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自己确实和林梓慧碰上面了,可当时受到性骚扰的人是他。上司YK悻悻然离开了,但林梓慧没有选择忍气吞声。

日语中有个词叫「罗生门」。

因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及根据其改编的黑泽明电影而出名,引申出真实与假象之别的含义。

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对事件进行称述。

而现如今。

每有性丑闻案件发生,局面大抵逃不开这种「罗生门」。

一个说是你情我愿。

一个说是TA强迫我。

证人基本上没有,「证据」又往往不足。

最后往往疑罪从无,不了了之。

更糟糕的状况是。

被指控者安然无事,控诉者却要面临种种污名。

当个看客总是容易的,选哪边站,作何种怀揣,无论对错到头来也无须负什么责任。

可假设,有天这样的事情落到了自己头上,那又该怎么呢?

《假设性无罪》

Me Too

这是最近的话题港剧。

英文译名已经足够彰显主题:

#Me Too

女主林梓慧(王敏奕饰),是一名普通的职场女性。

如果非要说特点,那就是长得漂亮。

一天早晨,她与同事们结束了通宵加班。

其他人在外面吃早餐,她则独自返回室内,打算吃自己带来的食物。

这时,上司YK(梁汉文饰)突然从背后现身。

上来就撕破了她的衣服,还暴力将她推到窗台,淫邪意图非常明显。

所幸,同事呼唤声传来,及时替她解了围。

上司YK悻悻然离开了,但林梓慧没有选择忍气吞声。

而是直接衣衫不整地冲了出去——

「给我抓住他!」

以上描述,来自于报案人林梓慧。

她声泪俱下地控诉着自己遭遇的性侵犯。

然而,在被指控的YK嘴里,是完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根据其说辞。

他是接到林梓慧的电话,对方说需要帮忙。

他前往场地,没想到大门出了问题,打不开了,于是折返回到了同事们队伍里。

也就是说,他根本没和林梓慧碰上面。

但这种漏洞过于明显的说法站不住脚。

因为警方在林梓慧的胸上发现了YK的指纹和DNA。

于是乎,YK又赶紧换了另一种说法。

以受害者自居。

说自己确实和林梓慧碰上面了,可当时受到性骚扰的人是他。

根据他的形容。

林梓慧一见面就朝他熊扑、索吻,甚至还主动把他的手按到自己胸上。

已经结婚、刚正不阿的YK自然是拒绝的。

义正言辞地就把林梓慧推开。

之所以一开始没有吐露实情,也是出于「善意」。

不希望大家得知林梓慧勾引自己的无耻行为后,冲她指指点点。

一桩案件,两种说法。

围观者该信任谁?

至少,在剧中,从警察到同事,无一例外,都相信或偏向了YK。

首先是警方。

林梓慧报警后,根据流程,警察要求她叙述案发经过。

可他们的态度,与其说是问询,倒不如说是审问。

「他用哪只手扯烂你的衣服?用哪只手掩着你的嘴巴?」

「应该是右手吧。」

「应该啊。那他吻了你多久?」

「我不记得了,我当时很害怕很混乱。」

「你说你有挣扎和喊救命,那为什么没有人听到?」

「那个地方很大,可能其他人听不到。」

「你左一个可能,右一个应该。说实话,他到底有没有性侵你啊?」

警方语言轻浮,态度冰冷,缺乏对报案者的基本关心。

甚至有着先入为主的不信任。

这一幕,看着真是相当眼熟。

前阵子鱼叔推荐的美剧《难以置信》,警方也是对着受害者穷追猛打。

因为报案者说辞中的存在一些模糊摇摆之处,就主观认定性侵并不存在。

以致于分明遭受过强奸的少女,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要用承认报假案,来摆脱警方的纠缠。

警察不专业,是职业素养问题。

也是性侵案发生时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

更令人心寒的,是朝夕相处的同事,又补了好几刀。

事发之后,几乎所有同事都选择站到了YK的阵营。

对着林梓慧,则是明面上冷嘲热讽,背地里风言风语。

说的话也没有什么创新性。

无非是说她多么有心机,多么想上位。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平日里就已经有了苗头。

前面说过,林梓慧长得出众,在办公室里早就成了男同事们「撩拨」的对象。

话里话外夹着荤腥。

慧姐出马吧,你看慧姐多漂亮。

客人是男性,叫她做简介。

到时衣服纽扣扣得越少越好,裙子越短越好。

连设计图都不用画了。

老板,你的钢笔想签哪里?

上面还是下面?

