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這人生似乎走在邊緣的時刻,一個人不動聲色地,卻又深情款款地,走進了高加林的世界。無論是高加林,還是劉巧珍,無論是黃亞萍,還是張克南,他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有意義的存在,哪怕這人生是平凡的,是寡言的。

原創:董一菲詩意語文

—— 第1727期 ——

編者按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 陳春霞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或出身,或夢想,或人生經歷。書中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人生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有平緩有急流,有筆直有曲折,正是這變化多端成就了人生的精彩壯觀。在人世間遊走,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溫暖和蒼涼,而在薄情的世界裏能活出真情和深情纔是真本事。

人生這條路,每一步都算數

文|藺麗燕

再讀《人生》,已是十年之後。

十年的光景,改變了容顏,送走了青春,平添了生活與生命的幾許滋味。再讀《人生》,沒有了從前只關注愛情的狹隘,也沒有了逼仄而淺陋的嗔怨。無論是高加林,還是劉巧珍,無論是黃亞萍,還是張克南,他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有意義的存在,哪怕這人生是平凡的,是寡言的。

‍‍再讀《人生》,目光流連之處,處處是高加林。小說開篇,一大段山雨欲來的自然環境描寫,讀來彷彿身臨其境。耳邊,剎那好像有悶雷滾過,暴雨觸手可及。在這個陰雲密佈的夜晚,高加林正大汗淋漓地走來。此時此刻高加林的內心,亦如這滾滾而來的悶雷,亦如這頃刻驟降的暴雨,沉悶而又叫人恐懼。他的民辦教師的職位,被別人頂替了。這個“別人”還不是別人,而是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

失去了民辦教師的職位,於泥腿子出身的高加林而言,不啻於錯過了唯一一次有望鯉魚躍龍門的機會。高中畢業的高加林,沒有考上大學,命運第一次不苟言笑地捉弄了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好在,畢業回鄉後,村裏安排他去教書。誰料到,這樣安穩的日子,也不過黃粱一夢。這個夢,在大隊書記兒子高中畢業的那一天,被迫醒來。

“他將不得不像父親一樣開始自己的農民生涯”“他雖然從來也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己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早出晚歸,一滴汗水落在黃土裏摔成八瓣的煎熬,高加林不想再回顧,更不願意去重溫。

就像路遙自己。養父母供他念書到小學畢業,便再也不想,也不能拿出一分錢來叫他讀中學。倔強的路遙,好說歹說,說通了養父允許自己去參加小學畢業的升學考試。就算真的考不上,自己也是竭盡全力了,無怨無悔。然而,無比幸運的是,路遙竟然考上了!但捉襟見肘的日子,衣食都難以爲繼,哪有餘錢去上學?所以,當路遙將縣城唯一一所中學的錄取通知書放在養父面前的時候,養父還是很固執地不答應。

養父將一把钁頭,一根繩子扔在了路遙面前,要他上山砍柴。這,於愛學習,想學習,對知識如飢似渴的路遙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那個時候,路遙的心裏,也一定沒有當農民的任何準備,那個時候,路遙的心理大概和高加林如出一轍,他們都不想回去。當然,這不是忘本,更不是無情。作爲一個農民的兒子,生活中有太多太沉重的烙印,拓在了他們的生命裏。那印記裏的孤獨、黯然、心灰,甚至是恥辱,無時無刻不考驗着他,也折磨着他。

一夜之間又不得不成爲農民的高加林,內心的憤懣與痛苦,曾叫他在很短的時間內,變得任性而魯莽。當他知道米已成粥的事實後,他也只能聽天由命。他發了瘋似的,在土地裏揮灑汗水。他想通過這種不近人情的自虐,消釋心中鬱積的苦悶。理想的第一次破滅,着實將他打了個措手不及。

就在這人生似乎走在邊緣的時刻,一個人不動聲色地,卻又深情款款地,走進了高加林的世界。這個人,就是劉巧珍。

巧珍雖然是個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的農村女子,但她就像德順老漢說的那樣,是一塊貨真價實的金子。巧珍愛高加林,就像《平凡的世界》裏賀秀蓮愛孫少安那樣,愛得真誠,更愛得深沉。巧珍發自肺腑裏的愛,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高加林烏雲密佈的夜。巧珍的愛,又似一把火,溫暖了高加林這個在冷冷的風雨夜瑟瑟歸來的人。爲巧珍這個可愛的人感動的時候,卻恍恍惚惚地,就忘記了,忘記了這一份所謂的愛情,其實是巧珍一個人的“獨角戲”。那個時候的高加林,就是一隻受了驚嚇的鳥兒,巧珍,不過是他撫平心悸的一個小小窠巢。“劉立本的三個女兒都長得像花朵一樣好看,人也都精精明明的,可惜有兩個是文盲。”這兩個文盲裏,有一個就是巧珍。一個“可惜”,與其說是高加林的惋惜,倒不如說是他骨子裏清高的折射。那個時候的高加林,表面上接受命運的“捉弄”,骨子裏卻還懷有讀書人的“癡想”。

