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日報專版4月13日刊發

「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

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

「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

“最美中職生標兵”林炟

「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

“最美教師”林金嬌

山城柘榮,人傑地靈,鍾靈毓秀。這裏是福建省三大女神之一健康平安神馬仙的故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仙信俗孝德文化的發祥地。

這片浸染着古樸文明的大地上,孕育了無數優秀的柳城兒女。他們在馬仙信俗孝德文化的影響下,自覺推崇尊老愛幼、以孝爲榮的傳統孝道,崇尚健康平安的和諧生活方式。馬仙信俗孝德文化不僅融入柘榮人的血脈中,也賦予了這片土地向善的力量。

隨着時代的變遷,柘榮縣將馬仙孝德文化的傳統美德,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轉化爲全民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湧出了許許多多“最美人物”,吳成光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評爲2016年度全國“最美志願者”,林炟獲得由團中央學校部等部門共同舉辦的2017年度全國“最美中職生標兵”稱號,王冰維被省委宣傳部評爲2016年度福建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最美醫生”,繆帶弟被省委宣傳部評爲2017年度福建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最美農民”,林金嬌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評爲2017年度福建省首屆“最美教師”,林阿團被市委宣傳部評爲全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最美教師”……

“最美醫生”王冰維

「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

“最美教師”林阿團

他們樸實無華,或付出青春,守護信念;或懷抱夢想,步履不停;又或在平凡的崗位上,以螢火之光照亮人生。他們激發了全社會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使“最美”像一粒粒種子,播撒在柳城山水間。

“最美人物”演繹“大愛無疆”

一人向善,人生充盈;一城向善,和諧美好。

在柘榮這片沃土上,蘊藏着無限的向善力量,“最美人物”羣星燦爛,熠熠閃耀。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身邊人物在部門單位、基層羣衆的推介下,成爲全省乃至全國模範。

一本好書,一張巧嘴,一副熱心腸。全國“最美志願者”吳成光從事人民調解工作23年來,憑着對羣衆的“真心”、對工作的“用心”、權衡是非的“細心”、調解疏導的“耐心”,成功調解處理了各類民事糾紛2410多起,調解成功率達98%,履行賠償款項100%,做到了沒有一起當事人反悔,沒有一起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沒有一起不履行賠償款項。他說:“有時候雖然累,但看到糾紛被成功調解,大家可以化干戈爲玉帛,我就覺得很開心、很滿足,再苦再累都值得。”

全國“最美中職生標兵”林炟小時候因爲一次高燒導致雙耳失聰。他善於用畫筆塗鴉,表達對生活的愛。讀小學時,林炟得到畫家袁曉春的悉心指導,自學圓珠筆畫和彩鉛畫。2016年4月他師從鄭平芳,開始學習剪紙,藝術天賦加上勤奮好學,讓他的剪紙水平不斷提高,參加各級比賽,碩果累累,是世界非遺“柘榮剪紙”的新生代傳承人。不僅如此,他還熱衷於公益事業,經常到各地傳授繪畫和剪紙技藝。

“幹我們這行的都是女漢子,沒有休克都得堅守陣地”。這既是自嘲,也是全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美醫生”王冰維工作的真實寫照。長期以來,王冰維以醫院爲家,是整個科室甚至柘榮縣醫院內加班最多、工作時間最長、勞動強度最大的臨牀工作者。從醫以來,她成功地搶救了上百例婦產科領域大出血休克,搶救了多例“兇險型號前置胎盤”,成功搶救了數例子癇病人……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救死扶傷這一神聖的職業。2014年,一個孕婦還沒入院就因大出血而休克,王冰維和科室醫生診斷認爲是宮外孕,並緊急進行了手術和輸血,最終搶救成功。“看着病人生命體徵恢復,脫離危險,那種成就感是難以言表的。”王冰維說。

