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2018年7月,P2P行业的成交量出现今年来最大幅度的下降(-18%),行业流动性风险加大,实力较弱平台面临洗牌,实力较强的平台也面临考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P2P行业进入风险集中爆发期,一批规模较大的平台出现问题:钱爸爸、投融家、银票网、牛板金、唐小僧等多家累计交易额在百亿级的P2P平台也未能幸免,其中牛板金为杭州P2P平台,最早以活期产品为主,目前已被杭州警方立案侦查,银票网为上海P2P网平台,主要以票据抵押为主,目前实控人已自首,警方正以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立案;另一方面,P2P行业负面舆情事件较多,出借人负面情绪较重,对于行业信心有所减弱,投资热度直线下降,从而导致资金流入骤减,平台资金的兑付压力增加。

P2P行业上一次引发广泛社会关注是在2015年,以易租宝跑路为代表的P2P违约潮事件,每月有约70家平台出现问题。经历了当年千家平台倒闭后,P2P行业当前生态又是如何?这一持续爆雷潮将如何演化?这是否会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进一步的冲击?

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P2P本质应是借贷中介服务商

P2P即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根据银保监会等多个部委于2016年8月联合颁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16]1号)的定义: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P2P平台):依法设立、专门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该类机构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借款人与出借人(即贷款人)实现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

P2P的职能是撮合借贷的中介,自身并不参与借贷行为。根据监管的定义,P2P平台在整个交易中,职能仅限于运用风控能力,帮投资人筛选出资质和信用较好的借款人,给出建议费率和投资期限,投资决策最终是由投资人自己做出的,后果也由投资人自己承担,平台只收取服务费。

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P2P最早诞生于2005年,作为世界上最早的P2P公司,英国公司Zopa通过互联网实现有理财需求的投资者和有资金需求的借贷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完成用户之间资金的借入和借出,整个过程无需银行介入,该模式逐渐在美国日本等世界范围内推广起来。

2007年,中国陆续出现P2P。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在上海成立,这一阶段是P2P的起步期,主要复制国外的模式,基本上没有出现违规的情形。

2011-2013年,P2P平台猛增。这一阶段,随着平台数量的剧增,P2P的竞争日渐激烈,相关风险也在不断积聚,2013年可统计的出现经营困难、倒闭或跑路时间高达74起,使得P2P风险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2014-2017年,监管加强,集中度提升。这一阶段的P2P行业是集中度不断提升的时期。继2016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落地,2017年又相继出台《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形成了的P2P行业监管制度体系。

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100%+增速背后也是风险的野蛮增长

从贷款余额来看:截至7月底,P2P平台的贷款余额为9561亿,比6月的13170亿减少了27%,这也是2014年以来贷款余额第一次出现下降,平台爆雷涉及的用户数累计已达112万人次,占投资人数的6%,累计涉及金额778亿,占贷款余额的8%。

从平台数量来看:截至7月底,P2P平台存续数量为1645家,比6月减少了191家,平均每天有6家以上平台倒闭,环比变化创历史最低(-10.4%),年初以来已倒闭286家。当前数量已不到高峰时期(2015年11月,3476家)的一半,2013年以来,已经有4740家平台陆续倒闭。

从成交情况来看:7月平台成交额为1447亿,相比6月环比减少18%,比年初时2248亿/月的成绩额减少了36%。

从收益率来看:当前的综合利率平均为9.62%,多数平台为8%-12%,数量占比65.50%;其次为12%-18%,占比为21.48%,8%以下低息平台占比11.82%,24%及以上的高息平台占比仅为0.13%。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成交额长期居前,2018年以来北京的交易额占全国的32%、广东21%、上海19%、浙江16%。

从爆雷类型来看: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问题平台中,提现困难类型占比最多,达到了65%,停业类型占比为22.94%,跑路类型占比为8.72%,经侦介入和转型类型占比均为1.25%。

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从资金流向来看,P2P底层资产可以分为四类:个人贷、小贷公司贷款、债权打包产品、金融机构产品。根据网贷天眼的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P2P平台都是P2N模式,即投资者并不直接投标而是投资产品,产品对接N个资产端,平台把其他P2P平台或者理财公司债权打包,组成一个一定期限的理财产品,然后卖给投资者,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中介的中介的角色,所以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缺点在于资产端过多,无法穿透至最底层标的。

这种模式下的底层资产通常为:消费信贷、小微贷款、供应链金融、资管计划、货币基金、汽车抵押贷款、汽车质押等,占比较大的是消费信贷、小微贷款和资管计划,其中不乏资金流入股市、债市,今年以来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借款人的兑付风险,从而影响平台的资产端质量。

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从P2P的参与方来看,当前的行业格局可以分为:银行系、国资系、上市公司系、风投系和民营系。民营系平台在2015年底见顶后持续走低,从最高时期的3200多家减少至当前的不足1400家,减少过半,其中很多是因为运营出现问题而退出市场。而银行系平台和上市公司系平台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国资系和风投系则稳步增长,合计近400家,由此可见,随着具有雄厚资本的国资、风投等正规军的扩容,民营系面临的竞争格局也越来越严峻,各类问题平台也逐渐浮出水面。

