏輯層次不清晰,容易造成考生理解上的困難。

3. 批判性思維依然缺失,在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方面顯得很薄弱。 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關注不夠;在引導考生抒發改革開放的獲得感、幸福感的同時,未能警惕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潛在的憂患和危機。 如果我們的年青一代只會“ 樂天下之樂”,而不能“ 憂天下之憂”,那將難以承擔歷史賦予的重任。

四 、 啓 迪

恢復高考 42 年了。 “ 高考指揮棒” 下的語文教學特別是寫作教學步履蹣跚,搖搖晃晃地走在曲折的道路上。 溫儒敏先生感慨地說:“ 高中語文特別是高中作文教學,全線崩潰。”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張檸說:“ 學生進入大學後,我們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讓他們忘掉高考作文的寫法,從零開始,重新對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思考進行闡釋和表達。” 兩位先生的話雖然尖銳甚至不無尖刻,卻清楚地告訴我們以考試爲目的的高中寫作教學該有多麼的失敗。

2018年高考作文試題關注社會生活,凸顯時代主題,落實“ 立德樹人”,踐行課程標準,貼近考生實際,激發寫作興趣,提升思維品質,培育核心素養,有利於人才選拔,有利於引導語文教學改革,其“ 指揮棒” 效應是正面的、積極的。 研究2018 年高考作文試題, 我們可以獲得許多有益的啓迪:

1. 重 溫 《 課 程 標 準 》 , 走 好 寫 作 教 學 正 路

客觀地講,2018 年高考作文試題是在意料之中,而非出乎意料。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早有明示:“ 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

“ 應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成長的聯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 面的價值追求。”“ 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這些理念在 2018 年高考作文試題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問題是我們的寫作教學在多大程度上踐行了課標理念? 抑或只把它當成“ 文件”,束之高閣,卻在那裏苦苦思索、慘淡經營、猜題押寶。 教學脫離正確軌道,考試難道會有好結果嗎?

2. 堅 持 多 讀 多 寫 , 在 閱 讀 中 學 寫 作

會閱讀的人不一定會寫作,會寫作的人一定會閱讀。 書都讀不好的人,怎麼能寫好文章? 就高考作文而言,讀題是第一道關。 材料作文,首先要讀懂材料;命題作文,首先要審明題意。 審題就是讀題,下來纔是“ 寫什麼” 的問題。 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 文章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爲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 所謂“ 多看”,就是多觀察、多讀書,這是解決“ 寫什麼” 的正道。 “ 練習”,就是通過寫作實踐,整理思想,鍛鍊思維,理順表達。 可惜,很多人並不真的相信或者並不打算踐行魯迅先生的說法。 古人說“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既讀有字之書,又讀無字之書。 腹有詩書,閱歷豐富,還愁沒有東西可寫嗎?

3. 擺 正 “ 道 ” 與 “ 術 ” 關 系 , 彰 顯 寫 作 的 生 命 意 義

十多年的課程改革,潮起潮落,湧現出花樣翻新的各種“ 教學模式”,造就了一顆又一顆的課改明星。 更多的老師和學生,在這一波又一波的課改浪潮中,隨波逐流,時而精神振奮,時而迷茫惆悵。 當所有的努力被“ 升學率” 綁架的時候,課程改革就難免會走彎路,喫苦頭。 曾經的寫作教學,過分關注“ 術” 卻忽視“ 道”,過分關注技巧卻忽視靈魂,過分關注“ 模式” 卻忽視創造,過分關注分數卻忽視素養,致使寫作教學“ 氾濫了技巧,孤獨了靈魂”。 於是,學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大話空話、模式化新八股、有情調沒情懷,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 我們的教育走得太快,請等一下落下的靈魂。” 這裏講的“ 靈魂” 指的是愛心、善良和智慧。 試想,缺少愛心、善良和智慧的教育,人民還能滿意嗎?

4. 堅 持 科 學 訓 練 , 發 展 思 維 能 力

寫作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 寫作教學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 2018 年高考作文試題再次證明了思維能力和思維訓練的重要性。 要引導學生在觀察、閱讀的時候不要忘記思考。 作文的時候要想清楚了再寫。 平常的寫作教學要找準合適的材料鍛鍊學生的分析能力、比較能力、綜合能力、辨析能力、辯證能力、批判能力以及擺出論據和理由進行爭論的能 力。 可能的話,還要教學生學一點邏輯知識和哲學方法。 不能大搞重複訓練、強化訓練卻淡化觀察體驗、閱讀思考,使學生沒有了實踐、讀書、思考的時間,導致寫作教學本末 倒置、效率低下,得不償失。

5. 增 強 文 體 意 識 , 在 規 範 中 求 自 由

“ 文體不限” 確實是對學生寫作的一個“ 解放”,擴大了考生的選擇餘地和創造空間。但是,沒有約束的自由,反而會失去真正的自由。 片面地、誇張地理解“ 文體不限”,會讓作文走入迷途。 文章應該有體裁,傳統的和現代的統統如此。 體裁會有發展和變化,但基本的規則和樣式是不變的,這就叫“ 規範”。 曾幾何時,有人爲了博眼球,追求“ 個性”

“ 時尚” 和“ 叛逆”,大寫“ 四不像” 的文章,此風也刮到高考作文裏。 好在,命題人發現了這一問題,連續兩年提出“ 明確文體” 的要求,這對寫作教學敲了個警鐘。 2018 年北京的兩道題,乾脆規定必須寫成“ 議論文” “ 記敘文”,這不是倒退,而是“ 告知”:不限文體不是不要文體;寫文章豈可不顧文體? 寫作教學豈可不要求學生按文體規範去作文? 文體意識應該重歸語文課堂了。

無須忌諱“ 指揮棒”。 高考“ 指揮棒” 只要方向正確,便可以倒逼寫作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改革走向深刻和有效。 發揮正能量的高考作文試題,其溢出效應是不可估量的。 命題者不可不審慎而爲,執教者不可不相向而行。

(本文內容均選自《2018高考新作文特快:全國滿分高分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8.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