30年來,全省首屆“最美教師”林金嬌從單人校、完小校、中心校一路走來,儘管常遇到坎坷與挑戰,但她對學生們的愛卻從未動搖。她用非凡的愛心與意志,盡心盡力地讓受幫扶的孩子們不再輕易中斷學習,過上他們原該有的幸福生活。從早年的盡己之力愛護、幫扶,到轉而選擇組建團隊;從初期的5人“愛心媽媽”小團隊到如今組建柘榮縣關愛留守兒童協會,建立留守兒童愛心基金,林金嬌的身邊已彙集了近9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愛心媽媽”。“人間自有真情在。”林金嬌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善一樣可以匯聚成大善,這些善的力量支撐着我,也會感染、吸引那些從善、向善的心靈,爲孩子撐起一片愛的藍天。”

“最美志願者”吳成光

「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

“最美農民”繆帶弟

全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美農民”繆帶弟以青年特有的敏銳和開拓,以知識分子的使命與擔當,讓更多的人看到未來的希望。她和姐姐們創辦的五姐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一直堅持走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養殖業起步,逐步發展到生態果蔬業,繼而打造“一欄豬、一池花、一片林、五大園”的“花果山”式鄉村休閒旅遊基地,實現了由一產向三產的轉型升級。在企業發展的同時,繆帶弟和姐妹們還將精準扶貧作爲她們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公司將際頭村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幫扶行列,目前已有10戶脫貧。”繆帶弟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扶持剩餘的2戶貧困戶,同時計劃用3至5年帶動周邊村落的農戶一起奔小康。

“衆善之源,百行之本”。這些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崗位、不同行爲、不同事蹟的“最美”們,用奉獻鑄就和諧,用善良溫暖人心,用行動詮釋“最美”精神。

“崇德土壤”綻放“向善之花”

走進楮坪鄉仙嶺村,以“慈善”“孝德”爲主題的景點格外醒目,慈善祠、慈湖、善井、慶遠堂……這些景點不僅訴說着明代慈善家鄭宗遠一生不平凡的事蹟,也讓遊客們感受到村中濃郁的慈善文化氛圍。

以“善”立村,以德服人。近年來,仙嶺村大力弘揚中華“善”文化,號召村民樹立“慈善”“孝德”理念,有力促進村級慈善文化繁榮發展,推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不僅推動了鄉村建設,更湧現出鄭錦、鄭祥鶴等一個個樂善好施的善心人士,凝聚“善”能量,共建新仙嶺。

崇德向善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現如今,儘管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但崇德向善、向上向善的傳統美德不僅沒有褪色、變味,而且愈發醇厚。新時代的“最美精神”正是這種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面對經濟新常態、價值理念多元,如何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最美之花”絢爛綻放?柘榮從源頭抓起,着力挖掘縣域文化元素,突出孝德文化引領,以文化豐潤道德滋養,集聚道德力量,倡導最美精神。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每到週末,柘榮東獅山下的“泊心小院”國學班都會如期開課。詩詞歌賦、文化禮儀、琴棋書畫……垂髫少年們在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禮下,漸漸形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爲習慣。

事實上,這只是柘榮縣弘揚傳統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柘榮縣開辦東源古書堂“週末公益國學班”、宅中國學夏令營、城郊東峯國學中心、楮坪孔子書院等公益傳統文化傳承教育,廣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及舉辦各鄉鎮、縣直各系統雙人演講比賽,在全縣建設道德講堂、孝德講堂100多個,累計開展活動1100多場次,幹部羣衆參與2萬人次。遊樸、陳桷、袁天祿、鄭宗遠等柘榮歷史名人家風、勵志故事得到挖掘,建設了東源村二十四孝、仙嶺慈善人家等一批家訓家風文化長廊,潛移默化,淳化家風民風。

素有“中國孝德文化之鄉”美譽的柘榮,始終浸潤在孝德文化中,蜿蜒的龍溪兩岸一直都在傳頌着經典的賢良孝德故事。爲了構建孝德文化建設長效機制,柘榮縣持久開展孝德文化進農村樹新風、進社區暖人心、進機關育清風、進企業講誠信、進校園築基石等“五進”實踐活動,新推出一批孝德文化示範點,組織孝德文化課題研究、研討活動,建設好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鄉村、企業、社區、學校,提升仙嶺鄭宗遠慈善文化廣場、宅中孝德文化公園和黃柏遊氏文化園等一批蘊涵孝德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載體,讓孝德匯入城鄉文化血脈。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最美土壤”孕育“最美羣像”。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了柘榮文化的繁榮興盛,進而凝聚出崇德向善的強大合力。柘榮“最美現象”中的“最美人物”,見證了新時代榜樣示範作用,成爲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衆善之城”傳頌“文明鄉風”

