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豆瓣網友: 陳喆ZeeChan

更多有幫助和啓發的好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豆瓣”

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

在巍巍太行南麓,神農山主峯西側的羣山環抱中,有一處不爲人知的佛教石刻,遺世而獨立,雖無人至而從未不芳。他就是懸谷山真谷寺石窟,他與不遠處的石佛灘摩崖造像、青天河摩崖造像共同組成了從北魏至宋這一時期太行山南麓摩崖造像的經典之作,像一朵朵蓮花,綻放在太行深處。

石窟所處山勢起伏,環境奇特。自山下一澗平地而起,以3米隙地蜿蜒曲折北上,兩側峭壁懸崖,奇石嶙峋,林木繁茂,溪流潺潺,人曰“窄澗”。行至海拔500米時,豁然開朗,一個寬約50米的平坦谷地,成爲窄澗谷的終端。遠觀山谷,恰如懸在山澗之中,故而當地人喚之爲“懸谷山”。

攀爬此山也是相當費勁。沿着一條曲折蜿蜒的登山步道,隨着山勢起伏不斷拔升,越發覺得氣喘吁吁。不過登山小憩片刻時,俯瞰山下二仙廟與羣山相映成趣,倒也是一方勝景。《懷慶府志》雲:懸谷山,亦名玄谷,俗名真谷,在府西北四十里。溪谷幾折,危巖垂覆,山腰靈泉迸出,竹木陰森……。於我登臨時,大致相似。確實溪谷幾折,危巖垂覆。一路艱辛自不必說,而當眼前豁然開朗,遇見窄谷,看到石窟的那一刻,所有的累都變成了幸福。

公開資料顯示,懸谷山石窟的時代上下限爲“南北朝至清”。不過遍覽諸窟,並未見到南北朝的題記或帶有其風格的造像,線刻等。那麼,北魏始鑿這一論斷出自何處呢。

其一,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六十三•窄澗谷石刻三段》《僧肅然造像記》有如下的記載:“庚申之歲,唐建中元年二月十日,河內龍興寺僧肅然,先天寶十四年冬至乾元初,頃遭艱難,所願蒙大悲加備。至大曆二年春,發願不坐僧房,不食常住,不同僧私養頭陀,出居於窄澗谷古魏太平寺千佛巖下。住經一十四年,方召得□工,發心造阿彌陀像一龕。今已功訖,用答先願,上奉爲大聖文武孝感皇帝,聖躬永壽,帝業恆昌,州縣官寮,常居祿位,師僧父母,常保安樂,過往先亡,願神淨土,十方施主、法界衆生,同登覺道。”

其二,焦作市博物館郭建設研究員的論文裏寫到:“崖壁上有一方刻於唐建中元年(780)的題記,名爲《唐窄澗谷僧肅然造像記》,錄文提到肅然禪師於唐大曆二年(767)發願出家於“千佛巖下,住經十四年”等語。在四、五號雙龕下方刻於唐大曆九年(774)的造像題記中也提及有“千佛巖”等。”……因此,有學者認爲該“石窟開鑿於懸谷山南的窄澗谷側。在北魏及東魏時,有太平寺千佛巖之稱”,千佛洞“三壁三龕,又刻千佛,當作於北魏末至北齊年間”。

我在實地查看的過程中,只見到雙龕摩崖下的造像題記,通過放大照片,確實也可以看到“大曆九年”的年號。其他內容由於侷限性,並未得見。就風格來看,我個人傾向於認爲千佛洞窟的三壁三龕及千佛當最遲開鑿於隋前期,至於一定要說是“北魏至北齊年間”,恐怕缺少足夠的證據。

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

千佛洞窟周圍各壁上有千佛龕造像,每個小佛龕的立頰上均刻出佛名,四壁共雕小佛像龕1251尊。在千佛洞窟內西壁保存較爲完整,下部位置佛龕內雕一佛二菩薩。主佛身着袈裟,內着僧袛支,右手上抬,施無畏印,左手置左腿上部,結跏趺坐於束腰蓮座之上,頭頂爲桃形頭光。左協侍面部端莊秀麗,頸飾項鍊,雙肩下披長帶,着素裙,右手前持蓮朵,左手下提淨瓶,雙足立於仰蓮座上,桃形頭光;右協侍除左手前持蓮朵,右手下提淨瓶外,餘同左協侍。

