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出现本尊客串本尊的场景,你会不会串戏?

《破坏之王》里,拿着自己演唱会门票出现在镜头中的张学友,被星爷大喊:“张学友,我爱你!”

引发了大众科学热潮的《生活大爆炸》,也出现了科学巨擘“我演我自己”的场景。

第四季第20集中,Brian Greene走到谢耳朵面前,介绍他的新书《隐藏的现实》。

Brian Greene的另一本《宇宙的琴弦》,可能更被人熟知。有人说,《宇宙的琴弦》装饰了很多人的书架,就在《时间简史》的隔壁。

而Brian Greene和《生活大爆炸》的缘分,也穿越到了荧幕之外。

有人说他是现实版的谢耳朵,并被赋予众多头衔:当今理论物理最前沿理论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全球影响最大的科学盛事“世界科学节”创始人、拿下“皮博迪奖”的科普纪录片主持人……

Brian Greene

第七届腾讯WE大会现场,这位自带明星光环的物理学家,为我们“拨动”了宇宙的琴弦。

这琴弦的构成,便是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粒子。它们组成的交响乐,构成了整个宏大的宇宙。

小wifi不禁想问,一见钟情难道就是因为在此时此地的三维时空内,无规则变动的“琴弦”偶然为彼此奏出了“触达灵魂的共鸣曲”吗?

不过,对此,Brian Greene持谨慎态度:“弦理论作用的空间尺度,和芸芸众生每天生活的尺度差别太大。这更多是诗意的联系。”

“我想如果有朝一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能够通过理论联系在一起,整个世界不同的尺度就可以万法归一了。当然这个事也许1000年以后才会出现。”

不用等上1000年。

今天举行的第七届腾讯WE大会,就带着我们登上“小宇宙”号旅行飞船:除了探讨星尘与弦,还潜入颅内宇宙、捕捉幽灵粒子、解码癌细胞免疫……

从仰望星辰,到俯察地心;从审视心灵,到诊断细胞;从捕捉“幽灵”,到洞破“天机”。

通过腾讯WE大会,大众得以认知微观层次的科学成果,输入窥探宏观世界运行规律的密匙,从而体味大宇宙的高维存在。

1

一场“宇宙身体”旅行

第一站:“宇宙细胞”

星球,就像“宇宙身体”里某种组织内的最小细胞一样,在宇宙中闪烁运行。但星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则一直是地质学家们的追问。

杰出的地质学家,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矿物物理学教授Jennifer Jackson,并没有亲自到地心探险,但她显然掌握了读懂地心的“魔法”。

近期,Jennifer团队用强力地震波探测仪给地球做了一次深度“体检”。研究成果表明,高温与熔岩共存的地球内部,竟然还存在两个坚固如“肿瘤”的巨型异物。

Jennifer Jackson

这两个巨型异物,深入地面约2000公里,其面积相当于地球所有陆地之和。它们的高度超过880公里,比100个珠穆朗玛峰还高。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地心堡垒”,是否真的存在耐高温的“地心文明”?

Jennifer Jackson认为:“两个肿块所处位置的温度大概是2000℃,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够想像出有物种能够承受这样的高温。”

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心暂时还没有能到你家蹭wifi的“新文明”。

第二站:“宇宙共生者”

作为至今宇宙中唯一被发现的智能物种,人类,可以称之为“宇宙身体里的共生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外星人的踪迹。除了根据人类智能进行生物类推的逻辑必然性,大概还有作为唯一面对宇宙无限空间的“物种孤单”情感在作祟。

但这一状态,或将被打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机器实验室总监、工程学教授Hod Lipson及其团队研究的新型“粒子机器人”,让机器人在群体组织中,具有了完成自主迁移的能力。这一成果也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

尽管,在形式上看,这些机器人只能进行简单的玩具式的线性运动。但粒子机器人没有单点故障,也没有集中控制,这个发现代表了一种机器人研究的全新范式。

这代表着机器人得以进行“自我指令”的开端。或者说,人工智能距离“自我意识觉醒”又近了一步。

人工智能将像好朋友一样不断为人类提供惊喜,还是成为惊悚的“终结者”?不仅是小wifi,想必也是各位科幻迷的共同疑问。

Hod Lipson

对此,Hod Lipson表示:“火非常危险,也非常强大。但人类是否希望自己从未发现火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有了火之后,我们能做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2

