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文物裏 維修傷腦筋
住在文物裏 維修傷腦筋

廣州東山口逵園藝術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實習生龐舒尹

住在文保單位,外人看起來似乎美好而浪漫,還經常能吸引遊人前來拍照“打卡”。然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實不少老房子都存在着年久失修的問題。然而,要想修繕這些文保建築並非易事,不僅改動分毫都需要經專家鑑定評估,建築修繕一度還要住戶自己出錢出力,這也讓住在文保單位的街坊十分頭疼。

不過,從2014年起,廣州成爲全國首個對非國有文保單位進行專項資金補助的城市,每年安排6000萬元作爲廣州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市民想要對居住的文保單位進行修繕,有了專項資金,讓文物單位的保護不再是“老大難”問題。

據統計,2018年廣州各區及市屬單位共申報國有文物維修補助4325.60萬元,今年的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已全部下達。不過,要如何“用好”這筆專項資金,仍需進行探索。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

文、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沈亦霖、張姝泓

通訊員張曉思

東山老宅:就怕修房子不小心成了“破壞文物”

東山口一帶聚集着衆多極具嶺南風情的近代建築。年近七旬的李伯所居住的三層紅磚洋房別墅,就位於“龜崗民國建築羣”。

這棟老房子樓高三層,頂層建有亭子間、歇山頂,綠琉璃瓦屋面。對於這幢已有91歲“高齡”的老房子,李伯可是又愛又心疼。每每說起,他的驕傲之情溢於言表:“當年我爺爺從國外回來建了這棟樓,所有的建築材料都從國外進口,木製的門窗從未更換過,牆磚地磚也沒有壞過,銅製的浴缸現在還在用。”過了這麼多年,房子從外觀上看,幾乎沒有任何損壞。

不過,畢竟房子經歷過近百年風風雨雨,總會有些“病痛”。李伯說,從2000年起,老房子的滲漏問題便一直困擾着他。2008年,他家人曾修過天台的瓦面,不想導致三樓漏水嚴重。所幸李伯和老伴住在二樓,生活沒受到太大影響,但他無法坐視不理。“三樓以前是我叔叔住的,他出國前委託我好好管理;況且它是這座房子重要的一部分,我一定要把它修好。”

但是文物保護建築的修繕並不簡單。李伯說,有次一位司機醉酒駕車撞壞了他家的圍牆,僅一米左右的缺口,光是維修費就花了1.2萬元。“文物建築的施工難度比一般建築大得多,材料和人工都更貴。”

2014年,越秀區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告知李伯,廣州市設立了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可爲修繕文物建築提供一定補助,他便嘗試申請,過了幾個月便獲批資助9萬元用於修繕房子,幾乎能覆蓋所有費用。然而,文物修繕不僅施工難度大,有時候好不容易修繕了,還可能不慎成了“破壞文物”。

李伯說,原本從三樓到頂層有一個民國時期的老梯子,但因爲日曬雨淋導致破舊不堪,他爲了日常需要,想重新換一個。於是趁申請資金的當口,他打算把舊梯都拆除,在屋外新建一個梯子。然而,專家進行審覈時,認爲在室外加建樓梯會“破壞建築外立面風貌”,不可隨意加建,於是建議他們選擇在室內重建,如今,這座嶄新的鐵質樓梯已經順利完工。

逵園重生:申請專項資金時可鏈接到更多資源

承載着無數嶺南記憶的逵園,其改造工程已成爲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活化利用的一個典範。2012年,四位年輕人懷着藝術夢想,花了一年時間,將空置了10多年的逵園老房改造成爲一個集畫廊、咖啡館和文化活動爲一體的藝術空間,如今已走進第6個年頭。

逵園藝術館藝術總監黃軼羣告訴記者,他們租下逵園後,“復活”這座擁有近百年曆史的華僑建築着實是個難題。當時,他們請來了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湯國華等多位專家作爲顧問指導,並堅持“修舊如舊”的修復原則,最大程度地保留建築原貌。

“其實在一開始,我們全部都靠着自己投入,不僅‘燒錢’,而且‘燒腦’,因爲文物的修繕十分‘精細繁複’,如果想原樣修復,就要四處聯繫廠家定製。”他舉例說,逵園原有近萬塊意大利花地磚,遺憾的是,當時樓內有近200塊花地磚都存在破損殘缺,爲此他們輾轉四處,終於聯繫到一家佛山工廠,該廠還存有最後一批“老材料”,這才得以重新定製破損的花地磚。

“我們以前主要是憑着自己積累下來的經驗去做,但覺得力量還是太單一了。因爲這類文保單位的修繕並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需要‘查缺補漏’。”在他看來,申請專項資金帶來的不僅僅是金錢,更重要的是給我們鏈接到更多的資源。黃軼羣說,由於每一個修復步驟都非常慎重,每一次修復,都要請專家進行“會診”,對老物件的材質、樣式、尺寸、顏色、內部結構,以及如何修復一一提出詳細的修繕意見。“逵園凝聚了很多人關於老廣州的共同記憶,其活化利用具有很強的社會效益。”

2014年以來已對618個文物保護修繕、保養項目進行了補助

廣州市文廣新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鄭小爐介紹,廣州已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3800多處,雖然文物保護法律規定,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使用人負責,但也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對文物修繕給予幫助的責任。目前,廣州明確由市政府每年安排6000萬元作爲廣州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各區政府相應設立每年不少於500萬元的文物保護專項資金。

截至目前,廣州市級財政已安排落實2.6億元的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自2014年設立廣州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以來,已對618個文物保護修繕、保養項目進行了補助,補助經費共1.85億元。其中,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修繕、保養項目412個,補助經費近1億元,有力地推動了全市不可移動文物修繕保護工作的開展。而在2018年上半年,廣州各區及市屬單位共申報國有文物維修補助4325.60萬元,非國有文物維修補助7579.47萬元,經組織專家評審並報市政府批准,2018年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已全部下達,共4815萬元。

雖然有了專項資金對文物進行保護,但要如何落實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以修繕瀝滘村的衛氏大宗祠爲例,瀝滘經濟聯合社副社長衛廣新告訴記者,專項資金的審批和撥款先撥到了街道辦,等修繕驗收完成之後村聯社才收到補助款項,因此該村在2015年修繕祠堂時,是一邊申請一邊修繕的,政府撥款前需要村裏先墊付費用。他希望款項可以提前到位,通過各種渠道監管專項資金,從而簡化流程,可能修繕工作會更加順暢。

對此,鄭小爐坦言,在如何用好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方面,仍需達成更廣泛的社會共識。“我們也要防止文物所有人申請經費後不作爲,因此要考察使用經費的績效,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對此進行監督,不斷地探索完善。”

鄭小爐還表示,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是補助性質,並非大包大攬,因此限定了一定比例。希望各方瞭解,文物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文物保護建築的使用方和管理方也應該負起責任來。

鏈接:廣州有多少文物保護單位?

事實上,廣州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9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48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347處,以及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5處,尚未覈定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3090 處。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廣州先後制定公佈了《廣州市文物保護管理規定》《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這是全國最早的一批文物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地方立法。在地方立法方面,2013年以來,《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廣州市博物館規定》等法律法規相繼施行。此外,廣州還先後制定公佈了《廣州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配套制度,這也是廣州在國內首次通過地方立法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