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從靡靡之音到華語經典,鄧麗君在大陸的遭遇,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黃沾生前有一次接受楊瀾訪問,談及創作經歷與往事,被問到最喜歡哪一首歌。

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是鄧麗君的《忘記他》,在她墳前只有一首廣東(粵語)歌,就是這首。

“在她墳前……什麼叫墳前有廣東歌,什麼意思?”楊瀾不明所以,忙打斷黃沾。

“她墳前有一個Box。(裏面有)十首歌,你去按它就播出來。”黃沾笑着解釋。

接着,他又補了一句:“其實是我第一首歌。”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黃沾這番話,多少有點出乎人們意料。因爲在許多人看來,沾叔此後創作的一些歌曲,如《上海灘》《倩女幽魂》《滄海一聲笑》等,相較於這首《忘記他》,似乎更爲經典,有着更高的知名度與傳唱度,受到更多關注與好評。

轉念一想,其實不難理解。正所謂“各花入各眼”,沾叔本人偏愛自己這首處女作,也沒啥毛病。

《忘記他》詞曲由黃沾一手包辦,收錄於鄧麗君1980年底在香港發表的個人首張粵語專輯《勢不兩立》中。在這張日後成爲白金唱片的專輯裏,鄧麗君充分展現出她甜美圓潤的嗓音和日臻完善的演唱技巧,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里程碑式超級巨星的地位。

這一年,鄧麗君27歲。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巧合的是,黃沾寫出《忘記他》的那一年,也正好27歲。

那是在1968年。嗯,你沒看錯,確實是1968

略顯古早的一個年份,距今已超半個世紀。

當時年僅15歲的鄧麗君,出道已有兩年。她以平均每三個月兩張唱片的出片速度,密集推出多張唱片,取得傲人銷量,在島內開啓爆紅模式。這個靈動可人的及笄少女,這顆正在升起的未來之星,以她那溫婉細膩的動人歌聲,給戒嚴時期的臺灣民衆帶來一股清新的治癒氣息。

而此時的海峽對岸,祖國山河一片紅。身處“十年動亂”初期的革命羣衆,娛樂生活極其匱乏,廣播裏能聽到的文藝節目,幾乎除了清一色的樣板戲,就是各種鏗鏘豪邁的革命歌曲。加之兩岸完全隔絕的現實狀態,使得他們很難知道臺灣出了個鄧麗君,因而也就更加難以想象,日後的她將會成爲全球最具知名度與影響力的華人歌手。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直到1970年代後期,一部分革命羣衆通過偷聽敵臺的方式,才得以初聞鄧麗君的天籟之聲。

時至今日,他們仍清楚地記得那些偷聽鄧麗君的日子,點點滴滴,恍然如昨。

那是一段難以忘懷的經歷,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黑漆漆的夜,悄悄關緊門窗,拉上窗簾。面對溫柔的誘惑,一顆心怦怦亂跳。打開收音機,調至某個敵臺波段,然後儘量調低音量,將耳朵湊近,屏氣凝神,側耳聆聽。

一邊聽,一邊嘴巴張得老大。大開耳界之餘,不免暗自感嘆:

這也太好聽了吧,那甜蜜蜜的滋味可是直往心窩裏鑽啊。真沒想到,原來歌曲竟然還能這麼唱,歌詞還能這麼寫!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然而,緊隨驚訝、興奮和滿足次第湧來的,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一發而不可收拾。

這些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咋就感覺這麼好聽呢?

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我這是怎麼了?

身爲無產階級革命羣衆,肩負着解放全人類的光榮使命,豈能沉迷於此?

想到這裏,不由得前額微汗,繼而渾身一顫。一股強烈的負疚感,瞬間從心底升騰而起。

從小聽着“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嘹亮歌聲茁壯成長起來的他們,此刻彷彿進入賢者時間的衝動少年,空虛、懊惱、後怕、自責……一齊湧上心頭。

然而很快,他們就恢復如初。第二天依然故我,繼續“偷聽”鄧麗君。沒辦法,已然被她那美妙的歌聲勾去了魂魄,無法自拔。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上點歲數的人都不會忘記,自1970年代後期通過無線電波和走私磁帶等渠道流入境內直至1980年代初,鄧麗君歌曲在大陸一直被視爲“靡靡之音”和“黃色歌曲”而遭到大力批判。偷聽和傳唱鄧麗君的行爲,自然被納入打擊之列,輕則沒收收聽器材、隔離審查,重則批鬥檢討,甚至有可能被關進去。

