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8月20日電 (記者 馮志軍)8月19日至20日,“2018年敦煌論壇:敦煌與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敦煌莫高窟召開。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匈牙利、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臺灣和香港的160餘位專家學者,共聚莫高窟展開學術研討。

由敦煌研究院、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聯合主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資助舉辦的此次研討會,議題主要涵蓋“敦煌與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中外文化的交融”“絲綢之路沿線宗教文化交流”“敦煌·絲綢之路相關歷史文化問題”等諸多方面。旨在砥礪學術,培養年輕後備人才,加強中外學術文化交流,推進敦煌學的深入發展,擴展敦煌學與周邊學科的交叉研究。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認爲,敦煌文化是絲綢之路文化的產物,是古代東西文明交匯的重要成果。從敦煌學出發,共同探討敦煌·絲綢之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領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萬明,以敦煌莫高窟壁畫以及河北墓葬壁畫中篳篥(bì lì)圖像的遺存爲例證,構建西來之樂傳播的重要軌跡,否定了學者提出篳篥“在元代以後漸趨冷落”“今世已絕”之說。

萬明表示,源自波斯,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篳篥,經歷千餘年的流變,並未消逝於世人的視線,而形成爲今冀中民間音樂會笙管樂的主奏樂器管子,實爲絲綢之路中外文明融合的典型範例。

匈牙利羅蘭大學副校長郝清新以敦煌壁畫《華嚴經變》中所見普賢菩薩所騎六牙白象的造型爲例,探討其構圖特點及其與印度、中亞文化因素之關係,從而揭櫫(jiē zhū)敦煌佛教藝術中的外來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研究員楊富學探討了貴霜王朝大夏建立說的諸多疑點。他表示,通過對《漢書》《後漢書》等傳世史書的記載,尤其是通過懸泉簡牘,獲得了多件大月氏資料,足證大月氏是貴霜國的建立者,而非學界所謂的由大夏所建立。近期中亞地區的考古發掘,同樣支持大月氏建立貴霜王朝的說法。

據瞭解,本次研討上,專家學者的報告立意新穎,資料豐富,而且公佈了不少新資料,對中外關係史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