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定向降准应该是呼应了普惠金融信贷市场需求的一场及时雨,能有效释放长期扎根农村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增量信贷资源,增强其资金实力,帮助这些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来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最终能够大幅度提升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5月6日,央行发布定向降准政策,宣布从2019年5月15日开始,对聚焦当地和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发放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5月6日,央行发布定向降准政策,宣布从2019年5月15日开始,对聚焦当地和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发放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据测算,约有1000家县域农商行可以享受该项优惠政策,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对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构成直接利好。

本次定向降准实际上是贯彻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框架的要求。4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提出了四方面措施,其中重点要求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针对融资难融资贵主要集中在民营和小微企业的现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降准释放的增量资金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考虑到这一背景,本次针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实际上是应有之意。

央行行长易纲曾经在两会期间针对存款准备金率提出“三档”管理的概念,其核心内容为推动现行存款准备金率逐步向三档管理转变,即大型银行、中型银行和小型银行特别是县域的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分别实现不同档次的存款准备金管理措施。本次定向降准是央行进一步丰富差异化存款准备金率内涵的外在表达,意味着中央银行在建立更加清晰透明的存款准备金率管理框架上迈出了极具重要的一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4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再次重申,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带头执行政策指导,即确保今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以上,小微企业信贷综合融资成本在去年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实质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长期以来,中小银行是中小微企业放贷的重要主体,尤其在农村县域地区更是如此。而在中小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成本仍相对较高,不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情况面前,要求这类机构持续加大小微信贷业务的投入力度有现实困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定向降准应该是呼应了普惠金融信贷市场需求的一场及时雨,能有效释放长期扎根农村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增量信贷资源,增强其资金实力,帮助这些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来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最终能够大幅度提升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去年以来货币政策呈现稳健宽松的基调,今年一季度的金融数据也揭示出信贷出现了超预期反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持续回升的局面,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充裕,继续降准是否有必要,是否会造成“大水漫灌”的不良影响?应该说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但过分担忧确属毫无必要。我国在货币政策实践中“宽货币、紧信用”的现实一直不同程度存在,定向降准有助于扭转这种政策传导中的扭曲局面,纠正市场经济主体的悲观预期。且本次定向降准的节奏控制比较合理,分别于5月15日、6月17日、7月15日三次实施到位,政策操作把控上实行平滑性推进的设计。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对冲压力仍然不小,刚刚公布的4月份PMI数据低于预期,在三月份实体经济大幅度超预期反弹的情况下,四月份经济有所回调的概率加大;中美贸易摩擦存在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前景仍不明朗。考虑到这些因素,央行选择在关键时点对中小银行实行定向降准,可以继续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有助于打消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提振短期的市场信心,稳定金融市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并真正体现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原则,确实是一个兼顾各方的最佳政策抉择。

文: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 王光宇

文章刊于5月8日《中国城乡金融报》A2版

编辑:农银报业新媒体中心李静 蒋春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