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P2P的爆雷并非偶然,有外部宏观环境的压力,也有来自行业内部的问题。2017年,在宏观去杠杆的大环境下,监管收紧让整个金融行业承压。2018年以来,各类资产价格的变动以及6月以来监管对P2P风险的发声,对行业带来了短期的下行压力,但是,集体性违约潮出现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平台自身的问题暴露。

从宏观因素来看, P2P平台的问题发生率和M2的增速呈现负向关系。也就是说,在流动性偏紧的环境中,容易诱发P2P行业的风险,而同时,P2P行业平均借款期限已经从2014年的6个月增长至如今的12个月以上,这就使得去年资金面紧张带来的流动性问题延缓到了今年集中爆发。

P2P爆雷潮对市场的影响

今年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也导致资金从P2P行业净流出。2018年,我们国家面临内部金融风险和外部贸易战带来的风险,实体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汇率波动较快、股市震荡、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面临短期平仓压力需要资金赎回,这些因素也都导致了资金从P2P中抽出。

同时,高层对P2P风险的警示也加剧了短期内平台的提现压力。2018年6月14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明确表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7月9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也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 的重要方面,要用1-2年的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化解存量风险,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初步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制度体系”,这些警示均让投资者对P2P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也加剧了短期内P2P平台的提现压力。

但是,这些短期的事件性原因仅仅是P2P资金面紧张的催化剂,爆雷的核心原因在于P2P平台逾越了其中介的本职,同时在业务中存在经营瑕疵(造假、自融)、资金池庞氏模式甚至是造假行为。

资产端质量差、虚假标的:除了资产端信用等级较差或恶化带来的资产减值,部分P2P平台还发布虚假短期标信息,虚构借款人及借款资金用途,欺骗投资人进入平台投资。

逾越中介本职的自融行为和资金池业务:P2P平台的本质只是中介机构,本身不应当沉淀任何资金,那么便不存在挤兑的情况,但是在现实中,平台为了追逐更高收益,利用平台进行融资,输送给关联企业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如果投资收益不及预期,或者出现较多坏账,就会导致无法支付投资人的本息。为了化解短期内的风险,一些P2P平台只能以更高的收益率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去偿还上一批的投资人的本息,也就是借新还旧,即形成了“庞氏骗局”。

资金池业务:目前大多数的P2P平台都存在资金池业务模式。平台为了吸引投资人,将长期项目拆成短期项目,并且采用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方式,滋生了大量的期限错配、长借短投等风险隐患。作为资金池业务,只要钱保持流入状态,且外部环境不出现大的变化,就可以维持平台的正常付息,但是,一旦出借人集体转让借款标的、赎回资金,或者是新资金流入骤降,期限错配的风险便会在短期内无限放大,最终可能加剧挤兑风险,严重时则会导致平台爆雷。

对实体与金融系统影响未出清,对股市影响有限

平台的风险暴露可能将波及实体与金融系统。在持续不断的爆雷潮下,投资者对P2P行业的信念在动摇,行业缺乏新增投资人入场,老投资人抽资离场,给P2P平台带来了挤兑风险,导致流动性冲击,最直接影响的是,全行业资金净流出,整体贷款余额走低。流动性冲击还会继续引发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平台的风险波及至金融系统以及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是平台为了还本付息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诱发资产端信用风险。

平台的破产潮或将引发一级市场动荡、小微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但对股市影响有限。对于实力较弱的P2P平台,本身规模不大,也未稳定盈利,仅靠新增业务的服务费收入维持经营,一旦业务停摆,现金流压力大增,这种流动性冲击就会演变为财务风险,甚至会引发P2P行业的集体破产潮,由于P2P行业高度依靠一级市场资本推动(根据上文的数据,风投系P2P数量占比为8%),这种破产潮或许将对一级市场带来冲击。同时,由于当前多数P2P平台实际都是对接多个资产端的产品型P2N,实际资金流向为消费贷、小微贷款、供应链金融与资管计划,其中供应链金融主要流向一些小微企业,支持其日常经营所需,受此影响,部分小微企业可能将面临断贷活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消费贷、小微贷款以及资管计划中流向股市、债市的资金量或将减少,但考虑到当前P2P全行业贷款存量9561亿、今年的问题贷款445亿,流向股市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体量并不算大,所以对股市的边际影响十分有限。

流动性冲击还将诱发资产端的信用风险。如果平台在风控上不够谨慎,或者为了偿还投资者的本息,而引入了大量借款人,而对借款人资质审核不严,或者甚至存在自融等行为,那么可能会将平台资金投向高风险项目,则更容易被流动性风险击垮。此外,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还在于,当整个P2P行业出现动荡之际,会影响部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导致实质性违约的发生,从而爆发更加严重、范围更大的危机。

对于投资者而言,我国的理财产品选择有限,部分产品门槛较高,对于融资者而言,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人,在缺少有效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融资困难。这样的背景下,P2P作为借贷双方信息中介的诞生,有其合理与必然性,也确实解决了部分融资需求。但是,当前一些P2P平台并不是真正的信息中介,而是通过自我担保、份额拆分、期限错配等形式,逾越了信息中介的本分。那些最终被证实进行自融以及资金池业务的平台,本质上将被证实是非法集资,终将被市场淘汰、被监管取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