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2018年7月,P2P行業的成交量出現今年來最大幅度的下降(-18%),行業流動性風險加大,實力較弱平臺面臨洗牌,實力較強的平臺也面臨考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爲P2P行業進入風險集中爆發期,一批規模較大的平臺出現問題:錢爸爸、投融家、銀票網、牛板金、唐小僧等多家累計交易額在百億級的P2P平臺也未能倖免,其中牛板金爲杭州P2P平臺,最早以活期產品爲主,目前已被杭州警方立案偵查,銀票網爲上海P2P網平臺,主要以票據抵押爲主,目前實控人已自首,警方正以涉嫌非法集資犯罪立案;另一方面,P2P行業負面輿情事件較多,出借人負面情緒較重,對於行業信心有所減弱,投資熱度直線下降,從而導致資金流入驟減,平臺資金的兌付壓力增加。

P2P行業上一次引發廣泛社會關注是在2015年,以易租寶跑路爲代表的P2P違約潮事件,每月有約70家平臺出現問題。經歷了當年千家平臺倒閉後,P2P行業當前生態又是如何?這一持續爆雷潮將如何演化?這是否會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帶來進一步的衝擊?

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P2P本質應是借貸中介服務商

P2P即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根據銀保監會等多個部委於2016年8月聯合頒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令[2016]1號)的定義: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P2P平臺):依法設立、專門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該類機構以互聯網爲主要渠道,爲借款人與出借人(即貸款人)實現直接借貸提供信息蒐集、信息公佈、資信評估、信息交互、借貸撮合等服務。

P2P的職能是撮合借貸的中介,自身並不參與借貸行爲。根據監管的定義,P2P平臺在整個交易中,職能僅限於運用風控能力,幫投資人篩選出資質和信用較好的借款人,給出建議費率和投資期限,投資決策最終是由投資人自己做出的,後果也由投資人自己承擔,平臺只收取服務費。

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P2P最早誕生於2005年,作爲世界上最早的P2P公司,英國公司Zopa通過互聯網實現有理財需求的投資者和有資金需求的借貸者之間的信息匹配,完成用戶之間資金的借入和借出,整個過程無需銀行介入,該模式逐漸在美國日本等世界範圍內推廣起來。

2007年,中國陸續出現P2P。2007年國內首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在上海成立,這一階段是P2P的起步期,主要複製國外的模式,基本上沒有出現違規的情形。

2011-2013年,P2P平臺猛增。這一階段,隨着平臺數量的劇增,P2P的競爭日漸激烈,相關風險也在不斷積聚,2013年可統計的出現經營困難、倒閉或跑路時間高達74起,使得P2P風險再一次成爲輿論的焦點。

2014-2017年,監管加強,集中度提升。這一階段的P2P行業是集中度不斷提升的時期。繼2016年《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落地,2017年又相繼出臺《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形成了的P2P行業監管制度體系。

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100%+增速背後也是風險的野蠻增長

從貸款餘額來看:截至7月底,P2P平臺的貸款餘額爲9561億,比6月的13170億減少了27%,這也是2014年以來貸款餘額第一次出現下降,平臺爆雷涉及的用戶數累計已達112萬人次,佔投資人數的6%,累計涉及金額778億,佔貸款餘額的8%。

從平臺數量來看:截至7月底,P2P平臺存續數量爲1645家,比6月減少了191家,平均每天有6家以上平臺倒閉,環比變化創歷史最低(-10.4%),年初以來已倒閉286家。當前數量已不到高峯時期(2015年11月,3476家)的一半,2013年以來,已經有4740家平臺陸續倒閉。

從成交情況來看:7月平臺成交額爲1447億,相比6月環比減少18%,比年初時2248億/月的成績額減少了36%。

從收益率來看:當前的綜合利率平均爲9.62%,多數平臺爲8%-12%,數量佔比65.50%;其次爲12%-18%,佔比爲21.48%,8%以下低息平臺佔比11.82%,24%及以上的高息平臺佔比僅爲0.13%。

