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取得世界盃開門紅

憑藉凱恩最後時刻的進球,英格蘭2-1絕殺突尼斯,取得了世界盃開門紅。不過這似乎早在一些沒品段子的預料中:“葡萄牙平了,西班牙平了,阿根廷平了,德國輸了,巴西平了……這是一屆充滿意外的世界盃,這意味着英格蘭能夠拿下突尼斯。”瞧,要是英格蘭贏球了,會有以上這樣的段子;要是英格蘭沒贏,各路的調侃更是可想而知。要從星光來說,大英這次的陣容恐怕會是近幾屆世界盃最黯淡的;但不管大英怎麼低調,只要“歐洲中國隊”的這個諢號還在,引來的關注或者段子怕也是少不了。

兩年前的歐洲盃,16進8被冰島隊淘汰

“歐洲中國隊”這個諢號到底怎麼來的?這沒有一個具體的緣起,不過倒有一些相關解釋。有觀點認爲英格蘭隊和中國隊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非常相似,都是賽前讓人們抱有希望,之後又用不爭氣的成績讓支持者們無比失望;也有從打法方面解讀的,認爲國足和英格蘭的長傳衝吊有相似之處,球員技術比較糙;也有人說到了歷史傳統方面,一個是足球的起源地,一個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但國家隊戰績都與這樣的地位乃至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相符……當然從在世界足壇的地位來說,國足遠無法與英格蘭隊相比;只是說如果你要問歐洲諸強當中誰和國足類比起來最沒有“違和感”,那答案多半會是三獅軍團。

英格蘭的世界盃戰績

總是被嘲笑,自然和成績脫不了干係。自從1966年世界盃奪冠之後,英格蘭只在1990年進入過一次四強,歐洲盃的最好成績也就是兩次四強。巴西、德國、意大利、阿根廷這樣的大戶不多說了,荷蘭有1座歐洲盃和3次世界盃決賽打底,法國世界盃歐洲盃全收,葡萄牙前年的歐洲盃填補了獎盃空白,前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和希臘也都各有一尊德勞內杯在手。其實原先跟英格蘭很像的是西班牙,他們只有1950年世界盃的四強和1964年歐洲盃的本土冠軍。鬥牛士軍團大賽成績跟大英比也沒什麼優勢,算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一個代表——結果人家2008-12年打出一個王朝,史無前例的大賽三連冠,還有獨特風格護體,一下就把大英甩在最後了。一個傳統強隊這麼長時間連世界盃和歐洲盃四強的門都摸不到,自然難逃被黑的命運了。

大英的陣容變“屌絲”了

隨着貝克漢姆、特里、費迪南德、傑拉德、蘭帕德和魯尼等球員紛紛退出國家隊,英格蘭現在的陣容已經給人比較“屌絲”的感覺了,世界盃要挑出一個關注度夠高的明星球員都很難。看英超不算很多的球迷,或許對大英這份名單中的不少人都感覺陌生。本來英超“Big6”的英格蘭本土核心就不多,本土痕跡比較明顯的熱刺還恰恰因爲大英元素多而成爲被調侃乃至嘲諷的對象,其他幾強的“大英帝星”們也沒少挨批評和白眼。恰逢英超球隊歐冠近年來戰績平平,大英球員在最高舞臺上的露臉頻率遠不如小貝魯尼雙德他們那一代,自然令人更覺星光黯淡。

如果英格蘭輸給波蘭或者哥倫比亞……真的很奇怪嗎?

這樣的情況下,假如英格蘭今年夏天世界盃小組出線,16進8被萊萬的波蘭或者J羅的哥倫比亞淘汰,真的算是很大的冷門嗎?其實這也可以應用到之前一些大賽出局的情境下:14年世界盃和烏拉圭以及意大利同組,何況意大利也沒出線;12年歐洲盃點球才輸給的意大利;10年輸給了青春風暴的德國,何況還有蘭帕德的冤案。如果你事先就覺得大英實力不濟,那這幾次大賽的結果真的很令人意外嗎?從2010年世界盃起算到這一屆,除了永恆的超級穩膽德國之外,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都有小組出不了線乃至進不了正賽的時候,怎麼偏偏就大英被黑得驚天動地?

2006年世界盃的故事……

熟悉英超和英格蘭足球的球迷們會說,這和英國媒體的過度渲染和吹捧有關。而這種現象的一個頂峯,可能就是在2006年世界盃之前。彼時英超諸強在歐冠征戰殺伐,蘭帕德和傑拉德是世界盃前一年的歐洲金球獎第二和第三,內維爾-特里-費迪南德-科爾的後防線星光熠熠,前場有歐文和魯尼坐鎮,隊長貝克漢姆也不用多說。除了門將羅賓遜名氣稍小,這套陣容至少說起來是絕對拿得出手的。英媒將其視爲1966年之後最好的一次奪冠機會,大肆宣傳。在引經據典的時候,英媒拿出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條信號:“英格蘭期盼人人都恪盡其責。”這是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在拿破崙戰爭裏決定性的特拉法加戰役中發出的戰前信號。《每日郵報》和《泰晤士報》都化用了這句話:“英格蘭在期待!”“英格蘭在期待,這次比以往都要更大膽……”

