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感究竟是個什麼?

文章轉載自:非標準建築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

原創:非標準建築工作室

讓你們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望。

《流浪地球》

拆房:劉思佳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導:林雅楠  總指導:趙勁松

設計感是個什麼感?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設計師的命門。

甭管什麼千年的狐狸萬年的妖,

只要對方慢悠悠的吐出這句:

“沒有設計感~”

立馬就開始心虛、心悸、心率失常,

再大的道行也唱不下去聊齋。

雖然“沒有設計感”的殺傷力很恐怖,

但也並非無懈可擊。

有三個字專門用來強行挽尊撐場子的,

請使用對方剛好能聽到的聲音自言自語:

“你不懂~”

配合一抹高深莫測的微笑效果更佳。

然而,爲了不在“設計感”上落人口實,

設計師們終於還是把設計從“你不懂”設計成了“我不懂”。

詭異的造型,扭曲的空間,越來越讓人看不懂的城市建築逼得廣大人民羣衆只能用自己樸素的生活經驗去強行理解。

你不會真以爲大褲衩大秋褲神馬的都是在誇你吧?

天涯之國智利要建一個大劇院。

選址在智利比奧比奧區首府康塞普西翁的裏貝拉諾特公園裏,旁邊就是百年紀念公園和比奧比奧河。

估計很多建築師看見“劇院”兩個字就開始興奮。

爲什麼?

因爲劇院最複雜的部分基本都有定式,更重要的是這部分還有聲學工程師、結構工程師、舞臺設計師等各種外掛來幫你完成。

而除去劇場等觀演部分,其他基本就沒啥了不得的功能了。換句話說,你可以自由發揮大家都看不懂的“設計感”了。

這種誘惑連見慣了大場面的安藤忠雄都抵抗不了

——險些就在 保利大劇院 上玩翻了車。

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小菜鳥?

要有設計感,還不能隨隨便便讓人懂,多少城市劇院就這麼變成了各種奇怪理念技術的試驗田。

要我說,簡單點兒,

裝b的方式簡單點兒。

至少,搞個自己會的。

估計很多同學想罵街了:

我自己會的?

我tm就會個框架結構排排房,能用來做劇院嗎?

框架結構?

就像下面這樣的?↓

也不是完全不行。

我們可以先把這個框架放進場地裏。

底層做點兒加固的斜向支架。

然後再照着書本選個劇院的型。

本着“不會做的就不做”原則,選個最簡單的矩形就差不多了。

再然後就是把這些劇院塊塊放在框架結構裏。

但不管怎麼放,你都會發現,劇院內部不可能有框架——

不要急,這個稍後再說。

我們先來調整一下劇院體塊之間的位置。衆所周知,兩個劇院之間要有空隙用來疏散以及大跨空間放上層,小跨空間在底層。

然後問題來了。

因爲劇院畢竟是大空間,和框架結構實在不搭,就問屋頂和頂棚設備怎麼辦?

那就加桁架吧。

在大跨空間局部加桁架結構來輔助。

庫房售票處等輔助功能就圍繞劇院在下面佈置。

交通疏散更好辦。

框架裏插交通核會不會?

框架裏放開放公共開放樓梯會不會?

至此,一個不太負責任的劇院建築就設計好了。

你肯定覺得這就是堆辣雞。

我也這麼覺得。

丫這就是腳手架忘了拆吧?

或者應該直接搭到腦子裏。

但這堆腳手架就這麼中標了,

你說氣人不?

所以,要先問問你:

爲什麼覺得這玩意兒不行呢?

估計你要說,

框架結構和劇院根本不兼容嘛~

但人家劇場內部也沒有柱子啊,人家用的是桁架。

所以,你真正想黑的是:

框架結構和劇場以外的公共空間不兼容。

因爲在我們的認識裏,框架結構就等於規整房間標準層,參數化就等於扭曲造型反常規。

那你有沒有再問問自己:

爲什麼?

憑什麼?

到底是誰被慣性思維矇蔽了眼睛,

腦子裏忘拆腳手架了?

敲黑板!

已經說了很多次了,再說一次:

框架結構明明是自由平面啊啊啊!

而我們卻總把框架結構搞成直不愣登的房間,柯布的棺材板都快要壓不住了。

大神給了我們自由平面的工具,我們卻拿來刷大白。

不是你學的知識沒用,是你沒用。

繼續看這個框架劇院到底是怎麼中標的。

建築師首先給了框架結構一個3.9m的尺度控制,看似普通其實暗藏玄機——

以3.9m爲邊長的立方體空間單元基本可以滿足劇院裏所有人類行爲活動的需要。

服裝庫房↓

化妝室休息室↓

標配衛生間↓

貴賓室↓

兩個柱跨就是公共樓梯↓

機房控制室↓

售票諮詢等各種其他功能↓

本框架都能很好的滿足。

或許你要說,這些都是固定的功能房間本來就應該排柱網,

最主要的是公共交流空間裏的框架怎麼用?

在公共空間裏就更好用了。

首先劇場建築一般都有兩個使用場景:

有演出時和無演出時。

普通的劇場設計都會考慮演出時的使用多一些,同時也就導致了無演出時的空間冗餘情況比較嚴重。

但我們的小框架就可以在這兩種場景裏無縫對接,完美變身。

在有演出時,這些小方格大部分都被用於疏散等待,還有一小部分被自由的劃分爲各種演出周邊服務功能。

沒有演出時,這些小方格又可以被組合成適宜的尺度對接城市社區功能。

換句話說,小框架輕鬆克服了劇院建築在有無演出兩種狀態下的尺度轉換問題。

最後罩上膜,就是體育館等大型建築最常用的PTFE(聚四氟乙烯),可以根據燈光變色的那種。

膜的造型則借鑑了這智利的摺紙燈罩,利用框架結構外延作爲支撐結構。

這就是建築師Smiljan Radic

設計的

智利比奧比奧劇院。

一個樸實到只有基礎知識的框架劇院。

然而卻打敗了各路妖魔鬼怪,已經成功的站立在比奧比奧河畔啦。

不得不承認,這樣純粹的結構表達也是相當有美感的。

最後再看一遍完整過程:

設計師算是個高危職業:

門檻低、競爭多、上升難。

我們就像準備冬眠的熊一樣不停的收集新的理論、新的技術、新的工具來緩解淘汰的焦慮。

可真到了戰場上,能幫你打敗敵人的只有使用武器的技術,而不是你收藏武器的數量。只會拿ak47當棍子使的人肯定打不過真正的打狗棒,因爲你這根棍子還不趁手。

但說不定有人會說,你掄起ak47的樣子真的好有設計感~

設計本沒有感,

不懂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設計感”。

好與不好,自己去判斷,

不要讓別人替你去feel。

圖片來源:

圖[1]來自《現代劇場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圖[2] [5] [7] [8] [10] [11][12]來自

http://www.disenoarquitectura.cl/teatro-regional-bio-bio-de-smiljan-radic/

圖[3] [4] [6] [14]來自《El Croquis 167 Smiljan Radic 20032013》

圖[13]來自 http://dromanelli.blogspot.com/2018/09/smiljan-radic-teatro-regional-del-biobio.html

圖[9]來自 https://www.designboom.com/architecture/smiljan-radic-eduardo-castillo-gabriela-medrano-teatro-biobio-concepcion-chile-03-14-2019/

其餘分析圖與動圖全爲作者自繪,轉載請註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