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日本精進料理所談「旬味」,或是中國傳統飲食倡導的節氣料理,談的都是當季農產的新鮮滋味,令人格外感受到土地的溫度與恩賜。

可是在喫當季的背後,除了生鮮蔬食以外,「農產加工」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醃漬、發酵、乾燥等方式,保存季節的味道,展現食材隱藏風味,甚至可以提升農產品價值,提高有機農產。

俗話說:「米貴傷民,穀賤傷農。」

在氣候環境的劇烈變遷下,現代農業面臨的挑戰增加,造成農作物減產、土地或投資設備損失;然而生產過剩的去化更是農民耕種之餘急需解決的煩惱。面對產銷供需的這一大課題,在土地上投入更多心力的有機農業,也漸漸意識到聯合「食品加工」的生產模式是必然發展的一條道路。

綠保利他扮演通路者的角色,想協同有機食品加工廠,努力建置了有機農產加工鏈,爲有機農業提出更多元化的產品方案,讓每一顆用心栽種出來的有機蔬果,可以充分被珍惜及利用,製作出各種美味的食品,爲消費者創造健康的生活。

什麼是農產品加工?

許多人聽到「加工」兩字, 以爲那是一門現代技術。其實農產品加工在人類飲食歷史的淵源已久,像是奶奶在自家後院曬蘿蔔乾、醃芥菜、釀梅子等,這些用於保存蔬菜水果的技術,就是所謂的農產品初級加工。農產品加工的目的主要是爲了保存,其次是可以創造更多樣性的飲食,不過站在現代農業的範疇裏討論,農產品加工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調節盛產。大面積栽種單一作物的產量,要在賞味期限內靠鮮食完全去化,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倘若沒有食品加工業的協助,恐怕有部分的農產品將面臨被丟棄的命運。

綠保利他堅持從“利他”的心出發,致力於串聯產業上下游,持續在農民、製造商、消費者之間分享溝通,尋找更多理念相同的合作伙伴。

面對有機農產加工的課題,末端市場到前端生產線必須串聯起來,上下游整合思考,並配合種植對策,這不僅可以豐富土地種植多樣性,同時也是避免盛產傷農、達成產銷雙贏、帶動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關鍵。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