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 闯出胶东名人

山东省军务督办张宗昌。

■也许是地域使然,也许是善谋时势,与绝大多数默默无闻、不曾在文献典籍中留下姓名的“闯关东”的山东人不同,很多胶东人闯关东则闯出了名堂,名垂青史者有之,遗臭万年者亦有之。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历史记载,大约2500万山东人先后闯关东,真如过江之鲫,具体到胶东人数,则无确切统计,但无疑数量巨大。

也许是地域使然,也许是善谋时势,与绝大多数默默无闻、不曾在文献典籍中留下姓名的“闯关东”的山东人不同,很多胶东人闯关东则闯出了名堂,名垂青史者有之,遗臭万年者亦有之。

挖人参的“老把头”

——莱阳孙良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一个人物叫“老把头”,而在民间流传的“闯关东”故事中,也有一位“老把头”。时至今日,在吉林省还能找到这位“老把头”孙良的坟墓。

挖人参,俗称“放山”,也叫“走山”。民间传说,第一个放山人是山东莱阳人孙良。他原是个穷苦的长工,听说长白山有种名叫“棒槌”的植物,比金子还贵重,便与同乡张禄跋山涉水到长白山去挖人参。俩人干了3年,挖了不少人参,商定再分头干3天,然后打点行装回山东老家去。谁知,张禄一去,再也未归。孙良急了,到处寻找,找了7天7夜也没找到。干粮早吃光了,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蜊蛄河旁边。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捧了几口河水喝了,看见水底有只蜊蛄,抓来活嚼生吞了。身上有了点力气,他抓起一块尖石,在一块大石头上刻画着:

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古河往上寻。

三天吃了个蜊喇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

写完,便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的放山人尊奉他为“老把头”,即“开山祖”。传说农历三月十六是他的生日,放山人就把这天作为他们的节日,祭祀老把头,祈求一年的丰收。

夹皮沟金矿老祖

——文登韩宪宗

东北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孙继高,金帮称之为“把头始祖”。不仅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金帮亦多为山东人。在淘金的山东人中,最著名的是夹皮沟金矿的韩宪宗。

韩宪宗是文登韩家庄人。嘉庆年间,韩宪宗的父亲韩元毓从山东逃难到东北,辗转多地,最后定居于吉林省桦甸木箕河地窨子。

大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韩宪宗到今桦甸县夹皮沟,入伙采金。

韩宪宗为人粗犷豪放,行侠仗义,被夹皮沟金工推举为统领。

韩宪宗整顿采金秩序,设立了一整套的统治机构,其中枢机关称为“会房”,统揽行政、司法、征税。他豢养私兵,号称有“乡勇三千”。韩宪宗采用“把头制”管理,设大班(大帮)、小班(小帮),各设“把头”管理。夹皮沟成了韩宪宗的天下。夹皮沟一带的农民、木把(伐木工)、猎户、放山人,也都接受韩宪宗的统治。夹皮沟金矿采金规模不断扩大。到咸丰十年(1860年),开采沙金矿22处,金工达四五万人。咸丰二十年(1870年),夹皮沟金矿日产黄金500余两,有“日进斗金”之说,是当时世界上产金最高的矿山之一。

爱国实业家

——莱州张廷阁

抗美援朝期间,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捐献了一架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号”,媒体很是起劲地宣传了一阵子;而莱州人张廷阁也捐献了一架飞机,却埋没在忘却的大海之中了,应当予以钩沉。

张廷阁是莱州平里店石柱栏村人,生于1875年,死于1954年。幼年家贫,仅读了几年私塾。上个世纪开始,莱州有一个很大的“移民潮”,人们以“上关东”为荣,当地称之为“出门”,所以,青年时期的张廷阁就去海参崴投奔自己的老乡——平里店柳行村的郝升堂。在郝升堂的“双合盛”学生意。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熟悉了业务,不久就升为“双合盛”的执事(副经理)。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军急需大批面包。面包在俄语中音读“黑列巴”当地人习惯叫“烈巴”。这次俄军需官订货说“黑列巴”,众多的商人就想当然地理解为“黑”色的“烈巴”,于是交货的时候,均交出来一些黑面包;“双合盛”独占鳌头,交上了焦黄的面包,一下子博取了俄国军需官的好感。从此,与俄国军方合作,大发其财,在海参崴雪特兰斯克街租地建房,扩大经营范围,买卖越做越大,直到莫斯科、大阪、横滨、香港乃至新加坡都有了分号或代理人。“双合盛”终于成为远东最大的批零兼营的百货商店,资金雄厚,货物齐全而闻名遐迩。

