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光環減弱,反思留學深造的優與弊

今年8月底從英國研究生畢業回國的張含(化名),在秋招季投了70多份簡歷後,等來了兩個不太滿意的offer,和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調劑”——HR問她,是否願意給地產公司老闆的女兒當家庭教師。

“回國前沒想到競爭那麼激烈,面試時才發現,80%都是海歸和研究生。”留學經歷並沒有帶來預想中的優勢,張含開始反思,自己準備得是否足夠充分。

而正在法國留學的楊笛(化名)已經在準備找自己的第六份長期實習了。她發現身邊留學生選擇回國的比例增加,留學身份的“含金量”已不比從前,希望不斷“加碼”積累經驗,爲未來回國增加優勢。

我國正迎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教育部數據顯示,40年來,共有313.5萬名留學人員回國。2017年,我國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48萬餘人,創歷史新高,2012年這一數字僅爲27萬人。

在歸國大潮下,海歸們頭頂的光環逐漸減淡,激烈的競爭帶來落差和迷茫,但回國發展依然是不少海外留學生的選擇。一些人開始反思留學生“水土不服”、眼高手低等以往被詬病的缺點,努力擴大優勢。

海歸光環減弱,反思留學深造的優與弊

秋招:競爭激烈,“海歸一抓一大把”

今年7月,趙嶽(化名)回國了,在澳大利亞讀研兩年後,他回國的第一件事就是約本科已經就業的同學喫飯,爲即將到來的秋招做準備。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當年和自己一起走出校門的同學,已經發生讓他“想象不到的變化”,“談起工作和求職,他們都很有職場人的感覺,也挺成熟的。”甚至已經有同學在短短兩年裏,升到了小主管職位。相比他們,趙嶽覺得自己還是剛出校門的“小毛孩”。

趙嶽的父母都是高中教師,母親教授英語,父親教授化學。2012年高考前,父母已經有意向送他出國,“當時出國還是很流行的,特別是教師家的孩子,很多高中一畢業就送出去了。”後來趙嶽因爲身體問題,留在國內讀本科。

從大二開始,趙嶽正式爲留學做準備,考雅思、選學校,甚至母親還教他做飯。2016年,趙嶽前往澳大利亞攻讀研究生。當時的他已經感受到“海歸越來越多”。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在趙嶽出國的這一年年底,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已經達到了265.11萬人,而當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比2012年增長超過58%。

到達澳大利亞後,趙嶽也發現身邊有不少留學生都表達了回國想法,“有的已經工作了幾年,有的是和我一樣剛來的,覺得國內前景更好。”

大量留學生歸國帶來的激烈競爭,讓趙嶽感到了焦慮。今年畢業後,趙嶽踏上了回國的航班,而9、10月的秋招季也一如他的預料。“相比於海外留學生,用人單位其實更喜歡國內名校研究生,而且面試的時候海歸一抓一大把,美國和英國的居多。”

一知名地產公司HR邵策(化名)告訴澎湃新聞,在今年的秋招裏,有一半求職者的簡歷都有海外學習經歷,“有的是交換生、雙學位,有的是研究生留學、本科留學。”海歸對於企業而言已經不再稀奇。

在投遞了17個簡歷後,趙嶽有3個面試進入了最後一輪,最終拿到了兩個offer,在他看來,已經高於“找不到工作”的預期,儘管兩個offer都不太讓自己和父母滿意,“覺得工資比較低,最高給到稅前9000,稅後就五六千吧。”

如今趙嶽已經決定接受其中一家公司,“總不能在家閒置着,有工作纔有機會上升。”

研究生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溫煦(化名)求職之路順利得多,他認爲這得益於自己目標明確,準備充分。

從小就熱愛汽車的他,在本科期間就自學德語,研究生成功申請到德國留學,學習汽車工程專業。回國後,憑藉着曾經在寶馬公司德國慕尼黑總部實習過6個月等經歷,溫煦在今年的秋招中拿到了4家汽車企業的offer,他最終選擇了廣州一家知名汽車公司,offer上的年薪介紹爲22萬元,他覺得很滿意。

溫煦說,基於對汽車的熱愛,他在本科階段就通過同學介紹、網站論壇等方式,接觸了一些在德國學習汽車專業的留學生,“一開始只是想取取經,希望申請到一個好學校。”大三寒假,溫煦前往德國旅遊,順便“見網友”,這些“網友”後來給予他不少幫助。

