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其實就是在充滿愛的環境裏,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爲了孩子,我們學會了成長,也學會了爲人父母的責任和擔當。

來源:親寶寶育兒,ID: qbaobao6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都是爲人父母的罪惡。

生而不養,不如不生

“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爲他們生了我!”

到底是有多大的怨恨,才能讓一個12歲的男孩子這樣鼓起勇氣,站在法庭上面對一圈成年人,說出這樣的話來?

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主演的電影《何以爲家》(原名《迦百農》)近日在全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12歲男孩贊恩因爲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孩子的情況下,依舊不停生育,導致身體弱小的贊恩早早就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任。

雖然生活艱辛,還長期生活在父母的打罵之下,但他仍咬牙堅持着,並且找盡各種辦法照顧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們。

終於在父母因爲缺錢,選擇把11歲的妹妹賣給30歲房東當新娘時,而他又無力阻止的情況下,只能憤然選擇離開這個讓他極度失望的家庭。

但是沒有想到,妹妹最終死於大出血,而他的母親居然再次懷上孩子。得知一切的他,絕望地把父母告上了法庭,並且指控他們“把我生了下來”。

他說: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是暴力、辱罵、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出去。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我活在地獄裏,不過是生活裏煎熬的一塊爛肉。”

甚至他還對母親說:“你現在懷着的孩子,將來也會變成我這樣。”

可悲的是,就算是在法庭上,父母依舊執迷不悟,他們從來不覺得生兒育女是件錯誤的事情。

父親在法庭上爲自己辯解:“我也沒得選,別人說要是沒有孩子,你就算不上男人。因爲孩子會是你的支柱。”

可能對他們來說生孩子只是他們未來的“支柱”,所以從來是隻管生,卻不曾想過養育和教育的問題。

父母生而不養,很容易導致孩子性格缺陷,缺乏安全感,從而可能出現行爲偏差。影片中的贊恩選擇了反抗父母、反抗命運,而現實中更多的孩子只能選擇做錯事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前些日子,我家附近的一家小超市抓到一個12歲的小偷,因爲孩子只偷盜一些零食和汽水,所以老闆只是讓他打電話把父母叫來。

一開始孩子低着頭一聲不吭,也不肯給父母打電話。老闆不厭其煩地問了好幾遍,孩子被問急了就衝着他喊:“我纔沒有爸爸媽媽,他們都死在外面了!”

原來,孩子從出生就一直是爺爺奶奶在撫養,父母一年到頭都在外面工作,除了過年很少回家。

加之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只知道給他喫飽穿暖,其他的也不怎麼管他。長期下來,孩子脾氣暴躁,性格孤僻,想盡各種方法引起大人的注意都沒有奏效。

其實孩子身上有足夠的零花錢去付款,他的父母每個月都會打來一筆生活費,足夠祖孫三口的日常開銷。但是他們都沒有想到的是,孩子選擇了偷盜東西來釋放內心的壓抑和不滿。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其實是爲人父母之最大惡。

過度教養,不如不養

爲人父母,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時候,比起生而不養來說,另一種極端的教養方式也是一種罪惡。

在前不久播出的電視劇《暗黑者3》中,吳洋的媽媽對他期望頗高,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兒子能夠考上美國大學,將來跟兒子一起去美國讀博。

爲此,她幫兒子安排了密密麻麻的作業,詳細地規劃好日常的每一分鐘。就連兒子想要出門跟朋友一起喫個飯,都得跟她申請“足夠”的時間。

打着爲孩子好的旗幟,從來不放鬆對孩子的掌控。

當她發現兒子玩手機時,她搶過手機就想看他到底在看什麼。沒想到卻被兒子強硬地拒絕了。

氣憤的她,連連對着兒子嚷嚷:“幹什麼,你什麼態度對待我?”

在聽到兒子吳洋說自己長大了,需要一些隱私的時候,她直接指責道:

“連你都是我養的,我生的,我看你手機還不行了。

你什麼隱私,你什麼祕密,你還衝我保密啊。

我把你養大,你翅膀硬了,我管不了你,我不管,你好自爲之。”

吳洋的媽媽覺得委屈,覺得自己的付出被兒子否定了。但是她從來沒有想過,已經30歲的吳洋再也不是當初那個需要她精心呵護、乖乖聽話的孩子。

在一次意外中,媽媽不小心把吳洋喜歡的女孩千羽推下樓梯,這件事徹底擊潰了吳洋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最後他殺了自己的媽媽,然後選擇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但是這種“監控式”的過度教養,反而成了孩子的枷鎖,從而釀造了家庭的悲劇。

生而不養是種罪過,過度教養又何嘗不是呢?

