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翅目Neuroptera昆虫以丰富的翅脉而得名,中文名字一般都是以“蛉”结尾,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体型由小至大,形态多样。最小的粉蛉翅展只有35 mm,最大的蚁蛉翅展可达155 mm。目前世界上脉翅目昆虫有30(含17个已经灭绝的化石科),6 000余种。常见的有草蛉、褐蛉、粉蛉、蚁蛉、蝶角蛉以及螳蛉。脉翅目昆虫前后翅大小相近,翅脉相似,与蜻蜓类似。其食性复杂,包括捕食、植食以及寄生等,但是绝大多数为捕食性,主要以蚜虫、蚂蚁、叶螨、介壳虫等及各种虫卵为食,对于控制害虫种群、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脉翅目 (7788绘)

成虫飞翔力弱,多数具趋光性。成虫通常将卵产在叶背面或者树皮上。脉翅目幼虫生活环境多样,一般为陆生,部分类群水生(如泽蛉、水蛉),而溪蛉幼虫一般发现于水边,通常认为其是半水生昆虫。身体呈纺锤形,部分类群头部或者前胸明显特化(如蝶角蛉、泽蛉)。幼虫口器比较特殊,其上颚和下颚延长呈镰刀状,相合形成尖锐的长管,以适于捕获和吮吸猎物体液,故又称为捕吸式口器双刺吸式口器。幼虫可捕食蚜虫、蜘蛛、螨类等,对防治农业害虫具有重要作用。幼虫化蛹时老熟幼虫抽丝做成圆形或椭圆形小茧,蛹多为离蛹,翅芽、足以及触角等与身体分离明显;羽化时,蛹可以钻出或者半露于茧外。卵多为绿色或者淡黄色,椭圆型或者倒卵形,有的具一长柄,卵与柄相连形似一花蕊。

琥珀中的脉翅目昆虫并不多见,但却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一点在白垩纪的琥珀,特别是缅甸琥珀中,显得尤为突出。

白垩粉蛉 Glaesoconis sp.

栉角蛉科Dilaridae的雄虫触角栉齿状,雌虫触角丝状,但雌虫有一个很长的产卵器,通常会背在身上。白垩栉角蛉Cretanallachius magnificus是一种已知的缅甸琥珀化石种类,已知仅有雄虫,但本书收录的雌虫却没有长长的产卵器,并且该种口器较长且特殊,因此该种的分类地位值得进一步探讨。

白垩栉角蛉Cretanallachius magnificus

栉角蛉雌虫

栉角蛉雄虫

丽蛉科Kalligrammatidae是一个早已灭绝的化石科,仅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化石中发现。丽蛉的一些种类带有眼状斑或其他花纹,个体较大,被称为“白垩纪的蝴蝶”。

丽蛉科

2012年在西班牙的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草蛉总科Chrysopoidea幼虫,它带有很长且分叉的刺,被称作拾荒草蛉。这是草蛉幼虫的一种神奇的伪装术,它们将蕨类植物的毛装点在刺上,并生活其中,达到隐藏的目的。而在缅甸琥珀中,也已经发现了类似的种类,说明在白垩纪,这类草蛉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

拾荒草蛉幼虫

缅甸琥珀中还有一类在其他地区琥珀中未曾发现过的,非常奇特的脉翅目昆虫,其幼虫长有一个长长的“脖子”,被称为昆虫中的长颈鹿,这就是旌蛉。缅甸琥珀中的旌蛉科Nemopteridae幼虫鲜有发现,成虫则更加罕见。

琥珀中的旌蛉科幼虫

脉翅目的蛹多为离蛹,翅芽、足以及触角等与身体分离明显,甚至可以短暂的爬行,本书收录了一个尚未确定分类地位的脉翅目离蛹,十分罕见。

脉翅目离蛹

1.体壁通常柔弱,生毛或覆盖蜡粉;

2.头部一般呈三角形,复眼大,半圆形;

3.触角形状多样,一般为线状、杆状、棒状以及栉齿状等;

4.口器为咀嚼式,上颚通常较发达

5.胸部3节分界明显,前胸矩形,少数延长(如螳蛉),中、后胸相似;

6.足通常细长,跗节5一般具爪1对;

7.少数种类的前足特化成类似螳螂的捕捉足(如螳蛉、刺鳞蛉)

8.成虫的翅通常膜质,前缘具有颜色明显加深的翅痣;

9.前后翅大小相近,但是旌蛉科后翅特化呈长杆状或者矛状;

10.成虫静止时通常4个翅折叠在一起,呈屋脊状覆于身体两侧;

11.翅脉发达(除粉蛉外),形成网状脉纹;

12.成虫腹部细长,一般10节,第12节以及尾节较宽大;

13.一般不具尾须。

以上内容节选自《凝固的时空:琥珀中的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凝固的时空:琥珀中的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张巍巍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全书728页,大16开,全彩印刷,定价498元

图书详情:【虫书推介】凝固的时空:琥珀中的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本期编辑:麦祖齐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