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

千佛洞窟地面的蓮花紋雕刻。甚爲精美。在窟地上全部雕刻成蓮花紋,目前我只看鞏縣石窟第四號窟,龍門石窟皇甫公窟見過。傳釋迦摩尼佛出生時,“東南西北,各行七步”,每走出一步都會生一朵蓮花。在窟穹頂常布蓮花,取聖潔之意。而在地上雕滿蓮花,似有取步步生蓮之妙。

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

該塔爲粗線陰刻,線刻佛塔通高303釐米,下部塔身高130釐米,塔身上部正中位置刻一圓拱形龕,龕內雕像已不清晰,龕楣上部從正中分別向兩側立頰各雕一條降龍,龕高90釐米,寬60釐米。塔身之上有10層疊澀檐,最寬一層兩端各刻出一個風鐸。檐部正中有“唐故□大和尚肅公影塔銘”題記。該線刻佛塔應爲肅然禪師的影塔。

肅然,原爲河內縣龍興寺的僧人,因遭安史之亂,發誓“不坐禪房,不食常住”,來到千佛巖下,鑿窟而居(三號龕東側2米處有其禪房洞窟遺蹟)。石窟中一般多見浮雕塔形,如雲岡、龍門石窟,在佛龕兩旁浮雕塔形,作爲石窟造像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當時佛塔建築的實體。該遺址中用線刻表現出如此之大的塔形,較爲少見。

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

並列雙龕,兩龕規格相同,通寬136釐米,高60釐米,中間隔以14釐米寬的界限,均爲五尊式造像。四號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號龕內雕一佛二菩薩二力士。(圖六)兩龕風格一致,系同時開鑿。雙龕下方有一造像題記,爲唐大曆九年(774)所刻。

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

龕右上方有唐鹹通二年(861)造像題記一方,名爲《藥師像贊並序》,由邑人鄉貢明經郭崧書丹。結合清《河內縣誌》和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六十三•窄澗谷石刻三段》有關記載,錄文如下:

“粵有東方去此佛剎十恆河沙彼國,大師厥號藥師琉璃光如來經雲:以白銀琉璃爲地,宮殿樓閣,悉□七寶,亦如西方無量壽國,無有□也。此藥師琉璃光本所修行菩薩道時,發心自誓行十二微妙,上□令一切衆生所求,皆得慈如是。崧□思火宅之難,想無依倚,遂說喻鄉人,恃憑內典,頓悟迷津,迺相誘化,至成結願。方會無上之因,各以舍財不恡。與道齊通,迴心堅貞,奔馳於此,立召良工,雕磨斯像,使信士等日加精勤,時無懈怠,用工計日備矣。莊嚴具相,真如恩布之容。禮者福利無疆,念者禍災永滅。自茲懇願,願國祚永遠,朝賢無缺,元戎佈德,澤潤生靈,牧宰常安,人民鼓腹,龍神后稷,潛佐人天,風調雨順,國泰聯綿,施主邑人等生生值佛世,往往唯聞解脫音,德垂後裔,令望古今,乃祖乃父,世篤忠貞,子子孫孫,引無極也。復願幽冥先亡,早離三途,內外姻親,鹹登法會。時屬鹹通貳載歲臨辛巳九月壬申十五日丙戌,用表成功,以明著矣。洞徹空宗,志謂斯文。”

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刻經及線刻。經文尾部的落款時間是“大晉天福三年”。由此可判定這是一面五代的刻經。整個刻經從殘存的字跡上看,筆法工整,法度嚴謹,是上好的書法作品。只可惜已經殘損的非常嚴重了。

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豆瓣日記: 懸谷山石窟:太行深處,步步生蓮

懸谷山山澗內還有真谷寺殘寺所存,斷垣殘壁,在初春的山澗中愈發顯得蒼涼與落寞。在寺旁還有明清碑數通,盡述寺的興衰。寺還有泉一眼,水尤清冽,飲之,頓感精神倍增。從佛教石窟寺選址的角度上看,懸谷山真是絕佳之處,這種“空谷幽靜,坐禪念定”的環境,經聲佛號在空谷中迴轉悠長的空靈,僧侶與日月神遊,天地交流的至高境界,都在這太行深處,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我與白丁身在懸谷山石窟,時而看看石窟,時而飲上兩口泉水,總是那麼不忍的離去。身心俱靜,萬籟俱寂的感覺怕是也不過如此。

無奈,總是要離開的。

臨走,回眸處,那遠處的懸谷山石窟,彷彿是綻放在太行深處的朵朵蓮花,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下山的腳步也變的輕盈許多,看來佛祖佑我,步步生蓮。

更多有幫助和啓發的好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豆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