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聯解體複雜因素太多,不得不說戈爾巴喬夫和雅科夫列夫等人“公開性”、“多元化”起到了關鍵作用,先搞垮民衆的思想,一切迎刃而解了,不得不令人深思。戈爾巴喬夫、雅科夫列夫等人,甚至爲了迎合西方直接解禁一些敏感作品,不得不說蘇聯的“解禁熱”是否有西方幕後推動。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 ,戈爾巴喬夫推行“新思維”改革,不僅放棄了對媒體領導權,甚至取消了報刊檢查制度,使蘇聯的輿論導向放任自流,任憑各種對蘇G的攻擊、造謠和一些蠱惑人心的言論氾濫,在戈爾巴喬夫眼裏這就是所謂的“民主”。正如利加喬夫所說:“蘇聯垮臺的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可能最重要的教訓,就是放鬆對媒體控制。”戈爾巴喬夫卻不以爲然,他認爲力度不夠,還需要進一步推進“公開性”、“多元化”此時,戈爾巴喬夫又打開了個“潘多拉魔盒”。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解禁——打開的“魔盒”

戈爾巴喬夫在推行“公開性”與“多元化”中,他的得力干將雅科夫列夫起到了關鍵作用。此人是一個仇蘇反蘇的先鋒,他作爲大使在加拿大呆了10年,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年到關係密切,而特魯多是“共濟會”的重要成員。雅科夫列夫深受西方影響,戈爾巴喬夫爲何重用雅科夫列夫?無人知曉其中的奧祕,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瓦解蘇聯”。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克格勃曾把雅科夫列夫的情況報告給戈爾巴喬夫,但戈爾巴喬夫不信,繼續重用雅科夫列夫,並讓他擔任蘇聯宣傳部長。這是一個掌握意識形態的“大位”。戈爾巴喬夫讓一個西方支配的人管思想,可想而知要把蘇聯帶到何處?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在雅科夫列夫的出謀劃策下,戈爾巴喬夫很多報告與講稿都是出自他的筆,雅科夫列夫甚至抓住戈爾巴喬夫意志薄弱的特點,控制了他的“大腦”,利用戈爾巴喬夫的嘴,把自己主張說出來,難怪有人說雅科夫列夫纔是蘇聯解體的“禍首”。

在雅科夫列夫的操縱下,1986年到1988年兩年時間裏,蘇聯國內有影響的報刊“掌門人”被雅科夫列夫換成新人。像《星火》畫報、《消息報》、《莫斯科新聞》、《共青團真理報》、《論據與事實》週報、《莫斯科真理報》、《莫斯科共青團報》、《青春》雜誌、《新世界》雜誌等,都換成了雅科夫列夫的人,這些人與雅科夫列夫一樣,崇拜西方,或者被西方收買。就連蘇G的刊物主編也被換。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這些蘇聯“喉舌”被換後,在雅科夫列夫的操縱下,爲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多元化”搖旗吶喊。雅科夫列夫親自爲一些激進的作者站臺,就如他寫的回憶錄《記憶的漩渦》寫道:“保護了一些人,縱容了一些人”。

雅科夫列夫佔領輿論陣地,又把手伸向了文學禁區,於是蘇聯掀起了文學“解禁熱”,甚至到了一種狂熱的地步。1987年是蘇聯很關鍵的一年,因爲在這一年,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打開了一個個禁區。以前被禁止播放的影片重新放映,蘇聯國內掀起了出版“持不同政見者”和旅外作者的著作。也正是在這一年,一些曾被明令禁止的文學作品解禁。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不可否認這些被禁的作品有些是不錯的,但大部分書籍充滿着反蘇的味道。1925年,布爾加科夫寫的《狗心》、1930年普拉東諾夫寫的《地基坑》,伊薩科夫斯基在40年代創作的長詩《關於真理的童話》,雷巴科夫於1966年至1983年寫的《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等都陸續被解禁。這一年蘇聯作協甚至決定爲小說《日瓦戈醫生》的作者帕斯捷爾納克徹底平反,並出版他的作品。

1987年7月,蘇聯影視劇也熱鬧起來,因爲在戈爾巴喬夫和雅科夫列夫的支持下,幾十部被禁影片被重新放映,其中長期被禁的《政委》在當年莫斯科電影節閉幕式進行放映,頓時蘇聯社會引起強烈反映。這種事勃列日涅夫在位時不敢做。

蘇聯國家電視臺也活躍起來,開設了一些政論專欄,如“午夜前後”、“視點”、“第5個車輪”等節目,思想激進,言辭激烈,有些主持人在節目中扮演着叛逆角色,甚至煽風點火,蠱惑人心,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此“魔盒”被打開,再無回頭之路,蘇聯人的思想迷茫了,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當人的思想被不良用心的人“牽引”時,這個國家就會走入價值觀缺失的地步,談不上發展進步。

