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咫尺天涯,望斷天涯路,每當我們漂泊在外時,總會時不時地思念家鄉的親人,蘇軾曾經路過長江之地,有感而發寫下一首經典宋詞,讀來令人感同身受,一起來品略這份濃濃的思念之情。下闕開始便是詞人的抒情和所想之事,可以想象夢醒時分的蘇軾,故鄉就在江水的那一頭,可是咫尺便是天涯。

咫尺天涯,望斷天涯路,每當我們漂泊在外時,總會時不時地思念家鄉的親人,蘇軾曾經路過長江之地,有感而發寫下一首經典宋詞,讀來令人感同身受,一起來品略這份濃濃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名爲《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所作,詩詞如下: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整首詞通過描寫詞人所看到的景緻,進而借景抒情和有感而發,既將深秋景緻描繪得細緻動人,又將這份思念之情訴說得深切悲人,字裏行間有着詞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值得我們細細品讀。我們將從字面上和內涵上兩方面來逐句進行解讀:

先看詞的上闕,上闕第一句說的是傍晚時分落日餘暉照耀着大地,山色也印染着暈黃的霞光,江面風平浪靜,兩岸開着秋菊。整個這一句都在寫景,點明瞭寫作季節在深秋,也點明瞭寫作地點是在江邊,用詞上也很講究,“橫侵”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山的景緻刻畫得十分傳神,“吐寒花”則表現出深秋的花朵在競相開放,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再看上闕的第二句,這句說的是在不遠處零零散散地分佈着幾處人家,傍晚的烏鴉在不停地鳴叫,彷彿是在尋找棲息的地方。這句仍然是在寫景,和上一句聯繫起來,彷彿是一幅畫卷,由近及遠,有着層次感和空間感。此外,這句還用了借代的手法,烏鴉啼叫尋覓棲息之地,詞人亦在漂泊天涯,亦想能有傍身之地。

接着我們來讀下闕,下闕第一句說的是多少個日夜曾經夢見過故鄉,在夢裏已經將故鄉的那條小路走了許多遍,可是夢醒時分向南望去便知故鄉還在天涯處。下闕開始便是詞人的抒情和所想之事,可以想象夢醒時分的蘇軾,故鄉就在江水的那一頭,可是咫尺便是天涯。

然後讀下闕的第二句,這句說的是一輪明月升起,月光照耀着江水兩岸的沙地十分皎潔。這句可以讀出詞人漫步江邊很久,從傍晚到明月升起,皎潔的月光照耀着兩岸的沙地,就像是在照耀着歸鄉的路,令人感慨萬千。

讀到這裏有一個疑問,爲何蘇軾用明月照耀沙原來作爲結語呢,彷彿戛然而止,總感覺詞人還沒說完,實際上個人認爲可以有這種理解。即詞人“故意”而爲之,留下許多思考和畫面給讀詩詞的人,相當於“留白”,這樣每個人都在腦海中有不同的思考和畫面,想象着詞人孤獨無依在江邊漫步,望見天涯路,咫尺天涯不得歸。

無論身處何方,故鄉總會在不經意間牽掛着遊子的心,思念的滋味我們都嘗過,這也是人生的酸甜苦辣。蘇軾用經典的宋詞訴說了心中的思念,我們後人從經典宋詞中品讀了這份人間長情,夢醒時分,是否也會深切地思念故鄉呢?致敬經典古詩詞,品讀傳統經典文化。(文/雲冗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