這並非聳人聽聞,因爲“收聽敵臺”在當年可是一項不小的罪名,很多時候,它與“現行反革命罪”的距離,也就三五里路。

1982年6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爲《怎樣鑑別黃色歌曲》的小冊子,裏面收錄了當時國內音樂界一些主流專家對港臺流行歌曲“靡靡之音”的批評文章。其中一篇將矛頭對準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嚴詞痛批,斥其爲“調情歌曲”,是“以醉生夢死的態度來對待現實”。

現摘錄一二,大家感受下。

《何日君再來》不是漢奸歌曲,但它是首黃色歌曲;不是一首愛情歌曲,而是一首調情歌曲;不是藝術歌曲,而是商業歌曲,是有錢的舞客和賣笑的舞女的關係,是舞場中舞女勸客人喝酒時唱的

……

這是對血淚現實的掩蓋,是對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生活的歌頌,是以醉生夢死的態度來對待現實。

……

現在還喜歡《何日君再來》的同志要認真想一下:是“好花不常開”,還是應該用我們雙手去創造永不凋謝的花朵。

不知道你有沒有被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正義凜然的革命氣勢所震懾。我承認我有,差點就蒙圈了,只覺悚然一驚,完了無言以對。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好在時代迅猛發展的同時,社會觀念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堅冰開始慢慢融化。1985年2月1日,《北京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題爲《鄧麗君說:真高興,能有電話從北京來》的新聞報道,內容是北青報記者關鍵對鄧麗君的電話採訪。

文中這樣寫道:

我告訴鄧麗君小姐,內地一些青年喜歡她的歌。她聽了想了想說:“三、四年前我就聽說內地有人喜歡我的歌。我在美國電視上看到有個美國記者報道了這件事,開始我半信半疑,後來,我在香港又碰到一些人,也說內地有人喜歡我的歌。我想這大概是真的吧。今天您能直接從北京打來電話,我很受鼓舞,感到非常高興,心裏很激動。我感激內地的青年朋友!”

當我告訴鄧麗君小姐,現在內地的廣大青年都在爲建設祖國而積極努力地工作時,她高興地說:“把中國建設好,這是海外僑胞和海峽這邊和那邊中國人的共同意願,居住在海外的中國人都很關心內地的建設。尤其是現在,不管是在什麼國家,中國總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答問之間,情意滿滿。採訪結束時,鄧麗君還不忘囑咐記者:“我們是朋友,今後要加強聯繫呀!”

可以說,政治十分正確,氣氛相當和諧,讀之倍感親切,引發高度舒適。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這篇不足1300字的報道,是大陸新聞界首次公開正式報道鄧麗君,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與巨大轟動的同時,也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以後可以光明正大地聽鄧麗君了。或者可以這麼說,“偷聽”鄧麗君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但這並不意味着官方對於鄧麗君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變化。

事實上,在此後一段時期內,公開傳唱鄧麗君歌曲(尤其是她的一些情歌),仍然不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受和認可,屬於需要加以批評教育和制止的落後表現與不良行爲。在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下,這種行爲顯然有點不合時宜,也與社會主旋律格格不入。

這種“可聽不可唱”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末期。期間鄧麗君歌曲一直不受官方待見,始終無法徹底甩掉“靡靡之音”的帽子。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轉眼到了1988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4月,中央電視臺致函鄧麗君,邀請她赴北京參加由央視和全國臺聯、中國音協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四屆海峽之聲音樂會”演出及電視錄像。

這是大陸官方機構向鄧麗君發出的唯一正式邀請。

身在美國的鄧麗君得知消息非常開心,當即對記者表示,自己一定會去大陸,也很願意爲大陸同胞演唱。

如果一切順遂,鄧麗君將在大陸翻開嶄新的一頁,華語流行樂壇也將隨之開啓新的篇章。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然而遺憾的是,臺當局卻對此百般阻撓。爲達目的,高層委派國民黨政要宋楚瑜先生親自出馬勸說鄧麗君。最終,鄧麗君決定放棄這次大陸之行。

而就在此前不久,央視龍年春晚導演組也曾多次運作邀請鄧麗君參演,同樣未能如願。

接連兩次遭拒,讓一向心高氣傲的央視多少有些尷尬。而鄧麗君登陸未果,則使得原本積極向好的形勢就此急轉直下,重回此前“官冷民熱”的局面。

一個可資佐證的事實是,儘管當時鄧麗君在民間大受歡迎,頻頻成爲各類雜誌的封面人物,其歌聲更是早已風行於大江南北的大街小巷,但她卻幾乎從未現身中央電視臺這樣級別與地位的官媒。

