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裏出現本尊客串本尊的場景,你會不會串戲?

《破壞之王》裏,拿着自己演唱會門票出現在鏡頭中的張學友,被星爺大喊:“張學友,我愛你!”

引發了大衆科學熱潮的《生活大爆炸》,也出現了科學巨擘“我演我自己”的場景。

第四季第20集中,Brian Greene走到謝耳朵面前,介紹他的新書《隱藏的現實》。

Brian Greene的另一本《宇宙的琴絃》,可能更被人熟知。有人說,《宇宙的琴絃》裝飾了很多人的書架,就在《時間簡史》的隔壁。

而Brian Greene和《生活大爆炸》的緣分,也穿越到了熒幕之外。

有人說他是現實版的謝耳朵,並被賦予衆多頭銜:當今理論物理最前沿理論弦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全球影響最大的科學盛事“世界科學節”創始人、拿下“皮博迪獎”的科普紀錄片主持人……

Brian Greene

第七屆騰訊WE大會現場,這位自帶明星光環的物理學家,爲我們“撥動”了宇宙的琴絃。

這琴絃的構成,便是組成世界萬物的最小粒子。它們組成的交響樂,構成了整個宏大的宇宙。

小wifi不禁想問,一見鍾情難道就是因爲在此時此地的三維時空內,無規則變動的“琴絃”偶然爲彼此奏出了“觸達靈魂的共鳴曲”嗎?

不過,對此,Brian Greene持謹慎態度:“弦理論作用的空間尺度,和芸芸衆生每天生活的尺度差別太大。這更多是詩意的聯繫。”

“我想如果有朝一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之間能夠通過理論聯繫在一起,整個世界不同的尺度就可以萬法歸一了。當然這個事也許1000年以後纔會出現。”

不用等上1000年。

今天舉行的第七屆騰訊WE大會,就帶着我們登上“小宇宙”號旅行飛船:除了探討星塵與弦,還潛入顱內宇宙、捕捉幽靈粒子、解碼癌細胞免疫……

從仰望星辰,到俯察地心;從審視心靈,到診斷細胞;從捕捉“幽靈”,到洞破“天機”。

通過騰訊WE大會,大衆得以認知微觀層次的科學成果,輸入窺探宏觀世界運行規律的密匙,從而體味大宇宙的高維存在。

1

一場“宇宙身體”旅行

第一站:“宇宙細胞”

星球,就像“宇宙身體”裏某種組織內的最小細胞一樣,在宇宙中閃爍運行。但星球的內部構造是怎樣的?則一直是地質學家們的追問。

傑出的地質學家,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礦物物理學教授Jennifer Jackson,並沒有親自到地心探險,但她顯然掌握了讀懂地心的“魔法”。

近期,Jennifer團隊用強力地震波探測儀給地球做了一次深度“體檢”。研究成果表明,高溫與熔岩共存的地球內部,竟然還存在兩個堅固如“腫瘤”的巨型異物。

Jennifer Jackson

這兩個巨型異物,深入地面約2000公里,其面積相當於地球所有陸地之和。它們的高度超過880公里,比100個珠穆朗瑪峯還高。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地心堡壘”,是否真的存在耐高溫的“地心文明”?

Jennifer Jackson認爲:“兩個腫塊所處位置的溫度大概是2000℃,至少目前我們還沒有能夠想像出有物種能夠承受這樣的高溫。”

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心暫時還沒有能到你家蹭wifi的“新文明”。

第二站:“宇宙共生者”

作爲至今宇宙中唯一被發現的智能物種,人類,可以稱之爲“宇宙身體裏的共生者”。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尋找外星人的蹤跡。除了根據人類智能進行生物類推的邏輯必然性,大概還有作爲唯一面對宇宙無限空間的“物種孤單”情感在作祟。

但這一狀態,或將被打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總監、工程學教授Hod Lipson及其團隊研究的新型“粒子機器人”,讓機器人在羣體組織中,具有了完成自主遷移的能力。這一成果也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

儘管,在形式上看,這些機器人只能進行簡單的玩具式的線性運動。但粒子機器人沒有單點故障,也沒有集中控制,這個發現代表了一種機器人研究的全新範式。

這代表着機器人得以進行“自我指令”的開端。或者說,人工智能距離“自我意識覺醒”又近了一步。

人工智能將像好朋友一樣不斷爲人類提供驚喜,還是成爲驚悚的“終結者”?不僅是小wifi,想必也是各位科幻迷的共同疑問。

Hod Lipson

對此,Hod Lipson表示:“火非常危險,也非常強大。但人類是否希望自己從未發現火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爲有了火之後,我們能做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不可思議的事情。”

2

“小宇宙”外的大擔當

不知道密集的燒腦旅程後,你是否和小wifi一樣,感嘆宇宙無垠的奧祕與科學家滴水穿石般的科學探究精神。

當然,這趟旅程遠沒有結束。

在第三站、第四站等旅程,我們還能看到依靠“芯片”大腦實現自平衡等多種“黑科技”的自行車、“幽靈粒子”如何在中微子振盪模式下無所逃遁、癌細胞統治下的命運之輪被翻轉......