一座孕育“最美”的城市,必將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千千萬萬顆“最美種子”生根開花離不開典型帶動。柘榮始終紮根腳下這片道德厚實的土壤,時刻關注人民這一道德建設的主體,堅持“在百姓中推薦好人、在生活中發現好事”,積極探索地區性和行業性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機制,持續釋放先進典型的正能量,爲最美現象從“盆景”轉化爲“風景”提供了強大引擎。

——連續多年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和尋找“最美家庭”活動等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評選出一個個“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孝德家庭”“好鄰居”,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輿論氛圍。

——持續開展以鄉村爲基礎的孝德楷模、孝順媳婦、模範婆媳、學雷鋒標兵等評選表彰活動,樹立了一批羣衆身邊的先進典型,使孝親敬老、崇德尚德成爲當地的新風尚。

——五年來,“柘友愛”志工聯合會從一開始的10人,發展爲現在的160多名會員,每年都會評選出年度十大最美人物,以提高志願者積極性,促進志願服務的發展。五年間“柘友愛”會員們用於助老幫困的資金達到60多萬元,先後惠及1000多位老人,同時資助的貧困學生累計已達100餘人次,幫助許多學子完成大學學業。

風成於上,俗形於下。如今,這些像蒲公英一樣播散的“最美現象”,已經成爲柘榮最美麗的“風景”。

“任內不領一分工資、不亂花村裏一分錢、不掙村裏一分錢。”2009年7月,從柘榮縣發電公司經理位子上退休的吳澤炎,滿票當選爲東源鄉東源村黨支部書記,並當場如此承諾。如今9年過去,他帶領村班子,修建了防洪堤、文化廣場、村委樓,拓寬了東源橋,改造了榮源街,讓原本人少地荒、街道破舊、污水橫流、人心渙散的“空殼村”煥然一新。

事業有成,回報家鄉,孝老敬老,扶貧助困。對於福建省過江龍水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慶祥而言,傳孝揚德,致力公益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他每年均爲企業所在地東源、完店兩個村70歲以上120多位老人每月發放100元補助,每年都拿出收益的1%用於扶貧濟困。

2017年5月2日,23歲的柘榮縣消防大隊柳城中隊副班長姚爲君在參與搜救火災被困人員時,不幸犧牲,被公安部政治部批准爲革命烈士並頒發獻身國防金質紀念章;2016年11月13日,雙城鎮北門巷居民袁燦茲在他人生命遇到威脅時,沒有絲毫猶豫,赤手空拳與歹徒搏鬥,英勇犧牲,入選2017年“中國好人榜”……見義勇爲、匡扶正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柘榮縣將樹立見義勇爲典型、弘揚見義勇爲精神作爲該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表彰、獎勵、宣傳見義勇爲人員的活動,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截至目前,該縣共確認29名見義勇爲人員,全國表彰1人,省表彰7人,市表彰17人,縣級4人,已經孕育並形成了崇尚見義勇爲行爲、爭做見義勇爲者的良好氛圍。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深植“最美”理念,柘榮的“最美”名單還在不斷延長,“中華巧女”袁秀瑩、福建愛故鄉年度人物鄭平芳、草根“和事佬”、山城“美容師”、最美基層文化工作者、最美警察……他們的故事還在講訴,他們的“最美”力量還在傳遞。有了他們,相信“最美”因子必將在柘榮大地上持續放大,核心價值必將在時代潮流中充分彰顯。

「閩東日報」專版丨柘榮衆善之舉 共築“最美”之城

本報記者:陳小妹、葉陳芬

通訊員:陳麗彬、遊書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