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5 11:00

滇西南邊陲,怒江東岸。不知拐了多少個彎,翻過了多少座山,一路顛簸前行,距離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縣城約28公里的何元鄉莽王小學終於出現在眼前。

昨日,在莽王小學裏,孩子們正如往常一樣,在桌椅破舊,牆壁泛着黃漬的教室裏上着課。或許他們還不知道,就在前幾日,縣裏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儀式,將爲他們的生活帶去新機。

13年前,一位來自浙江,名叫周光華的老人立下遺囑:去世後把自己的全部財產捐獻給國家,爲我國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做一點貢獻。13年後,他的遺願終於得以實現。他生前留下的230萬元個人財產將捐贈給莽王小學,用於學校建設及“周光華教育基金"設立。捐贈儀式後,該校名也正式更名爲“莽王光華小學"。

光華永在:用愛照亮“生前身後名”

一份遺願,連接着周光華生前和他身後的世界。光華,這個有溫度的名字,生前溫暖故鄉,身後溫暖遠方。

皓首窮經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周光華生前就在教書育人、皓首窮經中度過。

他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和山東工學院,1980年調入浙江省電力職工大學,擔任熱力教研室主任,是當時電力職工大學鍋爐專業的學科帶頭人,還曾被中電聯評爲“優秀教育工作者"。

“當時學校非常缺乏既懂專業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老師。周老師專業理論非常紮實,又懂工程,熟悉生產一線情況,他來了以後,學校的動力專業馬上就搞起來了。"原浙江省電力職工大學副校長萬易這樣回憶周光華。

萬易說,周光華治學嚴謹且非常注重生產實踐。作爲廠校間聯繫的橋樑,他經常帶青年教師、學生到發電廠蒐集資料和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有一年,他帶着青年教師下電廠實踐。有一個在該電廠的學生盛情邀請他們喫飯,並送了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周光華說,“這些東西就不必了,還是把你們廠新上機組的運行數據和圖紙給我看看吧,我好回去研究研究,我還是比較喜歡這個。"

“研究研究",簡單幾個字,他堅持了一輩子。即使在退休後,他也潛心於專業,常常到凌晨兩三點鐘才睡,並且依然保持着去電廠調研的習慣,收集一手數據資料,爲電廠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問題。以往,生產現場關於水位補償大多是靠經驗判斷,數據不是很準確。周光華深入生產現場研究鍋爐汽包水位補償的測量,並發表了研究成果。學生們按照他發表的方法來測量,數據便準確了很多。

同時,他也很注重對年輕教師、學生的培養、推薦,曾力推有能力的年輕教師到專業管理崗位,自己則主動退居二線當顧問,也有學生成績非常優秀,經他極力推薦後去了美國深造。

“周老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一位他曾經的同事說,“退休後,他還經常到學校圖書館借書看書。他去世後,我們去整理他的遺物,發現他的家裏全部都是書,還有很多他寫的讀書筆記手稿。"

就是這樣一位普通卻又不平凡的老師,把他的一生獻給了電力教育事業,兢兢業業,爲電力行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克勤克儉

說起周光華,很多熟識他的人都會提到一隻黑色“手提包"。這包,他一拎就是二十多年,從沒換過。用的時間長了,上面的皮就裂開了,一塊塊地往下掉,身邊的人都叫他可以換個包了,他卻總是說,“這個還好用的,用習慣了。"

留着一個“主席頭"的髮型,戴着一副金絲邊的眼鏡,穿着一件略顯褶皺的夾克,一副知識分子老學究的樣子,每天上下班都拎着一個黑色包,裏面裝的都是各種書籍和資料……這便是周光華留給一位和他共事多年的同事最深的印象。

周光華的妻女都在美國,離異後,他一個人居住在單位宿舍,直到去世。

去過他家裏的人,都會喫驚:家很簡陋,除了書,沒有一點像樣的傢俱和家電。衣櫃是用木板一塊塊拼接起來的,門上的縫一條條的,清晰可見。坐到沙發上,整個人就陷進去了,因爲裏面的彈簧早就壞了。

冰箱壞了,他也不換不修,而是將冰箱裏的壓縮機拆下來搞研究。天氣炎熱的時候,身邊的同事都讓他在家裏裝個空調,他也沒捨得裝。他常年用冷水洗澡,冬天的時候,大家都勸他別洗冷水澡了,裝個熱水器吧。他總是笑笑說,熱水器就不裝了,洗洗冷水澡就當是鍛鍊身體啊。

由於一個人住,所以周光華喫的也很簡單,常常是燒一次就喫好幾頓。他生活中也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記得有一次去寧波開會,他在那裏做了一套西裝回來,但平時很少穿,因爲捨不得穿。

然而,對待同事、對待學生,他卻格外慷慨,同事經濟上有困難,他總是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他經常半開玩笑地跟同事說,“我反正孤老頭一個,生活上也沒啥開銷,你們如果經濟上有什麼困難,儘管問我借錢啊!"

