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黃歇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尊賢重士,門客三千,任楚國令尹(宰相)二十餘年,匡扶社稷,中興楚國,名雖楚相,“實楚王也”。不過與之相關的史料有頗多舛誤和矛盾之處,學者們對此做了大量研究與考證,使我們得以廓清不少有關春申君的“迷霧”。

春申君影視形象

春申君是楚懷王之子

《史記·春申君列傳》說:“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遊學博聞,事楚頃襄王。”從這段記載來看,春申君似乎是一位憑博聞善辯而受到楚頃襄王重用的策士。其實不然,只比春申君晚去世五年的韓非子,在其書中明確指出春申君是“楚莊王之弟”(《韓非子·奸劫弒臣》),此處的“楚莊王”並非春秋五霸的楚莊王熊旅,而是楚頃襄王熊橫。錢穆先生對楚頃襄王又稱楚莊王一事做過考證:

《戰國策·楚策四》有“莊辛謂楚襄王”一章,東漢高誘注《荀子》,作“莊辛謂楚莊王”;

《韓非子·喻老》:“楚莊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爲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杜子”,《荀子》楊倞注作“莊子”,即莊辛,楚頃襄王時人;莊蹻又見於《荀子·議兵》:“莊蹻起,楚分而爲三四……秦師至,而鄢郢舉。”而秦將白起攻陷楚都鄢郢就是在楚頃襄王時。

錢穆先生還指出,“戰國時君多有異諡兼行,後人不考”,所以會對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糾結而不可解”。

太史公掌握的楚國史料十分有限,《史記》對楚國世系和年代的記載就有不少錯誤,所以弄錯春申君的身份也是情有可原。但太史公寫史有一條重要的原則——疑以傳疑,所以在《史記·遊俠列傳》中他又寫到“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顯名諸侯”,延陵季子是吳王壽夢之子、孟嘗君是田齊桓公之孫、平原君是趙武靈王之子、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而春申君是楚頃襄王之弟、楚懷王之子,五人身份地位正相等同。

春申君既然是楚懷王之子,那麼時人就會稱呼他爲“王子歇”。衆所周知,楚國是羋姓,那“黃歇”之稱源自何處呢?

按照春秋戰國時的習慣,人們稱呼封君可以用“封地+名”的形式,如公孫鞅封地在商(今陝西商洛市境內),人稱“商鞅”;孟嘗君田文封地在薛(今山東滕州市境內),人稱“薛文”。那麼春申君最初的封地應該是黃邑(今河南省潢川縣境內)。黃本是嬴姓古國,春秋時爲楚成王所滅,遂成楚國城邑。

黃國示意圖

至於“春申君”這一稱呼,有人認爲“春申”是地名,甚至可能與壽春城(今安徽壽縣境內)有關,但並無確證。或許“春申”只是一種文辭華美的封號,《史記》就認爲黃歇“號春申君”。

春申君始終是楚國宗室重臣

楚國向來重用宗室,楚頃襄王繼位後,他的兩個弟弟子蘭和黃歇分別任令尹和左徒。大家應該對“左徒”這個職位並不陌生,楚國宗室屈原就曾任左徒,當年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可見其職權之重。關於黃歇在楚頃襄王時期的活動,見存於《史記》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是《史記·春申君列傳》收錄的一篇戰國故事,說秦昭襄王派白起伐楚,黃歇給秦王上書陳述利害關係,於是秦王停止伐楚。但這篇文章明顯是策士寫給秦始皇的,文中提及秦國“先帝文王、莊王”,即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兩位是秦始皇的祖父和父親。另外,文中提及的一些歷史事件是春申君死後才發生,所以這篇戰國故事屬於典型的張冠李戴。

第二件事是《史記·楚世家》記載公元前272年,楚“復與秦平(意爲和好),而入太子爲質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也就是說黃歇陪同太子在秦國當了十年人質。但《戰國策·楚策四》記載,楚頃襄王晚年,趙人虞卿來遊說黃歇,希望黃歇能說服楚王和趙國合作,一同討伐燕國。作爲報答,事成之後將把佔領的一部分燕國土地作爲黃歇的封邑。錢穆先生就此指出:“左徒既要職,諒無留秦十年侍太子久不歸之理。蓋亦往來道途,時返楚廷。”這一分析頗有道理,楚頃襄王已經將太子派到秦國做人質,不至於再將既是王弟又是朝廷重臣的黃歇也派去。再者,虞卿既然來遊說黃歇,顯然黃歇當時在楚,且能影響楚廷決策,否則,一位留秦十年的臣子對楚國朝野恐怕也沒多大影響了。所以黃歇應該是常年在楚任職,只是和太子往來密切而已。