等溫煦到慕尼黑工大後,有一些“網友”已經畢業,且在德國的汽車企業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溫煦在寶馬總部的實習,就是源自於一個在寶馬工作的“網友”的推薦。“沒有推薦想拿到這個實習還是很困難的,而且我去的部門也比較核心。”這件事,讓溫煦意識到人脈資源的重要。

對於校招,溫煦認爲海投簡歷未必是件好事,“會把自己搞得很疲憊”。他的目標很明確,只投了7家自己心儀的汽車公司,並在面試前對應聘企業的文化、未來發展思路等進行了詳細瞭解,有些企業內部有認識的同學或者“熟人的熟人”,面試前溫煦都會爭取約一次見面,“進一步瞭解一下,爭取在面試時能讓面試官眼前一亮。”

溫煦認爲,準備充分,認真對待每一次面試,是自己在今年的秋招中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海歸光環減弱,反思留學深造的優與弊

預期:不糾結工資,“看的是長遠發展”

剛回國的張含始終不想“太屈就”。

她覺得在“喜歡的工作和令人滿意的薪水”之間,至少要有一個,而自己拿到的兩個offer,都不太符合。趁着秋招的尾聲,她趕緊又投了一波新的簡歷。校招加上社招,她已經投了70多份簡歷。

張含本科畢業於上海一知名高校,又在英國排名TOP5的高校攻讀了研究生,此前還有過5份實習經歷。這讓她對今年的秋招充滿期望,“想去一些快消巨頭,對工資預期是(年薪)15萬元及以上”。

然而在求職時,張含才發現競爭者“80%都是海歸和研究生”,“因爲海歸的求職目標都比較一致,都是一些大公司。很多巨頭公司直接在簡歷關就把我給淘汰掉了,像可口可樂這種。”而小公司則以“你太優秀,我們怕留不住”爲由拒絕了她。

11月13日,接近秋招尾聲,張含只拿到了1個offer。與此同時,有一家她面試時感覺不錯的地產公司HR給她打來了電話,問她是否願意調劑到一個特殊的崗位——給老闆女兒當家庭教師,一份長期且全職的職業,並且可以居住在“老闆”家隔壁的別墅。

“我當時就滿腦子的問號,但她說她老闆只要復旦或交大的研究生,應聘者中只有我一個人符合這個要求。”張含婉拒了這個“調劑”後,被告知她申請的營銷管理崗位也“沒戲了”。

此後,張含又收到了一個offer,但先後提供offer的兩家公司一個地點在外地,一個工資太低,她都不太滿意。在反覆面試、等待結果的過程中,張含對工作的預期也開始降低,“之前只看着大公司,現在會開始投一些小公司,還有創業公司,對工資也沒那麼糾結了,如果是我喜歡的工作,我可以降低我的薪水預期。”

回國兩個月後,盧俊已經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和生活,調整好了心態。

1994年出生的他,不僅在美國完成了本科學業,也成立了家庭。在讀本科時,盧俊一直在不同酒店實習,積累了近三年的實習經驗,還沒畢業就拿到了美國一家全球知名品牌酒店的offer。

在工作一年後,他和妻子做出了回國發展的決定。“還是繼續從事酒店業,當時計劃的是,經理級別以下的都不接受,因爲我在美國已經是主管職位了。”

然而現實還是讓他有些失望,儘管不少公司都投來了橄欖枝,但職位卻不如預期。甚至有一家酒店人事部門直接告訴他:全市我都敢打包票,沒有一家酒店可以讓你從主管做起。

最終,他在所在城市選擇了(美國工作)同集團下的另一家知名品牌酒店,對方承諾他小半年內可以升到經理級別。

而對於工資,盧俊並不抱很高的預期。“回國前瞭解過。”他說,在國外有過工作經驗的人,常常會忍不住用美國工資乘以人民幣匯率,然後和回國後的工資進行對比。而他“很明智的不去轉化匯率”,要不然就會有很大落差。他坦言,在美國的工資是如今工資的三倍多。

對收入預期的落差,存在於大多數海歸身上。全球化智庫(CCG)發佈的《2018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認爲收入高於甚至遠高於的預期的海歸不足1%,而認爲收入低於預期和遠低於預期的海歸佔比80%,2017年該比例爲69%。

