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促使“數據驅動”發展模式的產生,推動金融機構深挖個人海量數據信息的價值,並利用大數據解析、歸集、拼合,建立高效的金融需求分析及信用評價機制,爲實現消費貸款線上化、批量化、標準化、智能化、流程化提供技術支撐,這一方面可以從源頭上有效控制住風險,而不是依賴高收益來覆蓋高風險的理論思維,另一方面通過金融科技的運用大幅度降低消費貸的運營成本,從而與畸形的貸款利率分界。儘管消費貸中的現金貸、校園貸等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並不否認消費貸存在的合理性,作爲一種金融工具,金融產品本身並沒有社會屬性,即好與惡,只是在不同的理論指導及環境影響下才會演變爲社會問題。

近年來,在消費升級向消費分級過程中,消費金融產品更是不斷創新,以高利率、無擔保爲主要特徵的消費貸更是獨佔消費金融市場的鰲頭。

消費貸在受到一些消費羣體歡迎的同時,其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變異,那麼消費貸出現變異的特徵和原因是什麼,如何促其走向返璞歸真之路呢?

消費分級中的應景金融

當前我國消費市場呈現消費升級與相對消費降級並存的特徵,並正在向顯性消費分級特徵轉變,與之相對應,爲了滿足消費層級較低的消費金融需求,消費貸應運而生。其中最具市場黏性的產品,尤以無擔保、高利率、線上提款爲特徵的產品最爲應景。其具有救急、救窮和共享的典型特徵。

救急:這類產品一般根據借款人的需求,運用大數據的優勢,實現在幾小時甚至在幾分鐘內完成線上提款要求,充分體現了信貸業務融通和及時性特徵。

救窮:這一類借款人一般借款金額並不大,符合小額且分散的普惠金融特徵,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社會低端收入羣體,而消費層級較高的借款人一般不會觸及這類貸款。

共享:共享經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共享金融是將有閒置資金的供給者與需求者進行一種有效的撮合,消費貸有效實現了這一功能性目標。

緣何出現變異

儘管具備消費貸特徵的現金貸、校園貸等產品一度成爲消費層級較低借款人的首選金融產品,但恰恰這一類產品也成爲監管部門首要取締與打擊的對象。這種產品一方面體現了消費貸的無擔保、高利率、高效率的本質特徵,另一方面又滋生出消費貸無場景、無用途、暴力催收等非本質特徵。其形成原因,既有理論基礎構架上的不足因素,又有徵信體系的不健全因素,更有從事這類業務的人員素質不高的因素。

首先,理論基礎構架存在不足。消費貸產品是以收益覆蓋風險的信貸基本原則來設計的,由於這類產品數量大、數額小且無擔保,應當屬於高風險的產品,只有通過高收益才能覆蓋可能產生的風險損失。這一理論不足之處在於其僅僅是從某一借款人特定時間段的情況來評估風險,且只從單個產品來計算收益與風險的配比,缺少從更寬更廣的角度來考慮借款人的收益與風險關係。

其次,徵信體系不健全。運用暴力催收等非法律手段的信貸主體主要是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P2P 網貸平臺等,出現這種局面除了這些主體本身失德、存在違法的主觀意識外,這些單位無法取得個人徵信信息以及借款人失信無法納入徵信系統也是原因之一,畢竟目前徵信系統僅僅對有資質的金融機構開放。

最後,不該做金融的人做了消費貸。從事金融業務需要有相關的准入門檻,有明確的法律與監管邊界,同時,從事金融業務的人應該對風險有敬畏之心,並要有較高的道德素養。而這些年現金貸、校園貸中出現的問題應當是由於不該做金融的人做了這類金融業務。

消費貸:返璞歸真路

儘管消費貸中的現金貸、校園貸等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並不否認消費貸存在的合理性,作爲一種金融工具,金融產品本身並沒有社會屬性,即好與惡,只是在不同的理論指導及環境影響下才會演變爲社會問題。讓消費貸實現返璞歸真路,可從下列幾個維度來發力。

首先,引用成長鏈金融理論作爲消費金融分級的理論基礎。同傳統消費金融理論相比,成長鏈金融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其一,終生服務理念,即對任何一個自然人可以進行終生性一次授信,期間可以根據各種變量進行微調,自然人一旦成爲一個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金融機構完全有可能爲客戶提供終生服務。

其二,階段性過度授信,即基於自然人的一生情況來考慮爲其授信,也許對於某個階段而言是過度授信,但對於自然人的一生來說並沒有過度授信,並且對於整個社會來講,根據這一原則進行的信用槓桿將會得到充分發揮,從總體上來看,是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將金融工具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其三,更加人性化,即基於人的一生提供綜合金融服務,自然人完全可以根據不同階段進行適當調節,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財富收入與人類消費需求的反週期問題,不斷提升自然人一生的整體幸福感。

其四,注重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個性化,更注重對自然人金融需求的深度挖掘,按照生命各階段的消費特徵、收入水平、投資風格與信貸需求,定製具有針對性的產品組合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方式與多樣化服務渠道,最大程度上迎合客戶的金融需求。

其五,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基於多樣化金融工具的整合運用,除個人貸款授信以外,還可以提供信用卡、金融諮詢、財富管理、保險、投資等服務。

其六,整體優化與局部優化並重,強調信用風險評價的動態性,並不斷結合未來收入、財富水平等因素,持續跟蹤分析個人客戶的信用水平,提升個人金融業務風險評估的真實性。

如果按照成長鏈金融進行綜合一次授信,平均下來,成長期爲嚴重過度授信,就業期爲中度過度授信,成熟期則授信不足,退休期的授信額度較爲適中,但對於一個自然人的一生來講,並不存在過度授信。如果在這一理論思想指導下設計消費貸,金融主體大可不必急於收回即期成本或堅持即期損失要有即期收益來覆蓋,從而有效地解決金融風險化解的“近視眼”問題。

其次,發揮金融科技作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金融科技的發展,優化了金融流程、降低了金融成本、構建了新的風險控制模式。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促使“數據驅動”發展模式的產生,推動金融機構深挖個人海量數據信息的價值,並利用大數據解析、歸集、拼合,建立高效的金融需求分析及信用評價機制,爲實現消費貸款線上化、批量化、標準化、智能化、流程化提供技術支撐,這一方面可以從源頭上有效控制住風險,而不是依賴高收益來覆蓋高風險的理論思維,另一方面通過金融科技的運用大幅度降低消費貸的運營成本,從而與畸形的貸款利率分界。

再次,嚴格消費貸主體准入標準。這是關鍵,是金融就要實行嚴格的准入,是金融就必須接受強監管,只有將金融活動完全裝入監管的籠子中,金融行爲纔會在規範的標尺下運行。當前,一方面要出清所有非法從事消費金融的機構,另一方面要強化對消費金融的全流程監管,特別要大力發展監管科技,對消費貸實行適時監管。

最後,在完善個人徵信制度的同時,加大信用懲誡力度。要切實加強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要對個人信用信息實行唯一性和終身制,在此基礎上,所有有資格從事消費貸業務的機構都有分享個人徵信資源權力。同時,對社會上所有涉及失信的行爲都要納入徵信系統,對於失信人員要實行嚴格的懲戒機制,提高其失信成本,依法約束所有發生信用行爲的人主動守信,而不至於因爲很小的借貸業務而失去終身信用福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