而帶領我們遨遊的,有權威癌症免疫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Carl June,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以及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教授、2019年“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獲得者Thomas Baden,全球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總編輯、遺傳學家Magdalena Skipper等各個科學領域的大牛。

科學理論越來越成爲我們認知世界的權威渠道,但通常我們僅能停留於聽說階段。

這是由於科學研究專注性的現實悖論,讓人們難以及時、有效地獲取到各個科學領域的直觀性進展及前沿成果分享。

當然,科學家並沒有放下手頭工作,定期進行公衆性普及的義務和精力。這就需要一個開放的平臺,來爲人類文明的科學動態演變,提供充分展示的窗口。

馬化騰曾公開表示自己從小就很喜歡科學,希望成爲一個天文學家。他也是騰訊WE大會和騰訊科技周的發起人。

騰訊WE大會,無疑承擔了這一重任。

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們,在這裏爲公衆展開了一副“小宇宙”的意象畫卷。其中蔓延的不只是科學邏輯的嚴謹理性,同時包裹着人類對於未知領域與無窮盡可能的詩意好奇。

正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對WE大會的寄語:“從2013年開始,騰訊每年舉辦科學WE大會。這個舞臺不談商業或者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關注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探索關係人類命運的重要科學問題。

科技是一種能力,向善是一種選擇。

這意味着,向善不僅是一種信念,一種自覺,更是一種力量,一種行動。

騰訊WE大會,以其七年的堅持、國內難以企及的會議規格及嘉賓量級,踐證了這一內在邏輯。

三千世界,萬般諸相。

以往,思想家們試圖在深邃思維與精微感知的交叉處,發現關於宇宙運行的內在機制,卻只能建立認知世界的詩意圖式。到了現代科學階段,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個漫長、宏大而瑣碎的科學研究工程。

儘管公衆缺乏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的學科基礎,但好奇心及身處世界的平等機制,賦予了人們認知科學發展進程的權利與渴望。

“你身體裏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一顆爆炸了的恆星。”

因此,當我們凝視自己的時刻,就像凝視着“宇宙身體”的縮影。

歷年的騰訊WE大會,無疑爲人們帶來了凝視的契機和前沿科學的“鏡面”。

本文作者:遊人

編輯:小野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Brian Greene

第七屆騰訊WE大會現場,這位自帶明星光環的物理學家,爲我們“撥動”了宇宙的琴絃。

這琴絃的構成,便是組成世界萬物的最小粒子。它們組成的交響樂,構成了整個宏大的宇宙。

小wifi不禁想問,一見鍾情難道就是因爲在此時此地的三維時空內,無規則變動的“琴絃”偶然爲彼此奏出了“觸達靈魂的共鳴曲”嗎?

不過,對此,Brian Greene持謹慎態度:“弦理論作用的空間尺度,和芸芸衆生每天生活的尺度差別太大。這更多是詩意的聯繫。”

“我想如果有朝一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之間能夠通過理論聯繫在一起,整個世界不同的尺度就可以萬法歸一了。當然這個事也許1000年以後纔會出現。”

不用等上1000年。

今天舉行的第七屆騰訊WE大會,就帶着我們登上“小宇宙”號旅行飛船:除了探討星塵與弦,還潛入顱內宇宙、捕捉幽靈粒子、解碼癌細胞免疫……

從仰望星辰,到俯察地心;從審視心靈,到診斷細胞;從捕捉“幽靈”,到洞破“天機”。

通過騰訊WE大會,大衆得以認知微觀層次的科學成果,輸入窺探宏觀世界運行規律的密匙,從而體味大宇宙的高維存在。

1

一場“宇宙身體”旅行

第一站:“宇宙細胞”

星球,就像“宇宙身體”裏某種組織內的最小細胞一樣,在宇宙中閃爍運行。但星球的內部構造是怎樣的?則一直是地質學家們的追問。

傑出的地質學家,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礦物物理學教授Jennifer Jackson,並沒有親自到地心探險,但她顯然掌握了讀懂地心的“魔法”。

近期,Jennifer團隊用強力地震波探測儀給地球做了一次深度“體檢”。研究成果表明,高溫與熔岩共存的地球內部,竟然還存在兩個堅固如“腫瘤”的巨型異物。

Jennifer Jackson

這兩個巨型異物,深入地面約2000公里,其面積相當於地球所有陸地之和。它們的高度超過880公里,比100個珠穆朗瑪峯還高。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地心堡壘”,是否真的存在耐高溫的“地心文明”?

