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華與親戚在一起

據《今日儋州》消息家在市八一糖廠中學的教師周青華,家裏有5口人,卻三代同堂。多年來,其家庭“誠實守信、博覽羣書、用心做事、做善良人”的家訓家風,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先後多次被單位評爲“和睦家庭”。

爲教育事業奉獻青春

周青華1987年畢業於海南大學師範學院,身爲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他被定向安排到了市八一糖廠中學擔任生物教師,在八一糖廠學校這一待就是30年。

周青華與妻子在1990年結婚,當時兩人都是教師,但是不在同一所學校任教,1991年妻子因工作調動纔來到了市八一糖廠中學。周青華的妻子樊紅媛回道:“調來市八一糖廠中學後,夫妻兩人的工資加起來就300多元,學校學生、老師很少,課室很簡陋,當時也有老師被定向分配來任教,看到這樣簡陋的環境,就放棄了。可是周青華就是硬是紮根在這裏。”

周青華告訴記者:“我不離開學校是因爲八一的孩子們,我也是貧苦人家出身的,更能體會到他們的苦,所以上學是讓他們改變命運的最有效的途徑。”這句話成爲了周青華夫婦堅持大半輩子從事教育事業的理由。

教育孕育善良之花

每到寒暑假,夫妻兩人都會帶孩子去旅遊,孩子周順賢九歲那年,妻子帶着孩子去安徽看望小姨,小小的他第一次領略到黃山的魅力。他發現黃山有很多“背山工”,由於旅客數量多,纜車的載量有限,所以“背山工”上山只能走階梯,炎炎夏日,大汗淋淋,從小學的課文再到現實,視覺的衝擊力更讓周順賢感到震撼。特別是母子兩人在爬階梯時看到一位氣喘吁吁的“背山工”正做坐在階梯上休息,母子剛要路過就聽到“背山工”低聲的說“有喫的嗎?”妻子與孩子商量後把身上的食物都給了“背山工”,本來沒有太在意這件事。可無巧不成書,周順賢十歲時與父母一起爬了玉龍雪山,到了半山腰缺氧,正巧遇到一位好心人,好心人把手裏的氧氣瓶送給了他。此次善舉所帶來的機緣巧合更是令周順賢感觸頗深。

到了考大學報志願的時候,周順賢填了三個學校,但是專業無一例外的填了臨牀醫學。周順賢表示,自己是想回報那些善良的人,善是可以傳遞的。 (見習記者羊文彪 文/圖 編輯熊鐵輝 實習編輯黃志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