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止不住的跌,本以为已经落入深渊,但忽略了熊市时底在底下的道理,又有谁能猜得到底呢?我的模拟组合创建于5月1日,目前收益-14.39%,本着不熟不做的原则,主要投五只股票,东江环保、紫光股份、达实智能、启迪桑德、新智认知。

向前复权,去年10月股价高点是6.65元(最高的时候是2015年5月的12.44元),今天3.65元,累计跌幅接近50%了。我这种基本面投资的郁闷之处在于,需要在股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定期对股票打开重检。去忐忑的关注企业基本面是不是在恶化,或者是不是遗漏了什么,投资的逻辑和判断的基础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我认为达实智能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既然是我的野百合,那我不惮于去认真的进行分析并写下来。

一、企业情况

(一)前生:深圳政府扶植起来的小花

根据招股说明书,达实智能始创于1995年,其时正是计算机风潮起于青萍之末,尤其在深圳这片创新的沃土。

核心灵魂人物是年仅32岁正值当打之年的刘磅,他与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建了达实智能,刘磅是深圳市人大代表、科技小组组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这些组成原始创始人团队。

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风投的帮助,最主要的还是国企和深圳市政府。在2010年IPO后,达实投资持股18.81%(当时刘磅持股40%,目前控股61.5%)、另一个人股东的盛安机电持股15.29%、神华集团的中机电持股7%、山东省政府的兖矿集团持股2.22%、深圳的清华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持股2.25%、深圳国资委旗下深圳创新投和深圳高新投合计持股3.6%、社保基金持股2.43、其他自然人持股11%、剩下的25.64%为IPO发行股份。

但截至现在,风投都已经撤出了,达实顺利变成公众持股企业,刘磅的拉萨达实持股18.81%,刘磅自持股9.08%。风投撤出了,但刘磅在加码。

(二)今世:智慧城市的三朵小花

达实智能以智慧建筑起家,2009年智慧建筑营业收入占比92.6%,IPO募集资金也是全部投向智慧建筑方向;随着地铁的大量开建,公司在2014年开始进入智慧交通领域;在2015年并购久信医疗,进入智慧医疗领域。

我整理了近四年的一个简表,能清晰的说明企业的主营变化:

能够看到的是智慧建筑保持稳定增长,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智慧交通收入波动大,智慧医疗收入增速明显。

1.智慧建筑

其实就是建筑的信息化、智能化、节能环保等。现在的建筑已经不是以前那种盖好装修搬进去就住了,基本分了四个阶段,建筑土建工程、机电安装、智能系统、装修装饰,老建筑基本是一四阶段,达实智能是做第二三阶段,这是计算机服务业领域。

这里主要分为公共建筑(如医院)、商业建筑(如高端大型酒店)、工业建筑(工业企业自动化)、住宅(恒大、碧桂园等)四大类。

市场的竞争者有同方股份、延华智能等,还有一堆无敌的什么利润都要争的央企建筑公司。

2.智慧交通

达实智能的智慧交通覆盖面很窄,与千方科技等覆盖公路交通等不同,只做地铁交通。其实也很简单,地铁的自动售票检票、综合监控、综合安防、节能系统。

市场竞争者特别多,计算机应用股千方科技、自动化的汇川技术等都很强劲。

3.智慧医疗

这一部分是达实智能重点发展的领域。智慧医疗分三个层次,分别是医院信息化、区域医疗信息化、健康管理信息化。

医院信息化一方面是医院管理(行政管理,人流、物流、节能等)、另一方面是医疗临床(临床信息、数字化手术室等)。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医疗的互享和信息交流(如远程医疗、电子档案就像身份证一样了),最终进入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等实施监护、随时的医疗服务、智能医疗器械、并间接促进新药研发)。

如果看了以上还没看懂,我也没办法了,我也就这水平了,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说的再清楚一些了……

我们能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还处于第一阶段,欧美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了,这是一片蓝海。因为是蓝海,所以竞争者进入了很多,比如百度与北京市政府合作北京健康云平台、阿里巴巴布局未来医院平台、腾讯并购丁香园、万达信息并购上海复高、卫宁健康并购浙江万鼎,另外海南海药、延华智能、ST运盛、思创医惠等。其他如华邦健康、创业软件、数字政通、康美药业、福瑞股份、和佳股份、贵州百灵、鱼跃医疗、迪安诊断等计算机股、医药股都有介入,只不过业务量很小。