第三件事是黃歇用計讓楚太子回國繼位。公元前263年夏,楚頃襄王病重,而身爲人質的楚太子卻不能輕易返國。當時楚太子和秦相范雎一直維持着良好關係,黃歇就親自去秦國遊說范雎,說楚王現在病重,不如放楚太子回國,這樣楚太子萬分感激秦范雎,秦、楚的聯盟關係也會一直持續下去;否則一旦楚國有人趁機發難,另立新君,那秦、楚的友善關係恐怕就要結束了。范雎認爲有理,就向秦昭襄王稟報此事。秦王下詔:“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

黃歇爲太子謀劃:現在陽文君的兩個兒子在宮中侍奉楚王,一旦楚王去世,陽文君之子就可能奪得王位,所以太子應該即刻返楚。於是,楚太子喬裝扮作馬車伕與太子傅一同回國。黃歇估算太子一行不會被秦人追趕上後,就主動向秦王請罪,懇賜自裁。秦王勃然大怒,打算聽其自裁,但是范雎勸諫說:一旦楚太子爲王,必然重用黃歇,不如放還黃歇以鞏固秦、楚之間的良好關係。秦王思之良久,最終採納了范雎的建議。黃歇回到楚國三個月後,楚頃襄王病卒,太子繼位,是爲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影視形象

楚考烈王甫一繼位,即“以黃歇爲相,封爲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終考烈王之世,春申君一直擔任令尹之職,掌握着楚國的軍政大權。

春申君非楚幽王生父

《戰國策·楚策四》收錄了一則戰國故事,說楚考烈王無子,趙國人李園先獻妹給春申君,待其妹有孕,又勸春申君獻之於楚考烈王。不久,李園之妹生下一子,被立爲太子,楚考烈王去世後,太子繼位,是爲楚幽王。

太史公甚至將這則故事收錄進了《史記·春申君列傳》。但這則故事漏洞百出。

首先,楚考烈王子嗣衆多,正史記載者有四人:王子悍,後繼位爲楚幽王;王子猶,王子悍同母弟,繼楚幽王爲君,是爲楚哀王;王子負芻,王子猶庶兄,後殺楚哀王自立爲君;王子啓,曾在秦任丞相,封昌平君,楚王負芻爲秦所滅後,被楚將項燕擁立爲楚王。

十二年丞相啓、顛戈(王子啓任秦丞相期間督造)

其次,王室選妃必然有嚴格的審驗制度,事涉王室血統,李園之妹若然有孕,豈能輕易過關?

再次,縱然李園之妹矇混過關,尚未知生男生女,且古代嬰兒和小孩夭折率極高,能否長大成人實難可知。

李園之計的成本非常大,一旦敗露,便是滅族之罪,而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這則故事肯定是後人虛構,至於編造者,李開元先生認爲可能就是楚王負芻。楚王負芻是通過政變篡位的,爲了給自己尋求合法性,就需要否定李園之妹所生的楚幽王、楚哀王,於是編造說李園之妹與春申君有染,且楚幽王非考烈王之子,以此證明自己纔是王室的合法繼承人。

春申君之死

歷史上,楚考烈王確實是娶了李園之妹,李園也因爲這層關係受到楚考烈王的信任。李園在楚國朝野的勢力隨着時間推移不斷壯大,自然難免會與春申君一派發生衝突,但李園一直向春申君示弱,隱忍不發。不過,李園卻在暗中蓄養死士。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春申君的門客朱英分析形勢,給春申君指出了兩條出路,第一條是效仿伊尹、周公,“代立當國”,主持朝政,待少主成年再返還大權;第二條路就是廢掉太子自立爲王。朱英還提醒春申君要殺掉李園,因爲一旦“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然而春申君不聽,待楚考烈王病卒,“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春申君入棘門即被刺殺,而後李園“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

這段記載是“李園嫁妹”故事的一部分,文學虛構色彩濃厚,但其中多少還是有一些歷史的影子可尋,如朱英確實是春申君的門客,也是春申君的重要謀士;春申君的權勢之盛也確實到了可以自立爲王的地步,而且他是楚懷王之子,也有這個資格。只是春申君當時已經年是七八十歲的老翁,未必會有這心思。

李園發動政變的原因顯然不是所謂的“滅口”,而應該是爲了擁立自己的外甥。上文已經提及,楚考烈王子嗣衆多,李園之妹所生二子恐怕並不被春申君看好。以春申君的威望和勢力,足以廢立新君,所以李園纔會冒險發動政變。

春申君一生出將入相,曾帶兵救趙、滅魯,組織關東諸侯合縱攻秦,可謂波瀾壯闊,但最後卻被李園算計,只留下太史公一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評價,令人感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