工作後,因爲酒店行業的特殊性,盧俊沒有固定假期,高峯時期甚至小半個月才放一天假,沒有周末,也沒有節假日。理想情況下,每天工作時間從早上7點到下午4點。但實際上,他很少能在晚飯前回到家。

工作辛苦,有時又感覺付出的勞動不被尊重,這些並不影響盧俊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隨着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更高端的酒店、服務,開始受到消費者們的追捧。在盧俊看來,市場對高端人才是有需求的,現階段需要積累的並不是工資,而是工作經驗。

“酒店業是一個看重經驗的行業。”盧俊認爲,求職時,普通企業對求職人員的海外經歷並沒有太高需求。但在職業後期,上升到一定崗位後,會開始對學歷和海外經歷進行要求。“我們總監、總經理級別,無一不是有海外經歷的。”這讓他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海外經歷不在求職的前期發揮作用,而是職業的後期。”盧俊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着明確的規劃,也做了詳細分析。“分析清楚後,就不會覺得自己現在很虧,因爲看的是長遠發展。”

加碼:積累優勢,拒絕眼高手低

海歸光環減弱,反思留學深造的優與弊

進入研究生課程的最後一個學年,楊笛(化名)已經在準備找自己的第六份長期實習了。

在留學低齡化的趨勢下,2012年,楊笛高中畢業後就前往法國就讀本科,現在是在歐洲留學的第六年。在國外的時間越長,她對未來一定要回國的想法就越是清晰。

留學的這幾年,楊笛發現不僅留學生選擇回國的比例在增加,身邊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學習中文。“像我們專業需要選修一門外語,學校就只提供兩門外語,一門是西班牙語,一門就是中文。”而楊笛身邊大多數法國“小夥伴”或其他國家同學,都選擇了中文作爲選修外語。還有一些歐洲同學和她表達了未來想去亞洲工作的想法。

“國內發展好,工作機會多。”已經成爲不少海外留學生們的共識。

但對目前國內海歸的求職情況,楊笛心裏也很明白。“現在留學生那麼多,含金量肯定不如從前。而且專業不是工科就是商科,很雷同,說實話,並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一個留過學的人來工作,相比而言,國內畢業的學生可能更接地氣,也更適合。”

此外,楊笛也意識到,自己本科階段就出國留學,在國內找工作幾乎沒有任何人脈資源,“如果我一畢業就立刻回去,是真的沒什麼求職優勢。”

基於這些考量,楊笛決定明年8月畢業後,先在歐洲工作三年左右,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後,再回國找工作。這也是很多留學生爲回國求職“加碼”的方式之一。

《2018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在海外工作經驗分佈情況方面,海歸羣體中有近七成具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經驗。其中,具有“1-3年以下”海外工作經驗的佔比23%,與2017年相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而擁有“3-6”年較長海外工作經驗者佔比11%,較2017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

但這個“路徑”,不配合十分的努力,也並不一定能成功。爲了明年可以順利在國外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楊笛從本科階段就開始不停的找各種實習。

2016年8月本科畢業後,她也沒有馬上開始研究生學業,而是選擇了“間隔年”,推遲一年入學,而這一年則在上海一家法國企業進行全職實習。此前她已經在該企業的法國本部實習了半年多。

如今還有1年就要畢業,楊笛已經在法國、荷蘭、德國、上海積累了5份實習經歷,其中有兩份都是長達半年的“大實習”。但接受採訪時,她又在繼續籌備自己畢業前的第六份實習。

在楊笛爲自己不停“加碼”的同時,遠在南半球悉尼大學的黃子瀾,正在爲了自己的研究生畢業論文而通宵熬夜。他希望通過一份優秀的畢業論文,引起導師對他的注意,願意收他做“徒弟”,從而可以繼續留在悉尼大學攻讀博士。

和其他留學生不太一樣的是,黃子瀾在留學前已經在國內工作了一年,任職於一家知名電視臺。出國留學,是他想爲職業加碼。

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集聚澳洲,海歸的“含金量”早已無人談起。“如果要說有優勢,只能是語言上的優勢了。”據他了解,和他同專業的留學生,回國後大部分都前往國企工作,或者考公務員。

隨着環境的變化,他自己的職業規劃,也在留學後慢慢發生了轉變。“以前想回到傳媒行業,但接觸到一個領域的學術研究後,我發現自己或許更喜歡相對偏向於學術的工作。”現在,能進入高校國際關係研究院,是他最心儀的歸宿。但高校研究院對學歷的要求,又成爲了一個新的門檻。

