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告顯示,金華中院認爲,新光控股及其下屬3家子公司存在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情形,新光控股是一家涉及飾品、高端製造業、地產、投資等多個行業的大型民營企業,部分業務板塊具有一定的市場認可度和行業優勢,3家子公司自身也有一定的運營條件和能力,具有破產重整的價值和可能。近日,ST新光發佈公告稱,公司於4月28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新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新光控股”)通知,新光控股及其下屬3家子公司分別收到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金華中院”)出具的《民事裁定書》及《決定書》,分別裁定受理了新光控股及其下屬3家子公司的破產重整申請並已根據法律程序指定管理人。

(原標題:浙江女首富破產 百年人壽大股東或有變)

浙江女首富破產 百年人壽大股東或有變

華夏時報 記者 吳敏 北京報道

浙江女首富周曉光家族的新光集團,終於還是走到了申請破產重整的一步。

自2018年9月發生債務危機以來,雖然新光集團通過多種途徑化解債務風險,但仍不能徹底擺脫公司的流動性危機。

事實上,危機爆發後,新光集團的債權人蜂擁而至,通過訴訟仲裁等形式討債達數十起,涉及金額巨大。截止到目前,新光集團及其下屬公司深陷流動性危機,金融機構有息負債總額高達340.85億元。

鑑於債權人紛紛起訴保全的情況下很難處理資產還債,破產重整也成爲新光集團實際控制人周曉光家族脫困的最佳方式。

新光集團破產重組

近日,ST新光發佈公告稱,公司於4月28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新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新光控股”)通知,新光控股及其下屬3家子公司分別收到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金華中院”)出具的《民事裁定書》及《決定書》,分別裁定受理了新光控股及其下屬3家子公司的破產重整申請並已根據法律程序指定管理人。

公告顯示,金華中院認爲,新光控股及其下屬3家子公司存在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情形,新光控股是一家涉及飾品、高端製造業、地產、投資等多個行業的大型民營企業,部分業務板塊具有一定的市場認可度和行業優勢,3家子公司自身也有一定的運營條件和能力,具有破產重整的價值和可能。因此受理了其破產重整申請。

新光集團是知名浙江民企,由義烏商人周曉光、虞雲新夫婦創辦,其創業之類不僅艱辛,還十分勵志。據相關報道,周曉光年僅16歲時就開始沿街叫賣刺繡花圈、繡針以及刺繡圖案,作爲家裏長女肩負起照顧1個弟弟及5個妹妹的任務,也因此沒能上大學。1985年,周曉光嫁給了刺繡製品小商人虞雲新,兩人拿上幾年來的積蓄在義烏第二代小商品市場租了個攤位。1995年7月,周曉光夫婦拿出700萬元投資辦飾品廠,並以夫妻倆姓名最後一個字取名爲新光飾品公司,以此爲基礎一步步崛起爲“飾品女皇”。

其創業故事還曾被融入熱播電視劇《雞毛飛上天》。

雖然是以小飾品起家,但新光集團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做飾品生意了。還涉及了房地產開發、金融、農業、旅遊及其他等諸多領域,旗下一家上市公司,近百家全資子公司及控股公司,近40家參股公司,擁有近800億資產。

其中飾品及貿易這兩年佔新光集團總收入的75%以上,其次爲旅遊、房地產。

新光集團財報顯示,新光集團的飾品及貿易包括飾品、百貨、有色金屬、紅木家居等;房地產主要分佈在義烏、東陽、金華等地,運營主體爲萬廈地產和新光建材城;旅遊板塊則以“新天”爲主體,要把新疆的天山天池打造成中國的“小瑞士”;農業板塊主要是浙江森太農林果開發公司經營的香榧種植;金融板塊主要是持股百年人壽保險、南粵銀行、寧夏新光小額貸款公司等。

看似風險無限的擴張,實則這些業務都不賺錢,反而讓其背上了鉅額債務,尤其是房地產開發消耗了大量資金,使其陷入以債養債,借新還舊的經營泥淖中。

隨着2018年樓市遇冷,資金週轉不靈,流動性危機最終讓其陷入了巨大的債務漩渦。

百年人壽大股東或易主

目前,新光集團持有的多家金融類公司股權已被司法凍結。其中,包括其所持有的百年人壽全部股權。

早在2009年3月,新光集團子公司新光飾品以發起人的身份,參與出資設立百年人壽,爲第一大股東。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新光控股持有百年人壽8億股股權,佔比10.26%,爲並列第二大股東。

St新光表示,若股東被凍結的股份之後被司法處置,則可能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這也意味着,百年人壽也存在股權發生變更的可能性。

業內人士表示,股權變更對險企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新股東可能會要求進入董事會,挑戰目前的股權結構,謀求話語權等。

目前,百年人壽償付能力已亮起“紅燈”。截至2019年1季度末,百年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93.29%、121.82%,最近一期的風險綜合評級爲C級,按照《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監管要求,屬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

償付能力充足率作爲衡量保險公司經營是否正常的重要數據,百年人壽已經連續10個季度償付能力下滑。2016年第三季度,該公司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分別爲178%、195%,2018年第三季度的核心、綜合償付能力下降至91.19%、103.77%,2018年第四季度再度下降至88.13%、100.65%。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則表示,保險公司長期償付能力不達標說明該公司在經營管理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