1914年,张廷阁在北京高价收买了捷克人的啤酒厂,改建为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这是中国第一个啤酒厂,后来成为国内啤酒业的驰名商标。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就请出了张廷阁代理市长。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出资支援抗日,任代市长期间又积极为人民解放军置办军服,所以被称为“爱国实业家”。

三不知将军

——莱州张宗昌

张廷阁是胶东人闯关东商业成功的代表,而张宗昌却是胶东人闯关东军事成功的代表。

张宗昌是莱州路旺镇祝家村人,字效坤。18岁时闯关东,到哈尔滨一带淘金。曾参加日俄战争,当过土匪,继而流落到海参崴,当了华商总会门警的小头目。1922年,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成为奉系军阀的实力派人物。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宗昌因战绩显赫,被推为第一军军长。1925年4月,段祺瑞任命张宗昌为山东军务督办。

在中国近代近千名军阀中,张宗昌是名声较差的一个,此人一天学没上过,也是军阀中文化最低的,人称“狗肉将军”。张宗昌最为世人所知的绰号当属“三不知将军”这一大名。三不知,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

张宗昌口碑不好,但却小有诗名,他出版了一本《效坤诗抄》,其中有一首《俺也写个大风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安得巨鲸兮吞扶桑。”读了此诗,谁敢说“胡子”没文化?

相信稍微懂诗的人大眼一看就明白,其实张宗昌的诗只是顺口溜,充其量也不过是打油诗,狗屁不通。但也不得不承认,从这些粗犷的词句中透露出的睿智和幽默一般俗人是做不到的。现在看来,张宗昌的诗不知比时下那些哭丧着脸,看到一株草就想到人性,看到一棵树就感叹生命的矫情伪作要好上几个世界。最起码人家能博人一笑。

特级侦察英雄

——牟平杨子荣

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则是闯关东的另一种代表。当年,胶东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2岁的他在母亲的安排下,从牟平闯关东来丹东投靠父亲,没想到却闯出了不朽之名。

1947年2月6日,就在这位孤胆英雄做出后来国人津津乐道的英勇事迹——只身进入匪穴,活捉绰号“座山雕”的张乐山等25名土匪后的17天,他就牺牲在另一场剿匪战斗中。

杨子荣,原名是杨宗贵。杨子荣是他参军时用的名字。1917年,他出生在牟平嵎峡河村一户典型的胶东贫苦农家。

杨宗贵4岁那年,家里已经饥寒交迫,无法度日。就在这年秋天,全家人决定闯关东另谋生路。一家老少先是来到东北安东(今辽宁丹东)。然而,在安东的日子并不如意,父母一天到晚拼命干活,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于是,杨宗贵的父母决定各领几个孩子分开活命。杨宗贵的父亲和姐姐留在安东,母亲则带着他和哥哥、妹妹回老家。

1929年,12岁的杨宗贵只身闯关东,投靠父亲。三年后,父亲因劳累过度,病死在安东,杨宗贵孤身一人在安东继续闯荡。

在安东,他像多数闯关东流民一样,采过石头,伐过树木,过着社会底层艰辛的苦日子。也正是孤身闯荡安东的这段时间里,杨宗贵熟识了东北各种行帮的种种规则。

直到1940年,24的杨宗贵才离开安东,到鞍山采矿厂当矿工。矿区的生活也是极其艰苦,不仅劳动强度大,还随时有生命危险。最不能容忍的是日本监工经常打骂矿工。有一次,他不忍看到日本监工鞭打自己的工友,夺过皮鞭为工友出气。最后自己也无法在矿山呆下去了。在工友的帮助下,杨宗贵离开了矿山,回到了山东。这一年,他26岁。

从12岁离家,杨宗贵整整在东北闯荡了14年。这14年的生活积累,使他熟悉了安东地区的人情世故、乡风民俗,积累了相当的社会经验。

1945年9月,杨宗贵在牟平以“杨子荣”为名参加八路军。从此,这个改名为“杨子荣”的关东客,开始了他后来的传奇人生。 庞见波 撰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