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童書首發聯盟今天就推薦一本,由“牆書之父”勞埃德,聯手中國專業作者、出版團隊,耗時 3 年,爲中國孩子量身打造的學習工具:《中國通史》牆書。一本書,就像一個大文件夾,打開,裏面有一張歷史長卷,1 份《牆書時報》,1 本教師和家長指導手冊,1 個放大鏡和 6 個無痕貼,超級豐富。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一本名爲《中國通史》的牆書,由「新童書首發聯盟」和「美在高處」聯合首發。此前,我們曾一起給大家推薦過一套《太喜歡歷史了!》的童書,得到不少讀者的表揚。這次的推薦,希望你也喜歡。

說到本次推薦的牆書,英文名叫 Wall Book,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掛在牆上的書。它將龐雜、零散的知識點,整合成一張巨大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習者用圖像和時間線的方式,全局進行跨學科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就像,在頭腦裏畫出一幅知識理解與記憶的路線圖,順着這張路線圖,每個人可以輕鬆地抵達學習的終點,並且終生記憶深刻。

聽起來是不是超厲害?事實上,牆書的誕生,就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奇蹟,它幫助一個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孩子,逆襲成爲學霸。

牆書之父勞埃德·克里斯托弗和兩個女兒看牆書

劍橋大學歷史系高材生、《泰晤士報》科學版記者勞埃德·克里斯托弗,有一天聽到 7 歲的女兒向他宣佈:上學太沒有意思了,我想休學。

這位偉大的父親,不僅理解並支持女兒的決定,還將畢生的學識和對教育的理解,畫成 5 張知識長卷,幫助他的女兒自學完成全部課程。最後,那個本來對學習已經毫無興趣的女孩,以全額獎學金的傲人成績,考入劍橋大學。

消息一經傳出,英國教育界震驚。那 5 張神奇的長卷,被命名爲“牆書”,迅速出版,全英國的學生都爭相購買。《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等英國主流媒體,整版推薦牆書。

很快,牆書的風暴從英國席捲到全世界,引進到 15 個國家,狂銷數百萬冊,得到各國文學節、大學和電視節目競相推薦。亞馬遜等圖書網站上清一色五星好評,更刷爆各國 INS 等社交媒體。

2017 年,牆書也來到中國,獲得了中國科技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專家團隊實名背書。

清華附小、府學衚衕小學、皇城根小學、中關村一小等知名牛校,都拿着牆書作爲課堂教材,並把牆書列入本校學生必讀的書單。

清華附小的老師和學生在聽牆書之父講解牆書

但稍顯遺憾的是,牆書都是原版引進,談論的話題會跟中國孩子有一丟丟隔離。那麼,有沒有既保留牆書強大的思維能力,同時又更貼閤中國孩子閱讀興趣的升級版牆書?

新童書首發聯盟今天就推薦一本,由“牆書之父”勞埃德,聯手中國專業作者、出版團隊,耗時 3 年,爲中國孩子量身打造的學習工具:《中國通史》牆書。

它通過中國孩子最熟悉的中國歷史爲內容切入點,激發孩子閱讀興趣;又保留了牆書硬核學習方法。

當孩子讀完這本書後,不僅更瞭解中國歷史,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學會牆書學習方法,並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其他學科,舉一反三,真正完成學習革命。

我們覺得,每一個關注孩子學習和閱讀的家庭,書架上都應該放着這本書。

首先,它是一本超級炫酷的巨無霸大書,展開足有 2.4 米,無論是掛在學校的牆壁,還是攤在家裏的地板,都會讓空間秒變iMax電影院,上演一出大片。

從中國遠古到近代足足 800 萬年曆史,1000 多個歷史人物,200 多場戰爭,60 多部典籍,30 多座古建築,輪番登場。

讀這樣的書,孩子怎麼不會投入百分之百的好奇心和專注力?

其次,它還是一個能幫助孩子打破學科壁壘、建立知識體系的超強學習工具。雖然包含海量的信息,但所有知識點,都被放置在一個清晰的體系下,彼此之間具有關聯性。

而且,它可以讓孩子從小讀到大,甚至全家一起讀!4 歲的孩子,就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讀圖;6 歲以上,就可以自主閱讀。小學、初中、高中,每一個階段,都能獲得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也可以一起來讀哦,真正全年齡段閱讀無障礙。

它還是一個豐富的學習工具箱哦。

一本書,就像一個大文件夾,打開,裏面有一張歷史長卷,1 份《牆書時報》,1 本教師和家長指導手冊,1 個放大鏡和 6 個無痕貼,超級豐富。

這麼棒的一本書,新童書首發聯盟還帶來99 元的超低價,以及限量簽名版,真的是超級超級划算。

《中國通史》牆書

全書包含

1 張歷史長卷 + 1 份《牆書時報》

1 本教師和家長指導手冊

1 個放大鏡 + 6 個無痕貼

適讀年齡:4-99歲

原價:128 元,新童書首發聯盟價:99 元

01

2.4 米長卷濃縮 800 萬年曆史

是孩子讀過的最酷書籍

激發孩子閱讀興趣

牆書《中國通史》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超超超……超級大

光看封面,就是普通 32 開書籍的數倍。拉開,足足有 2.4 米,接近《清明上河圖》一半的長度。

它的上面,是幾千張精美的插圖,由童書插畫家一張張精心手繪,包括 1000 多個歷史人物,200 多場戰爭,60 多部典籍,30 多座古建築,32 張歷史地圖……

它們一起構成了我國從遠古到近代 800 萬年的歷史。

它可以掛在牆壁上,也攤開在地板上,讓家裏秒變電影院,上映一出歷史大戲。

這麼炫酷的書,完全打破孩子對於書籍的想象,對閱讀再沒有興趣的孩子,也能一秒鐘入戲。

除了體量巨大,它的信息量也超大。

2.4 米長的書,大概相當於一本 24 萬字的大部頭著作。裏面的內容,包含政治、經濟、自然、地理、科技、人文、藝術、曆法……各個方面,10 本書也說不完。

它們由《文史參考》主編、《東方歷史評論》執行主編,中信出版社副總編輯綠茶,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史學者楊早精心編撰,確保知識的準確性。