“小宇宙”外的大担当

不知道密集的烧脑旅程后,你是否和小wifi一样,感叹宇宙无垠的奥秘与科学家滴水穿石般的科学探究精神。

当然,这趟旅程远没有结束。

在第三站、第四站等旅程,我们还能看到依靠“芯片”大脑实现自平衡等多种“黑科技”的自行车、“幽灵粒子”如何在中微子振荡模式下无所逃遁、癌细胞统治下的命运之轮被翻转......

而带领我们遨游的,有权威癌症免疫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Carl June,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以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2019年“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获得者Thomas Baden,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总编辑、遗传学家Magdalena Skipper等各个科学领域的大牛。

科学理论越来越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权威渠道,但通常我们仅能停留于听说阶段。

这是由于科学研究专注性的现实悖论,让人们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到各个科学领域的直观性进展及前沿成果分享。

当然,科学家并没有放下手头工作,定期进行公众性普及的义务和精力。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来为人类文明的科学动态演变,提供充分展示的窗口。

马化腾曾公开表示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科学,希望成为一个天文学家。他也是腾讯WE大会和腾讯科技周的发起人。

腾讯WE大会,无疑承担了这一重任。

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们,在这里为公众展开了一副“小宇宙”的意象画卷。其中蔓延的不只是科学逻辑的严谨理性,同时包裹着人类对于未知领域与无穷尽可能的诗意好奇。

正如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对WE大会的寄语:“从2013年开始,腾讯每年举办科学WE大会。这个舞台不谈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

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

这意味着,向善不仅是一种信念,一种自觉,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行动。

腾讯WE大会,以其七年的坚持、国内难以企及的会议规格及嘉宾量级,践证了这一内在逻辑。

三千世界,万般诸相。

以往,思想家们试图在深邃思维与精微感知的交叉处,发现关于宇宙运行的内在机制,却只能建立认知世界的诗意图式。到了现代科学阶段,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漫长、宏大而琐碎的科学研究工程。

尽管公众缺乏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科基础,但好奇心及身处世界的平等机制,赋予了人们认知科学发展进程的权利与渴望。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

因此,当我们凝视自己的时刻,就像凝视着“宇宙身体”的缩影。

历年的腾讯WE大会,无疑为人们带来了凝视的契机和前沿科学的“镜面”。

本文作者:游人

编辑:小野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Brian Greene

第七届腾讯WE大会现场,这位自带明星光环的物理学家,为我们“拨动”了宇宙的琴弦。

这琴弦的构成,便是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粒子。它们组成的交响乐,构成了整个宏大的宇宙。

小wifi不禁想问,一见钟情难道就是因为在此时此地的三维时空内,无规则变动的“琴弦”偶然为彼此奏出了“触达灵魂的共鸣曲”吗?

不过,对此,Brian Greene持谨慎态度:“弦理论作用的空间尺度,和芸芸众生每天生活的尺度差别太大。这更多是诗意的联系。”

“我想如果有朝一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能够通过理论联系在一起,整个世界不同的尺度就可以万法归一了。当然这个事也许1000年以后才会出现。”

不用等上1000年。

今天举行的第七届腾讯WE大会,就带着我们登上“小宇宙”号旅行飞船:除了探讨星尘与弦,还潜入颅内宇宙、捕捉幽灵粒子、解码癌细胞免疫……

从仰望星辰,到俯察地心;从审视心灵,到诊断细胞;从捕捉“幽灵”,到洞破“天机”。

通过腾讯WE大会,大众得以认知微观层次的科学成果,输入窥探宏观世界运行规律的密匙,从而体味大宇宙的高维存在。

1

一场“宇宙身体”旅行

第一站:“宇宙细胞”

星球,就像“宇宙身体”里某种组织内的最小细胞一样,在宇宙中闪烁运行。但星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则一直是地质学家们的追问。

杰出的地质学家,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矿物物理学教授Jennifer Jackson,并没有亲自到地心探险,但她显然掌握了读懂地心的“魔法”。

近期,Jennifer团队用强力地震波探测仪给地球做了一次深度“体检”。研究成果表明,高温与熔岩共存的地球内部,竟然还存在两个坚固如“肿瘤”的巨型异物。

Jennifer Jackson

这两个巨型异物,深入地面约2000公里,其面积相当于地球所有陆地之和。它们的高度超过880公里,比100个珠穆朗玛峰还高。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地心堡垒”,是否真的存在耐高温的“地心文明”?

