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從亞平寧半島沿着地中海海濱向西,跨過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就到了法國。法蘭西民族是近代民族國家興起後一個極富特色的民族,在足球方面,人們有時甚至無法判斷法國到底是不是足球強國。

我們來看看法國人的世界盃歷程:二戰後的17屆世界盃中,法國隊1950年在預賽階段即遭淘汰; 1954 年進入了決賽圈,但小組賽沒有出線; 1958 年竟然獲得第三名; 1962 年又是預賽階段慘遭淘汰;1966年小組賽未出線;1970年、1974年連續兩屆預賽階段被淘汰; 1978 年再次小組賽未出線; 1982 年就獲得了第四名:1986年獲第三名;緊接着1990年、1994年又是連續兩屆預賽階段被淘汰;之後的1998年竟得了冠軍!2002 年又是小組賽沒有出線;2006年就得了亞軍; 2010年,甚至小組墊底出局; 2014 年差強人意地打入八強。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不厭其煩地把它羅列出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居然有6屆比賽是在預賽階段就被淘汰,佔二戰後比賽總數的1/3強。有5次進了決賽圈,但小組賽都沒有出線,而另外小組出線的6次中竟然有5次打進了四強!

沒有任何一個足球強國會像法國一樣如此極端,如此大起大落。這一點倒和這個國家很像。法國原本是歐洲最反動、最保守的封建國家,通過一場大革命,就在短短几年裏變成最自由、最平等的國家,這在全世界都很少見。這也許是法國人骨子裏遺傳下來的特質。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法國足球的成績和世仇德國根本沒法比。德國人從1954年就沒出過八強。再看鄰居意大利、西班牙和英格蘭,法國也只能望其項背。這樣的成績似乎沒法被稱爲足球強國,即使法國擁有舉世無雙的普拉蒂尼和齊達內。

煌煌一部法蘭西足球史,就只有普拉蒂尼時代( 1982~1986年)和齊達內時代( 1998-2006年)這兩段能拿得出手,前後加起來也不過20年,其餘的時間,法國足球幾乎都在“陪太子讀書”。法國國家隊的全部榮耀,就是一個世界冠軍和兩個歐洲冠軍一有兩個還是在本土獲得的。至於俱樂部,儘管法甲也被列入“歐洲五大聯賽"之一,但這一稱號似乎僅僅是對雷米特先生和德勞內先生祖國的一種安慰。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除了馬賽隊和波爾圖隊各得過一次冠軍外,歐冠聯賽就再也沒有法國俱樂部球隊的身影了。1972年開始的歐洲聯盟杯,法國人一次也沒有染指過。

法國足球文化

說法蘭西沒有文化,肯定會被罵死。啓蒙運動、伏爾泰、盧樓孟德斯鳩、百科全書派、巴爾扎克、大仲馬、小仲馬,都是法國文化的代表。但如果說法國足球缺少內涵,沒有共同的思想支柱,或許就觸及法國足球最深層次的問題了。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法國足球可能是歐洲血統最爲混雜的一支。作爲一個老牌殖民帝國,法國在北非、西非、遠東甚至加勒比海地區都有殖民地。宗主國與殖民地的人員往來很早就開始了。法國本土人將足球帶往殖民地而殖民地的人又通過移民,加入了法國球隊。二戰之前,法國隊就開始吸收非洲移民代表國家隊參加比賽。

1938年的本土世界盃上,法國隊就有黑人球員參賽。經過自由、平等、博愛觀念的洗禮,法國人擁有極大的包容度,對黑人球員的接納並沒有什麼難度。這一點是保守的德國人無法企及的,一直到 20世紀90年代,德國隊都是清一色的日耳曼人。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二戰後的法國社會更加開放,法國國家隊也幾乎由移民撐起了半邊天。1958年世界盃最佳射手、至今保持單屆世界盃進13球紀錄的方丹是摩洛哥裔:號稱”足壇拿破崙”的科帕是波蘭商:齊達內是阿爾及利亞第-代移民;而最像法國人的普拉蒂尼其實是意大利人的後代,和他同爲中場鐵三角的蒂加納則是黑人。還有德塞利、德約卡夫、維埃拉、特雷澤蓋、皮雷、亨利、馬克萊萊以及本澤馬、博格巴等,全部都是移民,他們成爲近20年法國隊取得好成績的主要力量。坎通納、帕潘、裏貝里是純粹的法國人,但他們對國家隊的貢獻卻沒有那麼大。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從法國隊的實踐來看 ,以移民球員爲主組成的球隊存在兩個問題。第一,由於缺少統一的、持久的足球文化,這些球員被捏臺起來後,總是各行其是,缺乏統一的風格。 甚至有些球員連法國國歌《馬賽曲》都不會唱。在這一點上,法國隊甚至不如英格蘭隊。這種情況下, 歷屆國家隊教練只能妥協,遷就各位球星,隨遇而安。除非出現一個球王式的人物,如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將隊內的足球天才們統一起來。否則他們就只是歐洲二流的水平。