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反而在他們有自理能力後,還依舊幫他們端茶送飯、穿衣疊被,甚至有的還繼續蹲下身子爲孩子繫鞋帶。

過度的幫助成了過度的介入,最終變成了以愛爲名的“控制”。

我能相信你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誰能相信這樣的過度教養,是真的對孩子好呢?

說白了,這種過度到變態的控制慾,只是爲了滿足父母虛僞的成就感罷了。

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

回應與要求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都是爲人父母的罪惡。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方式,纔是最理想的呢?

1965年,美國臨牀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就提出了衡量家庭教育方式的兩個指標:

一個是“回應”,也就是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回應程度。

另一個是“要求”,即父母對孩子自身成熟、獨立、承擔責任的要求。

簡單來說,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父母能夠在“回應”與“要求”之間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一方面,父母能夠給予孩子及時回應,用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盡己所能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另一方面,父母能夠對孩子有一定的要求,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獨立的人格,使其成爲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我的閨蜜在養育孩子方面從來不假手於人,因爲她知道只有明白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才能去更好地滿足孩子,也更有立場去要求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

五一放假前夕,她帶着4歲的孩子在家整理行裝。我剛好路過她家門口,就上去坐了一會。

於是,她在客廳跟我一起喝茶聊天,孩子一個人在房間整理自己的東西。

期間孩子多次拿着衣服出來詢問她:“媽媽,我可以帶這件衣服嗎?”

每次她都很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還會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告訴孩子他們不去海邊,所以不需要帶泳裝等等。

最後,孩子在媽媽的“口頭”幫助下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

閨蜜說,這已經不是孩子第一次如此能幹了。從孩子兩三歲開始,她就不厭其煩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刷牙、喫飯、穿衣服、收拾書包等等。

並且在孩子每次需要她幫助的時候,都能第一時間出現,幫助並啓發孩子解決遇到的難題。

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的羽翼,去獨立走過外面的風風雨雨。

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給予適當的幫助,同時尊重孩子的人生與選擇,纔是爲人父母應有的本分。

何以爲家,

唯有愛與責任

其實,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本質上就是愛。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影片《何以爲家》中,贊恩在離家出走時,還遇到一個黑人媽媽拉希爾,那是一個跟他自己父母截然不同的母親。

拉希爾是一個單親母親,也是一個沒有身份證明的偷渡客。因爲害怕年幼的孩子被送走,所以她拼命打工攢錢,卻總湊不夠“買”身份證明的錢。

即使生活拮据,每個月還得寄錢給家裏人,但是她看到渴望母愛的贊恩還是選擇收留了他。不僅給他洗澡,給他喫住,還偷偷把客人沒喫完的蛋糕帶回家給兩個孩子喫。

網上有評論說希拉爾其實不算是個好母親,因爲她明明無法給孩子帶來好的生活和一個完整的家,卻仍然堅持把孩子生下來。

但是,何以爲家?所謂的家庭,不就是愛與責任並存的地方嗎?

我們都是沒有經過考試的父母,但是大部分爲人父母的我們,從來不曾放棄過學習和改進。從孩子生下來,我們就努力學習養育孩子,學習尊重孩子,學習正確地去對待孩子……

我的一個朋友生了二胎後,經常有人問她:

“二胎累嗎?”

“我從來沒覺得累。”

“爲什麼你對孩子那麼有耐心?”

“他們是我這輩子最好的作品,我珍惜還來不及呢。”

她曾經對孩子們說過:“謝謝你們,挑我做你們的媽媽,教會我如何愛自己和愛他人。”

爲了孩子,我們學會了成長,也學會了爲人父母的責任和擔當。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其實就是在充滿愛的環境裏,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韓劇《請回答1988》裏面也有個經典的鏡頭,德善的爸爸對女兒道歉時說到:“德善啊,爸爸來到這個世上也是第一次當爸爸,當得不好也請你多擔待啊。”

何以爲家,那應該是充滿愛和責任的港灣,是讓我們一想到它就能心安的地方。何以爲家人,是我們可以相互依靠,共同成長的夥伴。

我們終其一生,就只有一個目的:讓孩子覺得,身爲我們的孩子是最讓他們驕傲的事情。

☞我見過100場婚外情,發現同一個宿命

作者簡介:本文授權轉載於微信公衆號親寶寶育兒(ID: qbaobao6),分享最新鮮的權威育兒知識、婚姻家庭感悟,科學育兒路上,陪千萬父母一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