據《2017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高學歷已經成爲了海歸的基本標籤,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佔比達到78.3%。而僅僅是碩士學歷,已經不太滿足於一些高校或企業的要求。

因此,寫一份優秀的論文,獲取讀博機會,以及拿到可以支撐自己讀博的獎學金,是黃子瀾當前最大的“功利心”。如果不能申請成功,他的計劃也和楊笛差不多,先在澳大利亞找到一份工作,積累一定的海外工作經驗後,再帶着“加分”的簡歷回國發展。

留學期間,黃子瀾也時常會關注國內媒體對海歸就業報告、海歸求職現狀的報道,落差、迷茫是文章裏常常提及的詞彙。在他看來,這些都和心理預期有很大關係,“有的人抱着出國就一定光環加身的想法,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纔會出現落差和眼高手低。”

支招:揚長避短,正確評估自身實力

在等待面試結果的過程中,張含開始分析自己這次秋招不太如意的原因。

以往張含會以因實習經歷豐富而充滿信心,但經歷過秋招後,她才發現,由於在本科期間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自己的5份實習脈絡並不太清晰。“有媒體、公關、營銷,沒有專門往一個方向去做,可能給人感覺雜而不精,匹配度不高。”

“匹配度”是在招聘中常常被提及的詞彙,一地產公司的HR邵策告訴澎湃新聞,增加實習經歷已經成爲了很多學生的共識,“比較少出現毫無實習經歷的簡歷”。因此,實習經歷的含金量和匹配度,成爲了HR們在招聘時的重要考量指標。“對於實習經歷只有一個月的,我們是排除掉的,一看就是爲了應付找工作。”還有一些學生實習經歷豐富,卻和求職崗位並不太匹配,這在邵策看來,屬於“沒想好自己想要做什麼”。

與此相對應,在大企業實習、與應聘的工作匹配度高、實習時間大於3個月的實習經歷,屬於“優質經歷”,“即使只有一份實習,但含金量高就行。”

準備時間太晚,也讓張含比較後悔。雖然她8月底就回國了,但當時並沒有意識到秋招的競爭激烈,“沒有用心準備”,在國內“玩了一陣子”纔開始投入秋招之中。而在這時,一些準備得比較早的同學,已經拿到了滿意的offer。

還有部分海歸,因爲不瞭解國內的招聘時間,而錯過了最佳招聘機會。AO史密斯海外招聘負責人趙毅告訴澎湃新聞,相比於國內畢業生,海歸往往比較缺少求職信息源,“像國內不僅有宣講會,還可以找導師推薦,師兄師姐內推等。而留學生只能靠自己蒐集招聘信息,有的出國比較早,或者忙於畢業論文,還會錯過秋招或春招。”

作爲海外招聘的負責人,趙毅在招聘時,首先看重的是海歸的獨立和創新能力。在他看來,留學生從熟悉的環境中突然到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下,能夠快速適應,並且獨立生存,是一種很珍貴的能力。“企業希望求職者能夠快速適應陌生環境,並且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優秀。”

但對於出國後並沒有主動融入當地文化和圈子,而選擇和中國留學生“抱團”,繼續生活在舒適圈的海歸,趙毅表示“不是我們想要的”。

和不少招聘人員的看法類似,趙毅覺得“不接地氣”也是海歸最大的問題。“海歸從國外回來後,會覺得自己帶着留學光環,再加上海歸的家庭條件普遍比較優渥,在態度上就會不太一樣。”在文化上也存在一些差異,“國內的學生如果做錯了什麼事,老師會直接指出來‘你是錯的’,而在國外,即使你是錯的,老師也會在錯的裏面挑出對的內容,鼓勵學生。”趙毅表示,這些差異,會導致一些海歸在職場上“不屑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這些評價,楊笛也有所耳聞。“現在確實有些海歸還會覺得自己回國後很厲害,不太看得起國內學生,但實際在工作上可能還不如國內學生。”楊笛說,自己也曾經聽說過海歸“難管教”的說法。

針對這些優缺點,趙毅給留學生們的建議是“揚長避短”。“海歸需要明白的是,企業要招的是合適的人,而不單單是看高學歷。”獨立能力、海外眼界、英語水平等都是海歸們的優勢。而對於劣勢,趙毅建議“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高”,應該根據自己的真實實力和當前的求職大環境,對自己進行正確地評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