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翅目Neuroptera昆蟲以豐富的翅脈而得名,中文名字一般都是以“蛉”結尾,屬於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時期。體型由小至大,形態多樣。最小的粉蛉翅展只有35 mm,最大的蟻蛉翅展可達155 mm。目前世界上脈翅目昆蟲有30(含17個已經滅絕的化石科),6 000餘種。常見的有草蛉、褐蛉、粉蛉、蟻蛉、蝶角蛉以及螳蛉。脈翅目昆蟲前後翅大小相近,翅脈相似,與蜻蜓類似。其食性複雜,包括捕食、植食以及寄生等,但是絕大多數爲捕食性,主要以蚜蟲、螞蟻、葉蟎、介殼蟲等及各種蟲卵爲食,對於控制害蟲種羣、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脈翅目 (7788繪)

成蟲飛翔力弱,多數具趨光性。成蟲通常將卵產在葉背面或者樹皮上。脈翅目幼蟲生活環境多樣,一般爲陸生,部分類羣水生(如澤蛉、水蛉),而溪蛉幼蟲一般發現於水邊,通常認爲其是半水生昆蟲。身體呈紡錘形,部分類羣頭部或者前胸明顯特化(如蝶角蛉、澤蛉)。幼蟲口器比較特殊,其上顎和下顎延長呈鐮刀狀,相合形成尖銳的長管,以適於捕獲和吮吸獵物體液,故又稱爲捕吸式口器雙刺吸式口器。幼蟲可捕食蚜蟲、蜘蛛、蟎類等,對防治農業害蟲具有重要作用。幼蟲化蛹時老熟幼蟲抽絲做成圓形或橢圓形小繭,蛹多爲離蛹,翅芽、足以及觸角等與身體分離明顯;羽化時,蛹可以鑽出或者半露於繭外。卵多爲綠色或者淡黃色,橢圓型或者倒卵形,有的具一長柄,卵與柄相連形似一花蕊。

琥珀中的脈翅目昆蟲並不多見,但卻呈現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一點在白堊紀的琥珀,特別是緬甸琥珀中,顯得尤爲突出。

白堊粉蛉 Glaesoconis sp.

櫛角蛉科Dilaridae的雄蟲觸角櫛齒狀,雌蟲觸角絲狀,但雌蟲有一個很長的產卵器,通常會背在身上。白堊櫛角蛉Cretanallachius magnificus是一種已知的緬甸琥珀化石種類,已知僅有雄蟲,但本書收錄的雌蟲卻沒有長長的產卵器,並且該種口器較長且特殊,因此該種的分類地位值得進一步探討。

白堊櫛角蛉Cretanallachius magnificus

櫛角蛉雌蟲

櫛角蛉雄蟲

麗蛉科Kalligrammatidae是一個早已滅絕的化石科,僅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化石中發現。麗蛉的一些種類帶有眼狀斑或其他花紋,個體較大,被稱爲“白堊紀的蝴蝶”。

麗蛉科

2012年在西班牙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草蛉總科Chrysopoidea幼蟲,它帶有很長且分叉的刺,被稱作拾荒草蛉。這是草蛉幼蟲的一種神奇的僞裝術,它們將蕨類植物的毛裝點在刺上,並生活其中,達到隱藏的目的。而在緬甸琥珀中,也已經發現了類似的種類,說明在白堊紀,這類草蛉的分佈是非常廣泛的。

拾荒草蛉幼蟲

緬甸琥珀中還有一類在其他地區琥珀中未曾發現過的,非常奇特的脈翅目昆蟲,其幼蟲長有一個長長的“脖子”,被稱爲昆蟲中的長頸鹿,這就是旌蛉。緬甸琥珀中的旌蛉科Nemopteridae幼蟲鮮有發現,成蟲則更加罕見。

琥珀中的旌蛉科幼蟲

脈翅目的蛹多爲離蛹,翅芽、足以及觸角等與身體分離明顯,甚至可以短暫的爬行,本書收錄了一個尚未確定分類地位的脈翅目離蛹,十分罕見。

脈翅目離蛹

1.體壁通常柔弱,生毛或覆蓋蠟粉;

2.頭部一般呈三角形,複眼大,半圓形;

3.觸角形狀多樣,一般爲線狀、桿狀、棒狀以及櫛齒狀等;

4.口器爲咀嚼式,上顎通常較發達

5.胸部3節分界明顯,前胸矩形,少數延長(如螳蛉),中、後胸相似;

6.足通常細長,跗節5一般具爪1對;

7.少數種類的前足特化成類似螳螂的捕捉足(如螳蛉、刺鱗蛉)

8.成蟲的翅通常膜質,前緣具有顏色明顯加深的翅痣;

9.前後翅大小相近,但是旌蛉科後翅特化呈長桿狀或者矛狀;

10.成蟲靜止時通常4個翅摺疊在一起,呈屋脊狀覆於身體兩側;

11.翅脈發達(除粉蛉外),形成網狀脈紋;

12.成蟲腹部細長,一般10節,第12節以及尾節較寬大;

13.一般不具尾須。

以上內容節選自《凝固的時空:琥珀中的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

凝固的時空:琥珀中的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張巍巍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全書728頁,大16開,全綵印刷,定價498元

圖書詳情:【蟲書推介】凝固的時空:琥珀中的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

本期編輯:麥祖齊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