雖然後來,高加林和劉巧珍,也有意無意地談起戀愛,但是,這一架愛的天平上,巧珍給予高加林的,遠遠重於高加林給予巧珍的。古往今來,愛情都講究門當戶對。縱然也有不對等的愛情,能夠舉案齊眉,可是,潛意識中,人,總是在追求對等,追求平等。

就連高加林自己都覺得,“匆忙地和一個沒文化的農村姑娘發生這樣的事,簡直是一種墮落和消沉的表現;等於承認自己要一輩子甘心當農民了”。其實,那個時候,高加林雖然落魄,卻從來都沒有熄滅對未來生活的幻想。他堅信自己目前的處境,只是“一時”,而永遠不會是“一世”。

這一份潛意識裏的自我堅信,自我肯定,也叫高加林在面對巧珍全力以赴,掏心掏肺的愛的表白時,內心動搖而矛盾。在他人生跌入黑暗的時候,巧珍走進了他的世界。願意陪伴他,傾聽他,撫慰他。然而,每每想起自己做民辦教師的日子,想起自己讀書時候的夢想,他就爲自己現實的困境而苦惱。他是矛盾的。他沒有勇氣乾脆地拒絕巧珍,雖然他對巧珍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女子的事實心知肚明。他也沒有能力果斷地改變現狀,雖然他明明知道就是村裏有權有勢的人佔用了他的民辦教師的職位。

人生理想的第一次幻滅,叫高加林多少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世事無常。心懷理想,一心想成爲“公家人”的高加林,能夠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如願以償嗎?他人生的又一次走出泥濘,還得從他的叔父說起。

當高加林遠在邊疆的叔父轉業回到老家後,高加林沒有想到,他的人生理想的火苗會又一次慢慢燃燒起來。

高加林的叔父轉業回了老家做官的事,很快就被政治嗅覺敏銳的人捕捉到了。這個人就是馬佔勝。在馬佔勝的操控安排下,高加林做了縣裏的宣傳幹事。

這個體面風光的職業,讓高加林依舊有種做夢的感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了人人豔羨的“城裏人”“公家人”的高加林,在他日日念想的遠方里,偶爾會想起他的同學——黃亞萍。相比較《平凡的世界》裏的田曉霞,黃亞萍雖然也有煊赫的家庭背景,但她更任性,更嬌縱。她口口聲聲說愛高加林,可是,說到底她愛的是她理想中的那個高加林,有自如的談吐,有體面的工作,有溫順的性格。她想要的愛情,是以她爲圓心,叫高加林圍着她團團轉的愛情。

高加林愛黃亞萍嗎?這個答案不能斬釘截鐵;黃亞萍愛高加林嗎?這個答案還是不能斬釘截鐵。他們的愛情,從無所謂的開始中開始,就像曇花,在高加林被揭發、被辭退後,就香消玉殞,零落成泥。

人生再次跌入谷底的高加林,當他揹着破爛的鋪蓋卷灰心喪氣,灰頭土臉地回去的時候,他是否想過人生究竟是什麼?是一個接着一個的選擇?是一場又一場的意外?是迫不得已的接受?是聽天由命的隨遇而安?“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高加林的人生,因爲被動的選擇而一次次站在岔道口,不知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當他的民辦教師的職位被人頂替的時候,他的人生,讓人同情。當他與巧珍戀愛的時候,他的人生,叫人看到了些許亮色。當他因爲黃亞萍而選擇與巧珍分手的時候,他的人生,叫人討厭。當他再次迴歸黃土地的時候,當他趴在地上淚流滿面的時候,他的人生,又叫人生出憐憫,也生出無限的期許。

人生這條路,每一步都算數。高加林的人生路上,幾多風雨,幾許明媚。在風雨彩虹交錯的時空裏,我們看到了人生最真實的面目。它一面給予人希望、美好和幸福。一面又趁人不備,把失望、醜陋和痛苦一股腦兒塞進行走的行囊。

高加林的身上,有孫少平的影子,更有路遙自己的影子。出身農村,想通過努力去實現人生的夢想,在一次次生活的玩笑裏,他終於明白,人生的複雜,人生的撲朔迷離。真正的英雄,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的人。高加林如此,孫少平如此,路遙亦是如此。

一部《人生》,是高加林們的人生,也是千千萬萬處於城鄉交叉地帶青年們的人生,更是不甘於平庸,渴望在廣闊天地中有一番作爲的人們的人生。在複雜中掙扎,在複雜中清醒,在複雜中理智而成熟。這,大概也是人生的意義。

阿里巴巴掌門人馬雲說:“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導演賈樟柯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上中學的孩子。這麼多年我看過很多作品,都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我幫助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人生路漫漫,要緊的,只有幾步。每一步,都要腳踏實地,每一步,都要問心無愧。這是高加林告訴讀者的,更是路遙告訴讀者的。

走好人生第一步,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走好人生每一步,即使遠方只有地平線,也無怨無悔,因爲,一路上的風景,足以斑斕和溫暖漫長的一生。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藺麗燕,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第九中學教師,詩意語文工作室成員,“發現父母”欄目編輯。語文,是生活的,是美學的,是詩意的,是遠方的。

本期責編:陳春霞

執行主編:王 勇

欄目負責:張豔霄 譚付波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