遠在1966年的舊夢

“2006年是1966年之後最好的奪冠機會”,這一說法其實源自英足總的首席執行官克羅齊爾,他解釋道這是因爲所謂的“黃金一代”會在2006年達到競技上的頂峯——而2002年世界盃和2004年歐洲盃的連續八強,又加大了英格蘭球迷們的期待值。於是英媒竭力描繪出一種讓人聯想到大英輝煌歷史和偉大人物的氛圍,製造這種舉國期待的狀態。同時他們的報道中又常有感懷舊時光的意味,不忘提及大英是現代足球發源地,有着偉大的賽事和足球傳統,更有着1966年的世界盃冠軍榮耀。1996年歐洲盃時就是這樣,2006年更是如此。當年世界盃首戰1-0拿下巴拉圭,《電訊報》寫道:“距離博比-摩爾舉起世界盃,已經過了14560天了。”關於1966之隊和2006之隊的對比,可想而知會在報刊雜誌和電視節目上怎樣無休無止地出現。

意大利對1982也是念念不忘

其實回顧歷史不是什麼稀奇事,2010年世界盃意大利小組賽前兩場全平,出線形勢告急,卻還有樂觀者在說:“1982年小組賽我們還三連平呢,最後還不是奪冠了?”結果藍衣軍團生死戰敗給斯洛伐克,重演1982成了笑話。《圖片報》自從2013年之後年年分析拜仁的三冠王前景,俱樂部和國家隊豪強多少也希望得到一些歷史規律的“加持”。沒能重演歷史其實沒什麼,其他國家也有搞砸的時候,只是大英在回溯歷史和期待未來方面的落差實在太大了,才屢次淪爲笑柄。意大利再怎麼連續三屆世界盃不是小組搞砸就是無緣正賽,好歹4座冠軍獎盃在那裏;英格蘭動不動來點昔日榮光又沒法兌現,自然難逃成爲段子的命運。網球有所謂“一滿貫奇蹟”的說法,大英要老拿這個“一滿貫”說事,估計不少人都會嗤之以鼻了。

英超的牌子非常火

而隨着英超聯賽的飛速發展,轉播收入越飆越高,英超的火爆也在激發着英格蘭隊的噱頭。英超不是歐洲賽場成績最好的聯賽,但肯定是五大聯賽中噱頭最多、競爭最刺激也最熱鬧的聯賽了。2006年世界盃之後,英格蘭隊的噱頭有所下降,但英超的火爆讓英格蘭球員們仍然處於非常兇猛的誇讚和熱捧狀態之中。如今的凱恩、阿里、拉什福德等人,多少也被一些球迷們貼上了身價虛高或者是吹捧過度的標籤。《爲什麼英格蘭足球始終沒有停止相信》一書的作者亨利-溫特就說道:“這個問題在腦海中。他們就是害怕,會被嚇呆,會想頭條會是什麼樣子。報紙上的評分有很重要的影響,這讓我有點生氣,因爲我希望你讀文章,而不是先看評分。這是對他們能力的一種數字化評估——這挺殘酷的。”

英媒的調查中,球迷們也沒有過度吹捧

當然,你可以說球員也需要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但這個問題肯定也不是球員單方面的責任。《衛報》曾經撰文談過人們對魯尼的期待是不是太高,吹捧是不是太過,而這些情形也不可能完全不影響到球員。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媒體吹捧氛圍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誇張。其實在英格蘭隊23人大名單公佈的報道中,除了《獨立報》提了一句“索斯蓋特宣佈了一支他希望可以贏得世界盃冠軍的年輕英格蘭隊”之外,幾家英媒其實都只說了這次的球員選擇年輕而大膽,並沒有過多吹捧。在英媒的調查中,25%的球迷認爲大英小組賽都出不了線,34%的球迷認爲止步16強,應該說這個判斷其實是比較合理的。

想不被黑,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

取得小組賽首勝之後,英媒的戰報也沒有大張旗鼓地吹捧,更沒有說就劍指冠軍了。德國隊友誼賽輸球人們可以說“正賽會好的”,正賽輸球人們可以說“接下來會好的”,說這些的時候甚至都不用考慮德國隊在場上展現的實際內容和目前的狀況;反觀大英,人們一邊說着這支球隊不行,一邊又要對打不贏的結果冷嘲熱諷,就算贏球了也會說“遲早會不行的”。看起來德國什麼都是對,英格蘭什麼都是錯——這沒什麼不公平的,因爲德國隊有彪炳的歷史戰績,有世界盃上出了名的穩定性,也有強大的球隊陣容。而大英既沒有歷史輝煌護體,陣容又顯得平平無奇,再加上那些吹捧的歷史,即便如今夾着尾巴做人,該中槍或者“躺槍”的時候一樣少不了。

“屌絲”的大英或許會低調地踢比賽,如果不爆發或者被爆冷,可能會度過一屆平平淡淡的世界盃——但,平淡是不可能平淡的,只要英格蘭沒有撐到最後,不管打成什麼樣,出局的那天怕是又少不了段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