直到1995年,這種早該破局的尷尬局面,終於迎來轉機。

5月10日,也就是鄧麗君因支氣管哮喘發作客死他鄉的第三天,CCTV-4(當時的國際頻道)在黃金時段《中國新聞》欄目報道了“臺灣著名歌星鄧麗君在泰國清邁病逝”的消息,並配以多段鄧麗君生前演唱活動的畫面,簡要介紹了她的演藝生涯。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報道鄧麗君相關消息——儘管內容是她的死訊。而央視這次破天荒的正面報道,被很多人看作是官方解禁鄧麗君的一個重要標誌。

自此,鄧麗君徹底擺脫在大陸“難登大雅之堂”的尷尬。

此後,“官冷”不再,“民熱”則更甚從前。各地的紀念活動與演唱會逐漸興起,綿延至今。

再後來,央視自己也加入了紀念大軍。

但,這一切,她已經看不到了。

顯然,無論對鄧麗君本人,還是無數喜歡她的人而言,這一天,都來得太遲。

順便提一嘴,當天播報這條新聞的央視美女主播方靜,2015年11月因病醫治無效在臺灣去世,年僅44歲。

一個42,一個44。人生無常,盛年而逝,總教人感慨唏噓。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一代歌后香消玉殞,走完了她短暫的一生,留給人們無數溫暖動人、傳唱度極高的經典旋律。

當然,還有無盡的思念和深切的緬懷。時光匆匆,一晃24年過去,鄧麗君卻從未被遺忘。她和她的歌聲,成了幾代人心底珍藏的記憶。

這些年來,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鄧麗君的喜愛與懷念。

2002年,鄧麗君中國歌友會成立。四年後,更名爲“中國鄧麗君歌友會”。

2003年,鄧麗君上海歌友會成立;同年清明前夕,鄧麗君(上海)紀念像暨衣冠冢在青浦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落成。

2009年,中國網舉辦“新中國60年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網絡評選活動,在192位候選人中,鄧麗君以850萬餘票的得票數高居榜首。

2010年8月,鄧麗君被美國CNN評選爲“過去50年全球最知名的20位音樂家”之一。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2015年5月9日,臺北小巨蛋,“如果能許一個願”鄧麗君20週年虛擬人紀念演唱會。

藉助3D全息影像技術,鄧麗君小姐成功“復活”。演唱會中,“鄧麗君”爲現場觀衆演唱了《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千言萬語》《我只在乎你》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並與特別來賓費玉清隔空對唱《你怎麼說》和《但願人長久》兩首金曲。

時空交錯,佳人重現。音容依舊,宛在昨日。此情此景,令許多人感動落淚。

三個月後,演唱會移師上海大舞臺。

這是鄧麗君3D全息影像首次公開亮相內地舞臺,同時也算是以一種另類的方式了卻了鄧麗君生前希望來大陸、來上海開唱的心願。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2018年9月28日晚,大型音樂文化系列節目《一代芳華·鄧麗君》在CCTV-15(音樂頻道)開播。

節目共五集,每集60分鐘,可謂近年來央視紀念鄧麗君的大製作。看得出來,從策劃到製作,從嘉賓選擇到節目編排,編導都用心頗深着力甚勤,算得上一部致敬經典致敬鄧麗君的佳作。

很多N年不看電視不看CCTV的人,此刻紛紛坐到電視機前。他們中有60、70後,也有80、90後,甚至00後。他們沉浸其中,一邊細看,一邊回味;一邊傾聽,一邊唱和;時而淚目,時而微笑,時而若有所思……

節目中反覆出現的串詞裏,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道出了大家最樸實的心聲:

鄧麗君,一個牽動無數華人的名字;

一代芳華,唱出深藏在你我心底的旋律。

作爲歌者,她受到無數人的愛戴與尊崇,她的歌聲撫慰了幾代人的心靈。她配得起“十億個掌聲”,無論身前還是身後。

她的成功不可複製,她的傳奇一直流傳。

她在全球華人圈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你說,忘記她,怎麼忘記得起?

鄧麗君在大陸:從被偷聽到被懷念,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

部分參考資料:

1.《楊瀾訪談錄》,黃沾篇,優酷視頻

2.《鄧麗君在大陸是怎樣解禁的?》,李巖,騰訊文化

3.《怎樣鑑別黃色歌曲》,1982.6,人民音樂出版社

4. 《北京青年報》,1985.2.1

5. 百度百科“鄧麗君”“虛擬鄧麗君”詞條

6.《檔案:一代歌后鄧麗君的美麗與哀愁》,北京衛視

更多原創文章,請移步同名公衆號(ID:jiaz02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