(三)未来已来的来生:智慧医疗

2017年年报中公司对三大块业务有清晰的定位:做大智慧医疗、做强智慧交通、做精智慧建筑。

智慧医疗是一片蓝海,且达实智能已有很厉害的先发优势,年报说“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个无从印证;智慧交通的竞争是激烈的,地铁项目就那么多,明显的狼多肉少,所以是要做强,至于能吃到多少肉,是不大奢望的;智慧建筑的增量市场也不会特别的多了,公司近几年收入也进入了瓶颈,所以需要精耕细作,我们看到雄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市民服务中心是由达实智能独自吃下来的,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

二、优势分析

1.企业的高增长

企业自成立以来,一致保持高速增长,其实也是因为一直敏锐的站在风口。

我做了一个统计,股价方面:2010年发行价20.5元(PE64.06),今日后复权价66元(PE22.3),上市八年的年复合增长率15.74%。

营收利润方面:2009年底营收3.15亿,净利0.25亿;2017年底营收25.72亿,净利3.02亿。营收和净利八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0.16%和36.54%。

毛利率净利率方面:2009年底分别是25.42%、9.25%;2017年底分别是32.53%、12.96%。

经营收到现金/营业收入一直稳定在85%左右,资产负债率一直稳定在40%左右。

这些数据在计算机应用企业里简直棒到没有朋友。

2.已经跌落谷底

非尽人皆知的成长股,市值小(拜股市下跌所赐,市值不到70亿了),目前白马蓝筹股横行、芯片概念爆裂、云计算大数据逆天的情况下,已经不是热门行业的热门股了,市场关注度很低,券商有一年多没有像样的研报了,正是无人问津的时候。

3.管理层是优秀的

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时间内欺骗所有人。我认真翻了企业上市来的年报和大事公告,没发现管理层有不良记录。由智慧建筑起步,踩准了地铁基建爆发的智慧交通,又踩准了医改医疗升级的智慧医疗,并成为雄安第一批注册企业,拿下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智慧建筑的全部工程。

有一些上市公司,其母公司还在运作很多关联公司,管理层一方面会质押上市公司股票融资,去搞小公司,另一方面再以资产注入的形式装进上市公司。

这种模式我觉得并不厚道,首先上市公司成了提款机,其次管理层的经营重点不全在上市公司,这就非常不利于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上市公司挣到的现金流去搞价格很高的资产注入,大股东从股市和上市公司双重套现。比如鱼跃医疗的母公司质押上市公司股票去入股云南白药了,华夏幸福母公司质押股票融资去买壳了,启迪桑德刚买进来的关联企业估值也不低,还有其他很多,太普遍了,所谓的资本运作。但小股东要去扛平仓风险和商誉减值,很郁闷。

达实在这一方面还是不错的,达实大厦、雄安子公司等等新增核心资产都在上市公司体内。大股东并没有另立山头搞小动作,是很专心的。虽然也有质押和减持,但好像是为了还以前全力认购定增的借款吧。达实的发展,更多靠外部并购之后的内生增长。

4.基建重启利好智慧交通

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我们又开始搞基建,这应该是中国版的罗斯福新政,目前杭州、苏州等地铁的批准,成都地铁的中标,都能增厚达实智慧交通的业绩预期。

5.核心技术的间接受益股

目前计算机领域的基础技术是5G时代的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这些基础技术应用到建筑、交通、医疗方面就是达实智能的主战场。与基础技术需要大量研发、回报期长不同,达实的具体应用是相对轻资本的,这其实是林奇所说挖金矿热潮时应该买铁锹股票。

6.运营期稳定的现金流入

达实的业务,除了建设阶段的收入外,很重要很稳定的一部分是运营收入(一般收益期是3-15年)。比如合同能源管理、PPP下医院建设运营等,都是一次付出,稳定现金流(达实说三年内要做成智慧医疗的全国第一,不知道是不是能实现,另外,现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建筑领域的市场份额、排名等数据我也找不到,抱歉)。