但這麼海量的知識,卻是以大量的插圖和少量的文字來表現。從讀字,到讀圖,閱讀輕鬆,掌握的知識,卻一點兒也不少。

02

打破學科壁壘,建立知識體系

助力孩子完成學習革命

成爲全科學霸

《中國通史》牆書最厲害的地方,是它將所有的知識點,以數條座標軸串聯起來,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繫,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比如,時間是一條座標,從古至今,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沿着時間軸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空間也是一條座標,長城、長江橫貫整個長卷,歷史事件被放置在發生的地域上,展示地理對於歷史的影響。

還有一條平均氣溫變化條,幫助孩子理解朝代分列和統一背後的原因。

在這些座標軸的幫助下,800 萬年漫長曆史中的無數事件,竟然自動排起隊形,組成整齊的方陣。

用這樣的方法讀歷史,歷史變成了一條清晰的圖譜,根本不需要死記硬背,張嘴就能說出來。

還有哦,在《中國通史》牆書上,孩子可以看到特別多元的歷史

有朝代興亡的大事件,有歲月留痕的文化遺產,有地理空間與氣候變遷,還有傑出人物的壯舉。

比如,忽必烈建立元朝,馬可·波羅來到中國,辛棄疾率義勇軍歸宋,元曲的興盛……這些都是元朝值得關注的“大事記”。

它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爲孩子帶來啓發思考的通識教育。

學習方法比學到什麼知識,更重要。孩子掌握了這個方法,可以舉一反三,運用到其他領域。

03

多種閱讀方式,以興趣爲燃點

讓孩子變身知識探索家

這本書,可以有N種閱讀方法。

I. 橫着看

有溫度線、有時間線、有空間線,孩子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溫度,看到歷史的興亡更替,也可以看到發生在不同地域上的歷史事件。

II. 豎着看

可以選擇某一個時間點,看看同一時期,中國的北方和南方,以及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各發生了什麼事情?

舉個例子,我們把目光放在 18 世紀中後期,從上往下可以看到,1763 年,《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去世,2 年後,英國發明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0 年後,紀曉嵐開始編纂《四庫全書》,13 年後,美國建立。

這樣的縱向對比,會發現歷史多麼有趣!

III.隨機看

還可以隨便挑一個點,以它爲圓心向外拓展開始閱讀,跟隨自己的好奇心建立學習系統。

IV. 組隊看

這本書,還適合邀請其他小夥伴,組成探險小分隊,大家分頭尋找歷史線索。

每個孩子的角度不一樣,感興趣的點也不一樣,會在同一個長卷上,發現無窮無盡的細節。夥伴間可以互相分享,每個人貢獻一個塊狀,共同拼接起歷史的全貌。

04

豐富的周邊,延伸閱讀體驗

還有獨家簽名版

一本《中國通史》牆書就像一個大大的文件夾,除了最重要的歷史長卷,它還包含:

1份《牆書時報》

1本教師和家長指導手冊

1個放大鏡

6個無痕貼

《牆書時報》用新聞報道的形式,讓孩子如同穿越到歷史當中, 體驗不同時代的熱門新聞。

比如《殷墟考古重大發現舉世震驚》,《趙武靈王在朝堂上玩起了CODPLAY》,《“唯纔是舉”還是“唯德是舉”?》。

還有不同年代讀者來信選登,模仿不同歷史時代的人物,從不同角度爲歷史發聲。

結尾還有趣味小測試哦,所有答案均可在拉頁和牆書時報中找到,享受答題的樂趣。

教師和家長指導手冊,可以幫助家長和老師,手把手建立起孩子的歷史實驗室,設計很多好玩的閱讀活動。

放大鏡由塑料片製成,不像玻璃那樣易碎,方便攜帶,而且放大效果絲毫不輸專業放大鏡,可以隨時隨地查看歷史細節。

無痕貼可以讓牆書反覆粘貼到牆上,牆壁不會留下任何印記,好用又環保。

而且哦,新童書首發聯盟還爭取到1000 份作者簽名版,先買先得哦。

《中國通史》牆書

全書包含

1 張歷史長卷 + 1 份《牆書時報》

1 本教師和家長指導手冊

1 個放大鏡 + 6 個無痕貼

適讀年齡:4-99歲

原價:128 元,新童書首發聯盟價:99 元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很大的學習潛力,關鍵,要挖掘出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新童書首發聯盟」由國內首家研究童書在社交媒體傳播的新型研究機構「新童書研究所」發起,聯合優質的童書出版品牌,與關注兒童閱讀的新媒體社羣,定期向讀者推薦新出版童書。我們希望,符合新時代審美的新童書,被更多孩子和家庭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