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勞模精神

重溫勞動模範的故事,想想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變爲可能,心底就有“相信”,眼中便有光彩,走過風雨看到彩虹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隨着新一批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名單公佈,勞動模範——這個承載着共和國特殊記憶的羣體,再次成爲新聞熱詞。

在今年的表彰名單中,有在火箭總裝一線奮戰30餘年的崔蘊,還有秉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動車組裝班;有深耕高端數控機牀研發、“代表中國衝擊世界一流”的女設計師蓋立亞,還有執着於探索金融精準扶貧模式、見證阜平貧困發生率由54.4%下降到13.8%的“金領”李二國。他們是創業者,是實幹家。在我們這個70年間從積貧積弱成長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們最大程度地展現了勞動的榮光與價值。

今天的我們,習慣了動動手指外賣送來,語音指令機器人擦地。那麼,勞動離我們已經遠了嗎?不是的。產業結構變化、社會分工細化,不會改變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在當下中國,一分鐘,快遞小哥收發7.6萬件快遞,“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運算750億億次。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也爲勞動者、奮鬥者實現人生出彩提供了廣闊舞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時代的勞模,給了今天的我們怎樣的啓迪?勞動的內涵在更新,勞模的標準在“進階”,“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始終是不變的祕笈。

學習勞模,要學習他們身上閃耀的信仰光彩。“人間萬事出艱辛。越是美好的未來,越需要我們付出艱苦努力”。盤點這些勞模,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穿越眼前的迷霧,相信併爲“美好的未來”而奮鬥。全國勞模、時代楷模天津電力搶修工人張黎明,無數次沿着電力線路“溜達”,閉上眼睛能說出他負責的線路沿途有多少個高壓塔、多少根電線杆。沒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重溫他們的故事,想想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變爲可能,心底就有“相信”,眼中便有光彩,走過風雨看到彩虹,用勞動與奮鬥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學習勞模,要學習他們實幹苦幹的勁頭。“一勤天下無難事”。無論哪個時代的勞模,都是在某個方面有所建樹的勞動者。近年來評選出的勞模,高級技工、科研精兵的比重在增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不斷湧現。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鉗工夏立,多次參與衛星天線預研與裝配、校準任務,裝配的齒輪間隙僅有0.004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20粗細。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做一點點、創新一點點,日積月累,“高原”就成了“高峯”,就能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我熱愛高高的塔機,喜歡它那長長的鐵臂、熾熱通往天路的神梯,熱愛鋼鐵般的氣息。”全國勞模、中國建築一局塔吊工人王華曾這樣吐露心聲。涵養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爲保障勞動者權益創造更好制度環境,就能激發億萬人民用勞動託舉夢想的豪情,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30日 09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