听到这样的话,是谁都不舒服。

但女同事偶有抗议,一顶大帽立马扣过来。

有人骚扰你,是你的福气。

在所谓「开玩笑」的名义下,你要是较真,就会被认为「不合群」「开不起玩笑」「无趣」「没眼力劲儿」。

甚至被集体孤立。

而在此次案件中,还有个致命点是——

林梓慧是下属,YK是上司。

职权占据了绝对优势。

因此,事情发生后,公司对YK没有什么特殊安排,反而希望林梓慧调组或休假。

原因很简单,YK的职位更重要,客户需要他跟进。

一句「顾全大局」,就足以把林梓慧压得死死的。

剧情发展到这里,似乎就是个典型的职场性骚扰案件。

男上司性侵女下属,事发后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包庇。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阻拦林梓慧维权的,不止是证据不足,还有她的过往风评。

在这个公司里,众所周知,总裁是个老色鬼,全体女同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

偏偏只有一个林梓慧,无亲无故,却被总裁「特招」进公司。

被搭肩揩油,也不声不响。

主动给总裁买午餐,进他的办公室吃饭。

如此献殷勤的模样,很难不让人联想。

久而久之,她便落下了「借美色上位」的恶名。

相比之下,YK则是出了名的「作风正派」。

在公司多年,从来没有传出过性丑闻。

不仅对下属多有包容,在家也是出了名的好老公好爸爸。

两相比较,同事选择相信YK,也在一定的情理之中。

既然眼前的证据不足,那就从过往推导人品,再以此进行判断。

但问题就出在于,这种推导,有多少可靠性?

又有多少自觉或不自觉的偏向?

标签与偏见,真的能够定夺一个人的全部么。

就说「林梓慧主动接近色狼总裁」这件事,其实也是另一桩罗生门。

同事看待她的方式,始终戴了一层隐秘的有色眼镜。

就说林梓慧的初登场。

她是在一个颁奖礼上遇到YK、总裁,还有公司一些同事的。

在当时的隆重场合下,她穿着美艳出众,漏肩吊带裙,本无可厚非。

但在某些人眼里,就成了「她是在勾引我」的暗示。

最明显的就是老不正经总裁,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名义上是友善打招呼,实则想方设法揩油。

又是摸手又是搭肩。

这一幕,剧里给出了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来自高层视角。

在她眼里,被总裁搂住、许诺职位的林梓慧,笑得一脸姣样。

分明对潜规则乐见其成。

另一个版本,来自林梓慧自己。

表情显而易见的勉强和不舒服。

是权力下位者对场合的避忌,对上位者的敢怒不敢言。

同一个画面,在不同人眼里,演化出了偌大差别。

此种现象,归根到底,源自于社会上大有市场的「性别优势论」——

女性的样貌被男性觊觎,有市场——出卖色相就可以换得许多好处——因为这好处来得毫不费力,所以女性必然而然会使用。

这逻辑,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带着一种恶意进行负面揣测,而不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感受。

但偏偏,这样的理论,又被广泛接受。

情况往往如此。

搁自己完全不能接受,放对方身上却成了理所当然。

在这样的逻辑中,一个可以出卖色相的漂亮女性,说自己被上司性侵,又有多少人会信呢?

这背后隐含的,仍然是一种荡妇羞辱。

女性的身体、相貌,被物化成了一种资源。

当这一整套逻辑成立以后,职场性骚扰就可以大行其道。

上位者一来有权力的优势,二来有道德的利剑。

只要受侵害者有一丁点黑历史,哪怕这黑历史是被臆想、被误解的。

在很难给出有力证据的情况下,她就再难以给自己讨回公道了。

《假设性无罪》的开篇,给出了我们这样一组数据:

在香港,平均每七名女性中,就有一名遭受过性暴力。

曾受性骚扰的更接近一半以上。

这个数据仍有上升趋势。

报警个案中,初审时,只有八分之一的犯人被定罪。

超过一半因警方证据不足终止调查,或受害人销案而不了了之。

大部分受害人曾面对不信任或指责,遭受二次创伤。

这些伤害有来自警方的审讯过程,也有来自家庭、朋友、公司等生活圈子。

一言以蔽之,就是性骚扰的范围、伤害,远比想象中更严重。

那么遭遇发生,作为受害者又该如何应对呢?

想来,其实也没有多好的方法。

无非是坚持发声、拒绝沉默,尽管困难重重。

拒绝性骚扰,首先从正视性骚扰开始。

无论是包裹在玩笑中的荤段子,还是令人不适的肢体接触,甚至于更严重的身体侵害。

这些无疑都是出格的。

只要让人感到不适,那么第一时间,将拒绝表达出来。

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担心,说这会影响工作、丢掉前途。

这也确实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但必须明白。

尊重、保护自我,才有前途、未来可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