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者近日在多地調研發現,隨着監管加強,不合格零食售賣情況有所收斂,但仍有部分“五毛零食”風吹草不折,隱藏在校園周邊的文具店、書店中。記者在多地調研瞭解到,“五毛零食”藏身於校園周邊文具店、書店中的情況較爲普遍。

據新華社瀋陽5月6日電 4月1日起施行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明確提出,中小學、幼兒園一般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學校校園及周邊地區作爲監督檢查的重點。

記者近日在多地調研發現,隨着監管加強,不合格零食售賣情況有所收斂,但仍有部分“五毛零食”風吹草不折,隱藏在校園周邊的文具店、書店中。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持續加大治理力度。

重拳出擊

讓“五毛零食”“元氣大傷”

遼寧建立“學校—學生—家長”三位一體聯防機制防堵三無食品、山西太原打出“組合拳”持續加碼、河南開展校園及其周邊食品安全整治“百日行動”、甘肅全省所有校園及周邊200米範圍內禁止銷售“辣條”……記者調研發現,重拳之下,校園周邊的“五毛零食”氾濫情況有所收斂。

記者在瀋陽市渾南區一所小學附近採訪發現,超市中售賣的都是符合規定的正規食品,也沒有發現辣條的蹤跡,當記者問起有沒有辣條時,店員表示,“這個不健康,我們不賣。”

山西一位經營者告訴記者,她在縣城一處小學周邊經營着一家小賣店,賣了五六年的小食品。“前不久,監管部門查辣條,讓下架,不讓賣了,我感覺這是近些年查得最厲害的一次。”這位經營者坦言。

山西一位監管人員告訴記者,重拳打擊確實產生了很好的成效,比如“三無產品”在校園周邊幾乎難再見到,但“五毛零食”並未因此絕跡。“有的文具店‘跨界’售賣逃避監管視線,還有一些即時加工類小食品存在變質、過期隱患,操作人員無健康資質。”他說,農村、城郊等仍是監管的重點地帶。

文具店“跨界”成“五毛零食”新據點

在瀋陽市瀋河區一所小學附近,記者隨意走進一家文具店,店內陳設了各類文具、書本、貼紙等。當記者問有沒有“小零食”時,店主示意“往裏走”。在靠裏的幾排貨架上,記者看到各式各樣的零食,售價多爲五角錢、一元錢。

既賣文具書本,又賣零食,門口和貨架上還掛着小玩具,學校周圍的小小文具店內可謂“大有乾坤”。記者在多地調研瞭解到,“五毛零食”藏身於校園周邊文具店、書店中的情況較爲普遍。這些小店有單獨的貨架擺放零食,有的還在店裏擺放了烤腸機、“關東煮”機,現場烹調食物向學生出售。有文具店店主表示,零食賣得比文具還好。而當記者問及其是否具備售賣零食的相關證照時,店主卻閃爍其詞,有的說“正在辦”,還有的不再回答。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牟瑞瑾告訴記者,如果某家文具店的經營範圍僅爲銷售書本、紙筆等文具,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卻額外銷售了食品,是不符合規定的。該店若想在店內售賣食品,除需要變更已有營業執照的經營範圍外,還要額外再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

如何讓“五毛零食”無處遁形

校園周邊的“五毛零食”緣何屢禁不止?有專家認爲,學生偏愛、監管疲軟是主要原因。在採訪中,很多學生向記者表示“不乾不淨,喫了沒病。”“少喫沒問題。”

“因爲味道獨特,孩子往往很難擺脫這些食品的誘惑。”遼寧社科院研究員張思寧說,“這些零食普遍衛生條件不過關,長期攝入過多可能會導致脂肪超標,給學生的健康帶來安全隱患。”

在張思寧看來,保障學生“舌尖上的安全”,要從源頭上嚴格把關。“一方面,需求決定供給,建議學校爲學生開設食品安全科普課程或講座,讓他們能自覺學會拒絕;另一方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監管,加強對零食生產、流通環節的抽檢;同時,定期對學校周邊店面進行抽檢,對沒有食品經營資格、卻擅自售賣不合格食品的文具店等店面採取一定的懲罰措施;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減少學生接觸‘五毛零食’的機會。”張思寧說。

(新華社記者 於也童 參與採寫:劉翔霄、方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