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绍兴五年,江西上饶出了一个叫汪应辰的少年状元,才十八岁,和北宋仁宗天圣八年的状元王拱辰并列宋代年纪最小的状元。

十八岁的年纪,放今天也就是刚刚高三毕业参加高考的年份,能从千万苦读才子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其难度可想而知。

本来汪应辰的仕途应该是非常顺利的,不但高宗赏识他,朝中也有不少大员看到他之后起了提携英才之心,但是仅仅三年之后,他因为反对议和,被秦桧打压,弄到建州(今福建建瓯)上班。

汪应辰这人也硬气,一怒之下辞职摆烂,去衢州常山隐居十七年,把大好年华都献给了荒山野岭。《宋史·汪应辰传》里说他住的房子蓬蒿满径,一室萧然,连吃饭都成问题。

直到秦桧死了以后,汪应辰才得以重新回到杭州朝廷上班,拿着高一点的工资,开始有了一些实权,算是告别了那种穷迫潦倒的生活。

到了杭州之后,汪应辰一直都是以一种铁面谏官的形象示人。没过多久,高宗禅位,孝宗登基。孝宗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准备给太上皇上尊号。结果汪应辰自认为读书多,一会儿说这样不对,一会儿说那样不行,即便是最后定下来的“光尧圣寿太上皇帝”这个尊号,汪应辰也在旁边发牢骚:“没文化真可怕,光字怎么能够跟尧字搭配在一起,唉。”

这句话终于传到了高宗的耳朵里,高宗颇有些生气地说:“汪应辰因为反对议和的事被闲置了十七年,心里对我一直有气,处处跟我作对。”

但是生气归生气,君臣之间倒也经常相处得挺正常,高宗没有挟私报复,汪应辰也没有赌气撂挑子——估计那十七年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

到了孝宗乾道年间,汪应辰经过中央到地方再到中央的锻炼,已经当上了吏部尚书。

当时南宋朝廷跟金国和谈成功之后,不用花费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打仗,经济顿时宽松了许多,朝廷上下都开始弥漫起一股享乐之风。

但是汪应辰依然是一副勤俭节约的好造型,不但自己勤俭节约,还动不动就上书,劝孝宗节约,让孝宗督促其他大臣节约,不要与民争利,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说得头头是道,嘴上快活了,但是得罪了不少人。

乾道末,孝宗想要扩建宫室,汪应辰情绪非常激动地给孝宗上书表示反对,说皇上不能带头搞这种奢靡的示范效应,更不能以皇权来抢夺百姓的产业,说得孝宗脑壳痛。

孝宗很生气,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反驳,这事儿就这么一直搁着。

过了没多久,孝宗照例去给太上皇高宗问安,在高宗的德寿宫里游玩。游着游着,高宗兴致大好,就带着孝宗去看自己新修的水池子。

这个水池子跟普通的不一样,里面蓄的不是水,而是水银(这老头也不怕汞中毒……),上面漂浮着用黄金打造的水鸟和鱼儿,华贵得触目惊心。

孝宗看了一眼,很是羡慕,就问高宗:“这么多水银,太上皇你到哪里弄的?”

高宗非常得意地说:“现在市面上都没什么水银,这是我从汪应辰汪尚书家里买的。”

一听这话,孝宗顿时就毛了,当场勃然大怒,说:“汪应辰不让我扩建宫殿,说我与民争利,他他妈的自己居然做水银生意,还做到太上皇家里了!这人怎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列位,孝宗之所以庙号叫“孝”字,就是因为他对高宗极其孝顺。虽然他只是高宗的义子,但是对待高宗恭恭敬敬,比亲儿子还亲。

这可能是史书里面记载的,孝宗唯一一次在高宗面前发火,可想而知他心中的震怒。

很快就有人把孝宗这次发火的事情说给了汪应辰听,汪应辰无话可说,只能辞去吏部尚书的职务,去苏州当了一个知府。

随后,汪应辰不断被曾经得罪的人下烂药,孝宗对他再也提不起任何兴趣,淳熙三年,这个最年轻的状元病死在家中。

谁能想得到,两个皇帝闲聊,还能把他给弄穿帮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