Jennifer Jackson认为:“两个肿块所处位置的温度大概是2000℃,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够想像出有物种能够承受这样的高温。”

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心暂时还没有能到你家蹭wifi的“新文明”。

第二站:“宇宙共生者”

作为至今宇宙中唯一被发现的智能物种,人类,可以称之为“宇宙身体里的共生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外星人的踪迹。除了根据人类智能进行生物类推的逻辑必然性,大概还有作为唯一面对宇宙无限空间的“物种孤单”情感在作祟。

但这一状态,或将被打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机器实验室总监、工程学教授Hod Lipson及其团队研究的新型“粒子机器人”,让机器人在群体组织中,具有了完成自主迁移的能力。这一成果也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

尽管,在形式上看,这些机器人只能进行简单的玩具式的线性运动。但粒子机器人没有单点故障,也没有集中控制,这个发现代表了一种机器人研究的全新范式。

这代表着机器人得以进行“自我指令”的开端。或者说,人工智能距离“自我意识觉醒”又近了一步。

人工智能将像好朋友一样不断为人类提供惊喜,还是成为惊悚的“终结者”?不仅是小wifi,想必也是各位科幻迷的共同疑问。

Hod Lipson

对此,Hod Lipson表示:“火非常危险,也非常强大。但人类是否希望自己从未发现火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有了火之后,我们能做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2

“小宇宙”外的大担当

不知道密集的烧脑旅程后,你是否和小wifi一样,感叹宇宙无垠的奥秘与科学家滴水穿石般的科学探究精神。

当然,这趟旅程远没有结束。

在第三站、第四站等旅程,我们还能看到依靠“芯片”大脑实现自平衡等多种“黑科技”的自行车、“幽灵粒子”如何在中微子振荡模式下无所逃遁、癌细胞统治下的命运之轮被翻转......

而带领我们遨游的,有权威癌症免疫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Carl June,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以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2019年“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获得者Thomas Baden,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总编辑、遗传学家Magdalena Skipper等各个科学领域的大牛。

科学理论越来越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权威渠道,但通常我们仅能停留于听说阶段。

这是由于科学研究专注性的现实悖论,让人们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到各个科学领域的直观性进展及前沿成果分享。

当然,科学家并没有放下手头工作,定期进行公众性普及的义务和精力。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来为人类文明的科学动态演变,提供充分展示的窗口。

马化腾曾公开表示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科学,希望成为一个天文学家。他也是腾讯WE大会和腾讯科技周的发起人。

腾讯WE大会,无疑承担了这一重任。

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们,在这里为公众展开了一副“小宇宙”的意象画卷。其中蔓延的不只是科学逻辑的严谨理性,同时包裹着人类对于未知领域与无穷尽可能的诗意好奇。

正如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对WE大会的寄语:“从2013年开始,腾讯每年举办科学WE大会。这个舞台不谈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

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

这意味着,向善不仅是一种信念,一种自觉,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行动。

腾讯WE大会,以其七年的坚持、国内难以企及的会议规格及嘉宾量级,践证了这一内在逻辑。

三千世界,万般诸相。

以往,思想家们试图在深邃思维与精微感知的交叉处,发现关于宇宙运行的内在机制,却只能建立认知世界的诗意图式。到了现代科学阶段,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漫长、宏大而琐碎的科学研究工程。

尽管公众缺乏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科基础,但好奇心及身处世界的平等机制,赋予了人们认知科学发展进程的权利与渴望。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

因此,当我们凝视自己的时刻,就像凝视着“宇宙身体”的缩影。

历年的腾讯WE大会,无疑为人们带来了凝视的契机和前沿科学的“镜面”。

本文作者:游人

编辑:小野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