每年開學報到時,看到新生中有家庭比較貧困的,他都會特別關注,時常在生活上爲他們提供一些幫助。

也就在那時他萌生了一個念頭:過世以後要把自己的財產捐出來爲教育事業做一點貢獻。

終圓夙願

大約在2000年,周光華找到他的第一屆學生、原嘉興電廠總經理戚國水,與他說起身後事,希望在他去世後,由戚國水等人來辦理其後事及處理遺產。

2004年,周光華被確認已患絕症。在病牀上他立下了遺囑:過世後將自己的存款及房產變現後捐贈用於教育事業。

遺囑中,他還給幫助過他的親戚和同事都留了錢,錢雖不多,但他記得非常詳細,並記下了地址和聯繫方式。他去世後,戚國水等人按照遺囑,一戶戶上門把錢送到了他們手上。

捐贈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不易。由於周光華的至親都在國外,這讓房產處置的程序複雜了很多、手續繁多了不少。“沒想到每步手續都遇到了困難。"作爲遺囑執行人之一的萬易,爲了能夠順利處置周老師遺留下來的房產,跑了很多部門,諮詢了很多律師。但很長時間裏,房產處置都一直沒有進展,周光華的遺願也被擱置下來了。

直到2015年,周光華所住的宿舍房面臨拆遷,拆遷後可直接拿到拆遷安置款,這爲遺囑的繼續執行帶來了新契機。房產拆遷處置完後,共拿到拆遷賠償款、補償金、過渡費、搬家費等加起來大概180多萬,再加上處理周老師後事後留下來的存款大概總共有230萬元。

拿到錢後,雖然周光華遺囑裏明確寫着希望把錢捐助給教育事業,但遺囑執行人知道周光華還有唯一的女兒在美國,就考慮是否把這個錢留給她。聯繫到他女兒後,他女兒明確表示,希望按照父親的遺囑執行,完成父親的遺願。

“怎麼捐?捐給誰?"的問題又擺在了遺囑執行人的面前。

一次偶然的機會,經九三學社上海市楊浦區委、九三學社雲南省委有關人員的牽線,戚國水瞭解到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何元鄉教學資源匱乏,硬件設施陳舊,亟需資金改造。

經幾位遺囑執行人商議後,他們踏上了前往何元鄉實地考察的路。在全面瞭解當地教育情況後,經遺囑執行人一致同意,決定將周光華留下的230萬元捐助給莽王小學。其中150萬元用於學校擴建,其餘80萬元用於設立“周光華教育基金",收益資金用於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品學兼優學生的獎勵和教書育人楷模教師的獎勵與業務培訓支出。

經多方協力,隨着周光華教育基金捐贈儀式的正式舉行,十餘春秋,老人夙願終圓。

福澤千秋

走進莽王小學,泛黃的牆面上“教育改變命運知識成就未來"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14個教學班,在校生423人,其中寄宿生254人……由於學校教學設施陳舊、教學資源緊張,當前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已無法容納更多的學生學習和住宿了。

光華永在:用愛照亮“生前身後名”光華永在:用愛照亮“生前身後名”

由於教室不夠,校方在教學樓旁搭建了一排臨時的彩鋼板房當教室,但這一“臨時"已經臨時了三四年。斑駁的牆面、木製的課桌、長條的凳子與孩子們清澈的眼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住宿條件更是艱苦。宿舍由教室改建,整個房間就是兩個上下層的大通鋪,從被子疊放看,一個孩子的牀鋪位置差不多五六十公分,一個房間大概住了三四十個孩子。牀鋪都是用不同規則形狀的木頭拼接而成,顯然不是購置或定做的,牀板也是用不同的木板拼接而成。

2016年,爲進一步改善莽王小學辦學條件,學校在原校址旁新徵土地22.6畝,用於莽王小學擴建,擴建工程一期教學樓項目建設估算總投資290萬元,但資金落實仍存在一定缺口。

校方表示,周光華教育基金的捐助將對莽王小學擴建工程的順利實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而周光華教育基金的設立,作爲軟投入,將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來到學校,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真正實現細水長流。

保山市副市長宋光興說,施甸縣地處偏遠、教育基礎設施落後,周光華先生《遺囑》執行組捐贈230萬元教育基金,善舉功在當代、利澤千秋,“我們會管好用好這筆資金,也會弘揚周光華老師的大愛精神,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傳遞好愛心接力棒,報效祖國,回報社會。"

光華永在:用愛照亮“生前身後名”

從浙江到雲南,一份遺囑牽動着一份大愛。力量雖小,卻也將改變很多人的生活走向。生生不息,光華永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