正是在普拉蒂尼、齊達內出衆球技和號召力的帶領下,法國人才達到他們足球史上的兩個頂峯,奪取了1984年歐洲盃、1998 年世界盃和200年歐洲盃的冠軍。可一旦沒有領袖型的球員,這羣獅子就將名自爲戰,混亂不堪。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第二,法國隊內的種族矛盾依然存在。成績好的時候,這些矛盾被掩蓋,而成績差的時候就會被擴大。1998年世界盃法國隊奪冠後舉國歡慶的場面,讓任何一個外國人都覺得法國是一個民族融洽的國家,齊達內就是他們的拿破崙,甚至阿爾及利亞也是法國的好朋友,好得像一個國家似的。但事實上,矛盾依然如故。

很快,在2001年一場法國隊和阿爾及利亞隊的比賽中,雙方球迷就爆發了大規模衝突,比賽不得不中斷。國內矛盾最容易引發種族衝突,特別是關係每個人切身利益的時候。法國極右翼政黨民族戰線領袖讓-瑪麗.勒龐就認爲,多民族球員組成的法國隊不是純正的法國隊。當然,他是爲了討好底層有排外傾向的選民。勒龐和法國隊成了世仇,雙方結怨甚深,以至於2002年5月世界盃之前法國隊球員宣稱,如果勒龐當選法國總統,他們將退出世界盃。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多元化之殤

很難說到底爲什麼,法國足壇的頂層會被移民球員佔領。法國人就培養不出自己的頂尖球員嗎?是他們太養尊處優了,還是移民的孩子爲了生計而刻苦訓練,搶走了本土球員的飯碗?就像從小住在馬賽貧民窟裏的齊達內一一樣,苦練着馬賽迴旋走向世界足壇。

多元化的球隊有它的優勢,也定會有缺陷。不同種族、不同風格的球員組成一個球隊, 自然會兼容幷包,博採衆長,實現風格的多'樣化。而缺點是,這樣的球隊會缺少主心骨,沒有一種大家共同理解的文化底蘊來做支撐。這個說法看似虛無縹緲,但其實很有內容。我們來比較法國隊和德國隊。法國人的兩次高峯都靠當家球星的捏合,且他們離去, 球隊的精氣神就散了。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儘管球員們在歐洲市場上依然炙手可熱,球隊卻淪爲羔羊。反觀德國隊,二戰後從1954年開始,在16屆世界盃中他們從未跌出過前八名。在這60多年裏,德國隊並不是都是由貝肯鮑爾率領的,他們也有平庸和低潮的時候。

但是,什麼因素支撐他們在最低潮的時候依然保持良好而穩定的成績?什麼因素讓2002年那支”史上最弱的德國隊"最終獲得了世界盃亞軍?德意志民族精神,這種深入每個球員靈魂深處的意識,讓他們在場上團結成一個人,默契的配合和頑強的毅力終於彌補了技術和能力的不足,這就是精神化爲物質力量。而移民球隊法國隊缺少的就是這一點。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當然,在全球化時代中,技術和經濟的力量也引導着足球運動飛速融合,根本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就連歐洲最保守的德國隊,也加入了黑人球員、突尼斯商和土耳其裔球員。未來的德國足球,會不會也變得和法國一樣由移民球員組成?對德國足球的管理者來說,不管怎樣都不能染上這種“法國病”,否則德國足球也會“打擺子”。

另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是,不論世界盃還是歐洲盃,其存在的根本,本身就是近代國家間對抗的一種變形。這種對抗說到底還是民族的對抗。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通過足球的舞臺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風格,彰顯國力和影響力,宣揚各自的民族凝聚力和戰鬥力。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在足球場上,一些小國可以打敗大國,揚國威、振士氣,做到他們在其他場合永遠都做不到的事情。更極端的情況是,足球場上的勝利,會給整個國家和民族帶來一種虛幻的勝利意識, 讓人們把足球場上的勝利和戰爭的勝利等同,把一種遊戲性質的運動,和殺人如麻的冷酷戰場聯繫起來就像曾經的阿根廷,這就有些無可奈何了。

法國足球的浪漫與窘迫:只有普拉蒂尼和齊達內能“拿得出手”

隨着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足球界的融合趨勢異常明顯。歐洲和南美以及歐洲內部,都在技術、打法、戰術、理念等方面逐漸趨同,連球隊也變得面貌一致起來。 不僅俱樂部如此,國家隊也在朝着這個方向發展。未來的世界盃,會不會變成32支同質隊伍的較量?每隊上場的1人中,都是黑、白、黃三色人種各佔1/3?場上高奏國歌時,大部分人都緊閉嘴脣,一臉茫然?如果不是球衣,我們將很難判斷是誰和誰在比賽?這樣的世界盃,還有什麼意思?在全球化的時代,能被稱爲“民族性”的東西,其生存空間已經很小了,但願足球世界裏還能保留一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