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大学生都是和白领、高薪这类词挂钩的,但现实是非常残酷的,我刚毕业去了工地工作,刚到工地的时候我心里的落差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工地的住宿条件。当我看着同班同学每天到城市高楼大厦的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建设局等等单位上班时而我却只能吃住行都在工地,天天和民工相处(当然我并没有贬低民工的意思,我也认为民工是很伟大的工作),看不到自己未来,根本就不知道需要在这里待多久,那种挫败感确实能重创每一个刚刚到工地的人,很多人因此掉头就走,从此与工地绝缘。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要留下,默默的成为其中的一员。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我所经历的工地生活之住宿篇。

一 2004至2006,经历两个高速公路项目,都是一样的住宿条件,当时流行的是石灰板加石棉瓦顶组合式板房。

因为之前大学里实习时候忙着考研了,我当时到工地之前从未去过工地,到公司所在的城市报到培训之后,立即被安排到了某市某县某乡某村外的荒地里的项目部兼拌合场里,连村里都住不上,住的房子连现在的彩钢瓦房都不是,是一种石灰板做成的房子,用手一戳都能戳个洞,每天与农民工一起上下班,当时想死的心都有,想想辛辛苦苦读了四年大学,各种该学的也都学了,该参加的活动也都参加了,该获得奖学金也都获了,该得的荣誉也都得了。没想到一参加工作,竟然是这般样子。话不扯远,聊住的房子。那个时候的手机基本都不具备拍照功能(那时候还是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流行的时代,我当时就是用的它),相机一个项目上就办公室有一台顶多,一般都是办公室主任才能使用的特权,个人一般也买不起相机。所以那三年留下的照片很少很少,我想找个当时住的房子的照片也没找到。只能从求助度娘,搜索发现,石灰板加石棉瓦顶组合式板房的照片基本没有,全部一色的彩钢瓦房了。想想三年过去,最美好的年华却毛也没留下。连个当时住的房子的照片都找不到,不能不说太遗憾。最后万里挑一的找到一两张,也基本差不多,只不过没有正面照,需要大家的一点想象了。

二 2007至2008,经历一个高速项目,当时已经开始流行彩钢瓦板房了。彩钢瓦一上,立马显得高大上了,自然不自然的都把小屋整的利利索索的。发两张我当时住了两年的房子。彩钢瓦房解决了以前石灰板房透风洒气的弊病,但是不隔音的弊端依然风韵犹存。不隔音,也产生了诸多老生常谈的饭后谈资,这里也不变多说了。

三 2009年以后,在公司呆过一年,投了一年的标,住在自己家里。再往后的工地项目部都是租房子,租的民房,那就各式各样了,条件有好有坏,但是隔音这个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以后所在的项目部都是租房子,不过工区、拌合场一般还是要住彩钢瓦板房的,毕竟要修的路都是在荒郊野外,没有那么合适的民房可租。不过随着政府、业主对标准化工地以及消防安全越来越重视,条件确实越来越好了。现在更多的工地都是这样的了。

四 说到这按道理也该总结一下,说些生活会越来越好之类的。但是,我突然想起比我们这些更早的前辈们,有时候和他们聊起住的来的时候他们总是感慨,现在条件好很多了,太好了。他们在高速公路兴起的上世纪90年代,他们住的又是什么条件呢?根据描述,我从网上找了几张图,真实的图片现在根本找不到了。但是就是这样,比他们说的条件还是要好太多。那时候的屋子根本不密封,早上起来穿鞋要好好看看,否则里面可能有蛇之类的东西。刮风下雨,透风漏雨就更不必说了。还有的真的住在牛棚、马棚之类稍微改造的棚子里,也都一样过来了。说句心里话,真的是要向他们致敬,他们是真正的开拓者,为后来人淌开这条条大路。

该总结了,总而言之,你若还未从学校毕业,你现在就要知道,以后你步入社会若是进入工地,第一要面临的就是可能要住进我上述的房子中,条件艰苦,比不上家中的各种美好。这个你一定要知道。你若已经从业,你可能已经生活在这类房子里,既来之,则安之。艰难困苦,浴火重生,生活在这可以一阵子,但不要一辈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