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这种理想化形象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冲突。在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卡伦·霍妮认为,为了替代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我们都会按照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在心中重新创造一个自我形象。

你好!和雪舞梅香的朋友们来一块读书吧!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我们内心的冲突》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习惯?明明很想拒绝对方,但是话到嘴边就成了,“好的,没有问题”;明明很想安慰对方,但是话到了嘴边就成了,“你活该”;明明想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话到了嘴边就成了,“关我什么事”。

我们总以为很了解自己,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各种借口,却闭口不谈我们存在内心的冲突,或者是对我们内心的冲突一无所知。

然而,内心的冲突却是真实存在的。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可能会无意识的构建各种“理想化形象”用来麻痹自己,当这些“理想化形象”与现实差距过大的时候,为了填补这些差距,减小自己的心理负担,可能又会无意识的通过“外化”的方式,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或者外部环境中。

为了解决这些冲突,不同性格倾向的人最终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极端:顺从型人格无底线亲近他人,对抗型人格无理由攻击他人,疏离型人格远离他人和自我。

然而,解决我们内心的冲突,真的很难么?

读完美国作家卡伦·霍妮写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你会发现,要认清内心的冲突,真的不难。

学会看清内心的冲突,是与自己和解的必修课(上)

《我们内心的冲突》

卡伦·霍妮是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她认为“人际关系的混乱和缺失,是造成神经症的原因”。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她认为,人要实现自己人格的统一,获得真正的自由,认清内心的冲突很重要。这本书将教会你认清内心冲突的方法。

你究竟是哪一种人格?

每个人内心都是有冲突的,然而因为性格的不同,处理冲突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越是性格极端的人,越是会将冲突极端化。所以,要认清自己内心的冲突,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你到底是哪一种人格?

在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卡伦·霍妮把个体划分成了三种类型,分别是顺从型、对抗型和疏离型。

当别人表现出关心你时候,你是否会把自己放得更低以获取对方更多的亲近和关注?还是会排斥对方,认为对方对你有所企图?还是会对此漠不关心,也不回应?

对比一下,你是哪一种?

其实,不管你的回应方式是怎样的,都是你内心想法的折射。这并不意味着你有什么问题,只有当你在做出反应时,内心不断的遭受煎熬,比如说,明明很想拒绝对方,但是又怕自己拒绝后会让对方不舒服,于是违背自己内心意愿,反倒把自己放得很低,去迎合对方。类似于这样的内心煎熬才是本书中所讨论的“内心的冲突”。

学会看清内心的冲突,是与自己和解的必修课(上)

越是性格极端的人,越是会将冲突极端化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顺从型人格。

你应该对这种人格并不陌生,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分享过她的一段经历,她无法在同事和朋友面前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情绪,即使在最亲密的爱人面前,也只能一味的讨好,避免发生冲突让对方不高兴。

我们也经常把这类人称为“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很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美,希望能和每个人在情趣和爱好上有共同点。至于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或者对别人的期待有什么不妥,他根本不在乎。

并且,这种人格对安全感有着强烈的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对于自己的感受,他选择直接忽视,可以随时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的要求。事实上,他内心对于自我牺牲是强烈挣扎的,他其实明白牺牲换不来别人的尊重和赞美,但他愿意选择欺骗自己来掩盖内心的挣扎与不安。

最终在不断的自我牺牲和自我欺骗中,恶性循环,只换来更深的失望和更加严重的不安全感。

接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对抗型人格。

和顺从型人格的“温和”不同,对抗型人格是很“强硬”的。在对抗型人格看来,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角斗场,就像达尔文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只有强者才能胜出。

这种对于胜利的强烈欲望,让他们绝对不能认输。就算输了,也做好了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的准备。这一点,也和顺从型人格完全不同。顺从型人格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而对抗型人格,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错误都是别人,而我只属于成功。

那么一味追求胜利就是对抗型人格么?当然不是。对抗型人格追求的胜利是不会带给自身任何快乐。他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丝毫感受不到快感,更像是一个写满追求胜利代码的机器人。他拒绝服从和迎合,排斥真正的感情,觉得别人对他的好都是虚情假意,是阻碍他成功的障碍。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也只能用攻击和抗拒来表达。

最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疏离型人格。

可能你都有过远离人群,独自生活的体会。这种是否就是疏离型人格呢?其实并不是。我们远离人群独自生活,一般是为了冷静或者是获得内心的安宁。而疏离型人格是无法在独处中获得有效的成长。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疏离型人格并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他无法感知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不管是爱恨情仇,他都无法确定。他的独处,更像是一架失联的飞机,他不仅和这个社会失联,他更会和自己失联。用“行尸走肉”这四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疏离型人格最常用的一个理由,疏离只是为了获得内心最大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消极的,他远离人群只是为了避免和他人感情的交流,不想被他人影响,不想被欺压和管束,更不想承担任何义务,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凡是可以让疏远自我产生依靠的愿望、兴趣或者快乐的,都会被压抑,因为他觉得那是对自己的背叛。”而压抑程度直接体现了疏离型人格自我远离的程度。