從地域分佈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成交額長期居前,2018年以來北京的交易額佔全國的32%、廣東21%、上海19%、浙江16%。

從爆雷類型來看: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問題平臺中,提現困難類型佔比最多,達到了65%,停業類型佔比爲22.94%,跑路類型佔比爲8.72%,經偵介入和轉型類型佔比均爲1.25%。

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從資金流向來看,P2P底層資產可以分爲四類:個人貸、小貸公司貸款、債權打包產品、金融機構產品。根據網貸天眼的不完全統計,絕大多數P2P平臺都是P2N模式,即投資者並不直接投標而是投資產品,產品對接N個資產端,平臺把其他P2P平臺或者理財公司債權打包,組成一個一定期限的理財產品,然後賣給投資者,平臺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中介的中介的角色,所以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分散風險,缺點在於資產端過多,無法穿透至最底層標的。

這種模式下的底層資產通常爲:消費信貸、小微貸款、供應鏈金融、資管計劃、貨幣基金、汽車抵押貸款、汽車質押等,佔比較大的是消費信貸、小微貸款和資管計劃,其中不乏資金流入股市、債市,今年以來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借款人的兌付風險,從而影響平臺的資產端質量。

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從P2P的參與方來看,當前的行業格局可以分爲:銀行系、國資系、上市公司系、風投系和民營系。民營系平臺在2015年底見頂後持續走低,從最高時期的3200多家減少至當前的不足1400家,減少過半,其中很多是因爲運營出現問題而退出市場。而銀行系平臺和上市公司系平臺近年來基本保持穩定,國資系和風投系則穩步增長,合計近400家,由此可見,隨着具有雄厚資本的國資、風投等正規軍的擴容,民營系面臨的競爭格局也越來越嚴峻,各類問題平臺也逐漸浮出水面。

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P2P的爆雷並非偶然,有外部宏觀環境的壓力,也有來自行業內部的問題。2017年,在宏觀去槓桿的大環境下,監管收緊讓整個金融行業承壓。2018年以來,各類資產價格的變動以及6月以來監管對P2P風險的發聲,對行業帶來了短期的下行壓力,但是,集體性違約潮出現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平臺自身的問題暴露。

從宏觀因素來看, P2P平臺的問題發生率和M2的增速呈現負向關係。也就是說,在流動性偏緊的環境中,容易誘發P2P行業的風險,而同時,P2P行業平均借款期限已經從2014年的6個月增長至如今的12個月以上,這就使得去年資金面緊張帶來的流動性問題延緩到了今年集中爆發。

P2P爆雷潮對市場的影響

今年的資產價格大幅波動也導致資金從P2P行業淨流出。2018年,我們國家面臨內部金融風險和外部貿易戰帶來的風險,實體經濟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匯率波動較快、股市震盪、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面臨短期平倉壓力需要資金贖回,這些因素也都導致了資金從P2P中抽出。

同時,高層對P2P風險的警示也加劇了短期內平臺的提現壓力。2018年6月14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上明確表示,“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7月9日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也指出,“互聯網金融風險是金融風險 的重要方面,要用1-2年的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化解存量風險,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這些警示均讓投資者對P2P的可靠性產生質疑,也加劇了短期內P2P平臺的提現壓力。

但是,這些短期的事件性原因僅僅是P2P資金面緊張的催化劑,爆雷的核心原因在於P2P平臺逾越了其中介的本職,同時在業務中存在經營瑕疵(造假、自融)、資金池龐氏模式甚至是造假行爲。

