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註明:解螺旋·臨牀醫生科研成長平臺

筆者聽說過捏造實驗數據、剪切拼接實驗圖片、實驗圖像調色、僞造審稿郵箱等學術造假,也聽聞過論文的大面積抄襲、數據的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現象。

說到論文一字不改就拿到不同的地方重複發表的情況,則很是稀少了。

最近,厄爾瓜多的一位學者Santiago發現了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情況:同一篇文章,在相同的年份(2017年)、相鄰的月份裏,發表在了兩本2-4分的SCI雜誌上。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兩篇文章(完全相同)的所有作者,竟沒一個相同的!

究竟是怎麼回事!Santiago所說的情況,是真的嗎?咱們來一起看一下。

1

首先,打開PubMed,直接檢索“The influence of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on rabbit ligament injury repair.”

有沒有注意到檢索結果中有兩篇標題完全一樣的文章,分別打開看看:

對比看了看,這兩篇文章除了雜誌和作者不一樣,摘要部分的相似度,可是高達90%以上。

標題一字不差,摘要極高度相似,或許還不能完全下結論,畢竟沒看具體內容、實驗結果和數據。

2

爲了進一步查證,筆者分別下載了兩篇文章。

這兩篇論文分別來自於《Saudi Pharmaceutical Journal》雜誌,最新影響因子3.11分;以及《Bone & Joint Research》,最新影響因子2.362分。

在此,筆者做了適當的馬賽克處理,抹去了具體單位和作者的名。可以看到,這兩篇文章的作者分別來自浙江和山東,所有作者的姓氏均不一樣,肯定都是不同的人了。

然後,對比下文章的具體內容,不對比不要緊,一對比嚇一跳。

這兩篇文章的內容相似度果然極高,最要命的是,所有的數據、圖像完全一樣!一點偏差改動都沒有!這手法動作確實是過分了。你當編輯和讀者都是傻子嗎?

3

① 先看文字部分:

肉眼觀察,兩篇文章所有文字部分的相似度高達90%以上。容易出現相似的背景和方法學部分,咱們就不示例了,直接節選文章的討論部分。仔細比對,截取的部分,可以說是幾乎一樣的。

② 再看數據結果:

bFGF 和TGF-β1的ELISA檢測結果完全一樣,一個數字都不差。

再是mRNA的表達數據結果,無論是均值還是標準差,也完全一致。

③ 最後看圖片:

先是老少皆知的Western blot,條帶完全一致,就是來自同一組片子。

然後是組織切片,除了顏色深淺和文字描述不同,就沒有其他不同之處了。

最後是電鏡結果,除了文字描述的長短,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圖片的分辨率和明暗度了吧......

☆☆☆

至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之一:

第一,真假美猴王的可能性比較大,整篇文章的數據結果都是真的,但只有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是該研究的真正作者,至於另一篇是怎麼來的,不便推測。

第二,個別無恥論文公司乾的好事,將同一篇文章賣給兩個買家,整篇文章的數據結果,可能都是僞造的。

第三,有沒有其他可能呢?自己猜!

目前,《Bone & Joint Research》雜誌正在展開調查,很快就會發出公告,給出處理結果。而這種明目張膽的狂妄做法,又將給國人的國際學術形象抹黑一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