7.从偏居一隅到全国布局

公司刚成立时,华南市场营收占比高达78%,目前华南27%、华东38%、西南14%、华北9%、华中6%、西北3%、东北2%。不得不说,相当不错。

8.上下游方面

企业上游主要是计算机、通讯、现代控制技术及设备企业,产品供过于求属于高度竞争行业,企业具有议价能力;下游主要是医院、建筑商、政府平台等,其实也不是特别好,但考虑到品牌优势,可能保证必要的利润率,还可以吧。

9.PEG

股价跌幅巨大,价值回归了些,风险释放了一部分。PE仅22倍,林奇的PEG小于1。查看一下历次定增、员工持股计划成本,简直要替他们掉泪。

10.有隐蔽资产?

达实大厦属于老楼改建,去年主体完工,今年年底交工。以后每年租金收入1亿多。好像是市场评估价值70亿,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多,年报、投资者交流方面对此没有解释。

11.大股东、管理层大比例持股,利益绑定的很厉害

企业上市之后,风投们撤退了,但原管理层很稳定,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定增等形式,管理层及员工持股要占到50%的股权比例吧(印象中,不准确,大差不差),股东利益与管理层利益是很一致的,这也是个很好的情况。

三、劣势

1.就行业而言,达实处在一个辛苦的行业

(1)智慧建筑依赖于房地产和建筑企业所给予的联动。达实公告提及与万科恒大碧桂园等房地产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雄安概念时与河北建设集团签战略合作协议都说明了这一点。有不小的依附性。

智慧交通,主要还是地铁的监控等系统集成,跟政府或平台公司求单,可能是跪求。最起码是半跪着整点儿辛苦钱。

(2)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不足以成为壁垒,所以毛利仅能维持30%左右。需要低价去中标,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

(3)资金垫款也很严重,达实是小民企,跟常年拿着低息贷款的央企比起来很惨,对比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芯国际、北控水务等国家核心资产,融资成本是很高的。我猜达实也想加杠杆抢市场,但是融资利率太高了,严重侵蚀利润空间。资产负债率维持低水平,达实也情非得已!

以上三点让人很无奈,但管理层在努力转型,就是一直在说的聚焦智慧医疗。中国的二线城市以下的很多省市级三甲医院的环境很差,手术室也待改造。

在智慧医疗方面,比如医疗信息化、洁净手术室等,医院的现金流很好,达实与医院合作,地位相对平等,而且这一领域还算是蓝海,达实智能的技术门槛和品牌还是有的。希望达实能站着把钱挣了,我判断管理层是在用心做企业,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比战术要重要,转型期的困难是正常的。这是值得肯定的。

2.公司股东的砸盘令人伤心

公司股价在2017年7月借着雄安首批注册企业的舆论风口站上了7元,紧接着被达实管理层的一波接一波的减持打到了5块钱以下。查看公司减持公告,好几个大股东都是在7块钱减持的。

达实的主战场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都是跟雄安新区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其实,股价是被股东亲手打下来的,只是没想到公司的群众基础太差,虽有雄安概念,还是直落拍地。

3.一季度报很难看,半年报未必乐观

企业对一季报的尴尬给出的解释是正在转型换挡,不太令人信服。诚然,公司在一年来的报告中均提到资源将聚焦智慧医疗,但也无法掩盖同期交通和建筑方面的大幅下跌。后续会怎么样,有待观察。

请原谅我对达实的优点写的太多,缺点写的太少,我只是觉得世事艰难,应该多给点儿希望。现在的煎熬过程是痛苦的,痛苦的结果是一部分人熬不住退出了,一部分人麻木不再关注了,但总有革命的火种在隐藏,准备着星火燎原。

孤独是我们必须忍受的,我最近在重看一本好书,《过于孤独的喧嚣》。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深刻的控诉,也没有貌似崇高的信仰和疯狂的追求,句句平淡,字里行间絮絮叨叨,语境沉闷。但整本书无处不弥漫着无可抗拒的无奈,是忧伤之后的无奈。行文之繁也属罕见,但又使人舍不得少读一句,句句往心里钻。

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作者:大侦探乔麦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