和顺从型人格讨好、对抗型人格攻击不同,疏离型人格是一种远离。这种远离只是为了避免和他人发生感情。

以上这三种人格,其实都是我们在面对内心冲突时,产生的自我保护策略,一般说来,疏离型人格比顺从型人格、对抗型人格更加的复杂和矛盾,因为要形成疏离型人格,往往是先经历了顺从依附或者对抗攻击,在所有方法都用尽的情况下,才开始疏离他人,最后开始疏离自己。

以上就是顺从型人格、对抗型人格和疏远型人格的介绍。接下来,我们将要了解的是这三种人格为了欺骗自己,而产生的相应理想化形象。

学会看清内心的冲突,是与自己和解的必修课(上)

顺从型人格、对抗型人格和疏远型人格

02“理想化形象”真的可以解决冲突么?

刚刚我们讲了三种人格类型,了解了人格类型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摆脱内心的冲突?其实不然,了解人格类型只是我们摆脱冲突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了解造成我们对冲突视而不见的原因。

在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卡伦·霍妮认为,为了替代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我们都会按照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在心中重新创造一个自我形象。但是这种理想化形象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冲突。既然如此,理想化形象又有何意义呢?

理想化形象是自我麻痹所创造的产物,有了这种所谓的形象,让我们放弃探索内心的冲突,因为我们是“完美”的。

在某一方面来说,理想化形象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但是这种自信是建立在虚假形象之上,说到底,理想化形象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美和夸奖。所以,为了这些赞美和夸奖,我们不断地改变理想化形象,当理想化形象和现实差距越大,我们就更难认清内心的冲突。

就像照镜子一样,在镜子中的自己总是比现实中更美丽,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照镜子的时候,我们是带着幻想去的。我们想在镜子中看到什么形象,镜子就会提供这种形象。当然,这种理想化的形象肯定不是镜子提供的,而是基于我们想象所产生的。无一例外,这些都是假的。但通过这些假象可以让自己获得“优越感”。

“优越感”所隐藏的心理冲突是什么呢?不如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果我们自信拥有某种优越形象,那么这些形象是不需要别人来证明的。但通过照镜子所获得的完美形象,其实并不存在。越是虚假的东西,越怕被别人质疑,我们也会更加敏感。这其实就是自卑。

比如说,我们现在拍照,如果不用美颜和滤镜就不敢拍。可是拍出来的就是自己么?你看看镜头中的自己,下巴尖到可以当刺刀,眼睛大到像铜铃,脸也小了两圈,也许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更美丽,但这种美丽是真实的么?

如果你错误地将这种美丽当做真实的自己,那么你以后更加不可能摆脱它。你会不断修正你认为的美丽形象,而这些美丽形象会与真实的你越走越远,你也终日活在谎言中,丝毫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

你可能会觉得,理想化形象不就是理想的一种么?有必要把它说得这么严重么?

在书中,作者认为,理想化形象和理想完全不一样,理想化形象是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目标,它是静止的,是人们所膜拜的没有生命力的石像;而真正的理想是能动的,它充满了创造力和生命力。真正的理想引导人谦逊,而理想化形象却只能让人自高自大。

如果我们的理想是变美,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运动提升我们内在和外在,这种美是能经历岁月和他人推敲的;而使用美颜和滤镜所创造的理想化形象,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美只能是我们觉得美。试想一下,当你和别人面对面的时候,不可能要求别人打开手机的滤镜和美颜再和你聊天吧。

我们到底利用理想化形象掩盖了什么真相呢?

作者认为,一个人把什么东西视为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取决于他自己接受什么和不能接受什么。

举个例子说明,顺从型人格会把对抗和攻击当做罪恶的表现,然而对于对抗型人格而言,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相反,对抗型人格会把顺从型人格最引以为傲的品质——迎合和赞美,当做耻辱。

无论哪一种人格类型,都不会承认他最欣赏的品格其实是假象。顺从型人格会竭力否认慷慨和友爱是假的,对抗型人格会否认成功和自信是假的,而疏离型人格会否认疏离是因为自己无力应付他人。

我们把这种否认,看作是理想化形象的防御功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明明被理想化形象绑架了而不自知。

学会看清内心的冲突,是与自己和解的必修课(上)

理想化形象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依赖理想化形象呢?

因为躲在理想化形象后面,我们就可以假装看不到我们内心的冲突。承认缺点和过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直面冲突,这样会使我们辛苦建立起来的虚假形象崩塌。毕竟,自己骗自己总是好过于自己揭开伤疤。

实际上,我们越是坚信和捍卫理想化形象,理想化形象越是顽固和僵化,而真实的自我就被压抑的越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内心早就脆弱不堪,千疮百孔了。一旦遭遇外界的质疑和批评,内心的冲突就会浮现出来,你就会更加厌恶、鄙视自己。

所以,你想要摆脱理想化形象,首先就是要停止创造它,不再依赖它。直面自己的冲突,勇敢解决。

文/一块读书吧 SU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