Jennifer Jackson認爲:“兩個腫塊所處位置的溫度大概是2000℃,至少目前我們還沒有能夠想像出有物種能夠承受這樣的高溫。”

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心暫時還沒有能到你家蹭wifi的“新文明”。

第二站:“宇宙共生者”

作爲至今宇宙中唯一被發現的智能物種,人類,可以稱之爲“宇宙身體裏的共生者”。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尋找外星人的蹤跡。除了根據人類智能進行生物類推的邏輯必然性,大概還有作爲唯一面對宇宙無限空間的“物種孤單”情感在作祟。

但這一狀態,或將被打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總監、工程學教授Hod Lipson及其團隊研究的新型“粒子機器人”,讓機器人在羣體組織中,具有了完成自主遷移的能力。這一成果也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

儘管,在形式上看,這些機器人只能進行簡單的玩具式的線性運動。但粒子機器人沒有單點故障,也沒有集中控制,這個發現代表了一種機器人研究的全新範式。

這代表着機器人得以進行“自我指令”的開端。或者說,人工智能距離“自我意識覺醒”又近了一步。

人工智能將像好朋友一樣不斷爲人類提供驚喜,還是成爲驚悚的“終結者”?不僅是小wifi,想必也是各位科幻迷的共同疑問。

Hod Lipson

對此,Hod Lipson表示:“火非常危險,也非常強大。但人類是否希望自己從未發現火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爲有了火之後,我們能做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不可思議的事情。”

2

“小宇宙”外的大擔當

不知道密集的燒腦旅程後,你是否和小wifi一樣,感嘆宇宙無垠的奧祕與科學家滴水穿石般的科學探究精神。

當然,這趟旅程遠沒有結束。

在第三站、第四站等旅程,我們還能看到依靠“芯片”大腦實現自平衡等多種“黑科技”的自行車、“幽靈粒子”如何在中微子振盪模式下無所逃遁、癌細胞統治下的命運之輪被翻轉......

而帶領我們遨遊的,有權威癌症免疫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Carl June,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以及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教授、2019年“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獲得者Thomas Baden,全球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總編輯、遺傳學家Magdalena Skipper等各個科學領域的大牛。

科學理論越來越成爲我們認知世界的權威渠道,但通常我們僅能停留於聽說階段。

這是由於科學研究專注性的現實悖論,讓人們難以及時、有效地獲取到各個科學領域的直觀性進展及前沿成果分享。

當然,科學家並沒有放下手頭工作,定期進行公衆性普及的義務和精力。這就需要一個開放的平臺,來爲人類文明的科學動態演變,提供充分展示的窗口。

馬化騰曾公開表示自己從小就很喜歡科學,希望成爲一個天文學家。他也是騰訊WE大會和騰訊科技周的發起人。

騰訊WE大會,無疑承擔了這一重任。

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們,在這裏爲公衆展開了一副“小宇宙”的意象畫卷。其中蔓延的不只是科學邏輯的嚴謹理性,同時包裹着人類對於未知領域與無窮盡可能的詩意好奇。

正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對WE大會的寄語:“從2013年開始,騰訊每年舉辦科學WE大會。這個舞臺不談商業或者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關注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探索關係人類命運的重要科學問題。

科技是一種能力,向善是一種選擇。

這意味着,向善不僅是一種信念,一種自覺,更是一種力量,一種行動。

騰訊WE大會,以其七年的堅持、國內難以企及的會議規格及嘉賓量級,踐證了這一內在邏輯。

三千世界,萬般諸相。

以往,思想家們試圖在深邃思維與精微感知的交叉處,發現關於宇宙運行的內在機制,卻只能建立認知世界的詩意圖式。到了現代科學階段,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個漫長、宏大而瑣碎的科學研究工程。

儘管公衆缺乏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的學科基礎,但好奇心及身處世界的平等機制,賦予了人們認知科學發展進程的權利與渴望。

“你身體裏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一顆爆炸了的恆星。”

因此,當我們凝視自己的時刻,就像凝視着“宇宙身體”的縮影。

歷年的騰訊WE大會,無疑爲人們帶來了凝視的契機和前沿科學的“鏡面”。

本文作者:遊人

編輯:小野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