資產端質量差、虛假標的:除了資產端信用等級較差或惡化帶來的資產減值,部分P2P平臺還發布虛假短期標信息,虛構借款人及借款資金用途,欺騙投資人進入平臺投資。

逾越中介本職的自融行爲和資金池業務:P2P平臺的本質只是中介機構,本身不應當沉澱任何資金,那麼便不存在擠兌的情況,但是在現實中,平臺爲了追逐更高收益,利用平臺進行融資,輸送給關聯企業進行高風險的投資。如果投資收益不及預期,或者出現較多壞賬,就會導致無法支付投資人的本息。爲了化解短期內的風險,一些P2P平臺只能以更高的收益率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資金,去償還上一批的投資人的本息,也就是借新還舊,即形成了“龐氏騙局”。

資金池業務:目前大多數的P2P平臺都存在資金池業務模式。平臺爲了吸引投資人,將長期項目拆成短期項目,並且採用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的方式,滋生了大量的期限錯配、長借短投等風險隱患。作爲資金池業務,只要錢保持流入狀態,且外部環境不出現大的變化,就可以維持平臺的正常付息,但是,一旦出借人集體轉讓借款標的、贖回資金,或者是新資金流入驟降,期限錯配的風險便會在短期內無限放大,最終可能加劇擠兌風險,嚴重時則會導致平臺爆雷。

對實體與金融系統影響未出清,對股市影響有限

平臺的風險暴露可能將波及實體與金融系統。在持續不斷的爆雷潮下,投資者對P2P行業的信念在動搖,行業缺乏新增投資人入場,老投資人抽資離場,給P2P平臺帶來了擠兌風險,導致流動性衝擊,最直接影響的是,全行業資金淨流出,整體貸款餘額走低。流動性衝擊還會繼續引發兩方面的風險:一方面是平臺的風險波及至金融系統以及實體經濟,另一方面是平臺爲了還本付息追求高風險高收益,誘發資產端信用風險。

平臺的破產潮或將引發一級市場動盪、小微企業流動資金緊張,但對股市影響有限。對於實力較弱的P2P平臺,本身規模不大,也未穩定盈利,僅靠新增業務的服務費收入維持經營,一旦業務停擺,現金流壓力大增,這種流動性衝擊就會演變爲財務風險,甚至會引發P2P行業的集體破產潮,由於P2P行業高度依靠一級市場資本推動(根據上文的數據,風投系P2P數量佔比爲8%),這種破產潮或許將對一級市場帶來衝擊。同時,由於當前多數P2P平臺實際都是對接多個資產端的產品型P2N,實際資金流向爲消費貸、小微貸款、供應鏈金融與資管計劃,其中供應鏈金融主要流向一些小微企業,支持其日常經營所需,受此影響,部分小微企業可能將面臨斷貸活資金鍊斷裂的風險;消費貸、小微貸款以及資管計劃中流向股市、債市的資金量或將減少,但考慮到當前P2P全行業貸款存量9561億、今年的問題貸款445億,流向股市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體量並不算大,所以對股市的邊際影響十分有限。

流動性衝擊還將誘發資產端的信用風險。如果平臺在風控上不夠謹慎,或者爲了償還投資者的本息,而引入了大量借款人,而對借款人資質審覈不嚴,或者甚至存在自融等行爲,那麼可能會將平臺資金投向高風險項目,則更容易被流動性風險擊垮。此外,借款人的信用風險還在於,當整個P2P行業出現動盪之際,會影響部分借款人的還款意願,導致實質性違約的發生,從而爆發更加嚴重、範圍更大的危機。

對於投資者而言,我國的理財產品選擇有限,部分產品門檻較高,對於融資者而言,尤其是一些小微企業和個人,在缺少有效擔保和抵押的情況下,銀行貸款融資困難。這樣的背景下,P2P作爲借貸雙方信息中介的誕生,有其合理與必然性,也確實解決了部分融資需求。但是,當前一些P2P平臺並不是真正的信息中介,而是通過自我擔保、份額拆分、期限錯配等形式,逾越了信息中介的本分。那些最終被證實進行自融以及資金池業務的平臺,本質上將被證實是非法集資,終將被市場淘汰、被監管取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