諾獎——中情局的陷阱

其實戈爾巴喬夫與雅科夫列夫在掀起的文學“解禁熱”,美國人早在三十年前就幫過他們的忙,一個文學作品與西方情報部門掛鉤,在國際上開了先例,應該說前所未有。可見西方對蘇聯打壓與瓦解一刻都未停。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蘇聯解禁的《日瓦戈醫生》是蘇聯作家鮑利斯·列奧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於1957年所寫,這部書寫成後立即遭到蘇聯文壇的抨擊,並被蘇聯當局禁止發行。要知道1957年正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他發表“祕密講話”否定前任,而且爲一些人進行了平反。但《日瓦戈醫生》被禁止,足以看出此書對蘇聯的重要性。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由於此書無法在蘇聯發表,帕斯捷爾納克只能通過飛機將該書的手稿帶往國外,美國中情局特工在《日瓦戈醫生》出版上幫了“大忙”。由於此書達到了諾貝爾文學獎評獎條件。諾貝爾文學獎要求作者寫的小說必須有作家本民族語言的版本,才能達到參評諾貝爾獎條件。後來托爾斯托伊說:“中情局在帕斯特納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對這一點毫不懷疑。”

《日瓦戈醫生》於1957年在意大利首先出版,此書主要講了醫生詩人日瓦戈的故事,以及他與妻子拉莉薩、情人拉拉的情感,由於小說寫作背景是布爾什維克革命發生時,蘇聯對此書進行封禁。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鮑里斯·帕斯特納克給西方朋友寄送了很多《日瓦戈醫生》的俄文版手稿。托爾斯托伊說,他發現了美國中情局一名前特工寫的信,該信描述了中情局如何盜竊《日瓦戈醫生》原稿的事。當載有《日瓦戈醫生》手稿的飛機降落在意大利米蘭機場時,中情局特工迅速在手提箱裏取出手稿,並進行拍攝,然後再將原稿放回。

中情局隨後把《日瓦戈醫生》在歐洲與美國發布了俄文版。中情局在印刷這部小說上,可以說費勁心血,據托爾斯托伊說:“中情局爲了出版此書,不用西方製造的紙張,而是用俄羅斯普遍用的紙張,並在不同地點印刷……。”可見中情局目的就是讓這部小說在蘇聯引起混亂。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就連評選的瑞典皇家科學院都喫驚,他們沒想到俄文版的小說居然如此快的時間就印刷出來。因此評選也就沒什麼意外了。美英情報部門在冷戰時期,對蘇聯意識形態滲透可以說想盡一切辦法,甚至不惜一切代價。

1965年,美國導演還根據這部小說,拍攝了電影。1989年,替父親領獎的葉甫蓋尼·帕斯特納克稱:“我的父親沒有參與出版小說俄文版的活動,他也不知道中情局對此感興趣。我的父親從未想到自己會獲獎……”。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在西方人眼裏只要蘇聯禁止的,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公開,以達到瓦解蘇聯的目的。戈爾巴喬夫、雅科夫列夫等人,甚至爲了迎合西方直接解禁一些敏感作品,不得不說蘇聯的“解禁熱”是否有西方幕後推動?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反思——背後的陰謀

西方爲何熱衷於蘇聯文學“解禁”,主要還是搞亂蘇聯民衆的思想,讓民衆從思想上向西方靠攏。這既是美國的目標也是美國的戰略。美國爲了瓦解蘇聯,還有相關的“誡令”。據克格勃的前蘇聯特工什羅寧寫的一本書《克格勃X檔案:一個老牌間諜對國家最高機密的披露》披露了美國中情局搞垮蘇聯的“十條誡令”: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1.儘量用物質來引誘和敗壞他們的青年,鼓勵他們藐視、鄙視、進一步公開反對他們原來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別是GC主義教條;2.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傳播工作,包括電影、書籍、電視、無線電波……和新式的宗教傳播;3.一定要把他們青年的注意力,從以政府爲中心的傳統引開來,讓他們的頭腦集中於體育表演、色情書籍、享樂、遊戲、犯罪性的電影,以及宗教迷信;4.時常製造一些無事之事,讓他們的潛意識中種下分裂的種子;5.要不斷製造消息,醜化他們的領導,組織他們自己的言辭來攻擊他們自己;6.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抓緊發動民主運動,對他們(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權;7.要儘量鼓勵他們(政府)花費,鼓勵他們向我們借貸;8.要以我們的經濟和技術優勢,有形無形地打擊他們的工業;9.要利用所有的資源,甚至舉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壞他們的傳統價值;10.暗地運送各種武器,裝備他們的一切敵人,以及可能成爲他們敵人的人們。”

什羅寧是資深的克格勃成員,他長期進行情報分析,他的書都是根據自己的經歷所寫,可靠性較強。正如他說:“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原意是‘改建’,而改建的出發點和歸宿,都爲適應美國全球戰略和迎合中央情報局搞垮蘇聯的方針,最終蘇美對抗以蘇聯解體而告終。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戈爾巴喬夫推行的“公開性”,並掀起了文學“解禁熱”,最高興的並不是那些被解禁的作家,最高興的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就如久加諾夫曾說:“在‘公開性’這一陰險狡詐的口號下對輿論進行密集加工,這一切在加速蘇聯和東歐解體過程中起到遠非次要的作用。巧妙地把蘇聯人民和國家制造成虛擬的‘敵人形象’,最終導致東歐和蘇聯瓦解。美國用於支持‘改革’和‘公開性’的費用得到了百倍回報:一個地緣政治對手被打倒了!

蘇聯文學“解禁熱”,戈爾巴喬伕力推,美國中情局發揮了啥作用?

蘇聯解體複雜因素太多,不得不說戈爾巴喬夫和雅科夫列夫等人“公開性”、“多元化”起到了關鍵作用,先搞垮民衆的思想,一切迎刃而解了,不得不令人深思。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