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再說回產品,那就基於兩個平臺的業務特性來透視:批發和零售的區別,會導致產品在設計幾大主線時有各自的特點,包括 1 基礎鏈條(交易、店鋪、商品、物流、CRM)2 專業場景細分(行業細分、人羣細分、地域細分)3 用戶增長和廣告( 拉新留存設計、廣告形式和計費模式等)等。總體看,跟線下批發市場合作的這兩次項目讓我對商品(尤其服裝產業)從設計打版、生產到一二級經銷代銷再到終端零售營銷這個過程有了遠超出紙上談兵的理解、那段時間也認識了不少各個環節上的角色成了真實朋友,包括買手、市場管理者、帶貨網紅等等。

楊文韜,產品經理從業7年餘,阿里產品老兵,一路從中後臺系統到前臺業務探索性領域都陸續上過硬仗。期間負責過1688網站標籤體系、1688 主客戶端APP 6.0和7.0兩次大版本升級、以及從線上B類產品走向線下批發市場的智慧化探索等業務板塊。

目前專注在1688新型產地供應鏈的課題探索當中,正努力像個200斤的孩子一樣汲取新養料,還想站在BBC鏈路上,把消費供給側的井再打深一層。

Q1. 1688和淘寶兩款產品本質的差別在哪些點?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1688和淘寶都是阿里旗下核心電商平臺,有各自的web和app用戶端。與其說兩款產品的差別,不如盤點兩條業務主線的定位差異:1688是阿里長子,從黃頁起步,主要解決中小企業之間的採購批發性的生意對接,大部分用戶有着B類身份;而淘寶面向全量消費者,更多是次終端的商家把商品分發給身邊的你我他,這是兩塊業務在商品流通鏈條上所處的時空差異。但由於歷史積累和地面力量推進,1688上的源頭廠家聚集度非常的高,部分淘寶商家會和這些上游廠商互通合作,當然也有不少的商家會在兩個平臺同時開店,這些都是伴隨商品流通發展,資源配置後的一個必然態勢。

所以再說回產品,那就基於兩個平臺的業務特性來透視:批發和零售的區別,會導致產品在設計幾大主線時有各自的特點,包括 1 基礎鏈條(交易、店鋪、商品、物流、CRM)2 專業場景細分(行業細分、人羣細分、地域細分)3 用戶增長和廣告( 拉新留存設計、廣告形式和計費模式等)等。淘寶不用多說了,對1688有興趣的同學們,建議花一些時間體驗一下網站的內容,僅就知識面應該就受益匪淺。

Q2. 1688的目標用戶是誰?它是如何滿足目標用戶需求的?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1688是一家B類採購批發網站,自建立以來的核心宗旨是服務中小企業客戶,爲他們之間提供更通暢的商品流轉、信息流轉和資金流轉服務。網站包括app在內都在圍繞這三流,讓百萬級的供應商快速被匹配出適合自己的採購客戶前來詢單,新品、爆品、庫存都能高效分發到合理的渠道路徑裏;讓海量買家能在端上找到源頭好貨,跟供應商建立緊密的線上聯繫,並藉助網站的流量效應快速聚單,有效議價。

不過這一兩年內,隨着網站資源和口碑的積累,像寶潔、迪士尼等知名大腕也開始找到1688求合作,所以如何構建包括大企業在內的更多元的用戶服務,是一個新的發力面。

Q3. 拼多多通過c端的拼單和各種社交營銷做火了,1688爲什麼不做b端商家的拼單?

嗯,絕大部分的電商都不會放過團、拼的聚合議價營銷,事實上1688上也早有類似的玩法叫做夥拼:打開app不難發現它:主打的心智就是請採購小老闆們“入夥拼單”。這種方式能框住日UV幾十萬的小B,微B乃至大企業自用的零碎訴求。不管B還是C,對於低價貨的渴求是不會變的,只要採購週期允許,商品本身的吸引力在線(款、價、質),就能獲得持續的轉化率。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的社交能力嫁接在微信上,一大串帶着遊戲體感的分享使它整個平臺就像爲了傳播裂變而生的一樣;而1688立足B類營銷,沒有太多眼花繚亂的產品化,本質上其實都是帶着最有競爭力的價格、在最恰好的時間段、把最有競爭力的源頭商品分發到最需要的用戶手中——把握這個4最本質,所有的營銷不論社交導向還是平臺自發,都能快速評判。

Q4. 如何平衡類目標籤體系、用戶畫像和應用場景之間的關係?

這裏我估計其實想問的是產品如何理順畫像、標籤、場景的幾段銜接設計,因爲說“平衡”就有點發散。

我的建議是,產品經理在思考大模塊的設計和銜接時,無時無刻的回到商業本質來review,比如一款社交配對app,用戶畫像怎麼收集?核身能不能判斷出是大學宅男還是都市女白領?核身後對各類畫像要分成幾級運營?最終迴歸到能對哪些收費對哪些免費才最能留住用戶但又能儲備業務收入?前臺場景不管是設計對對碰、還是話題交友、還是遊戲室,哪個能夠在單位時間內聚合最大的使用人頭(用戶興趣),貢獻最多的費用消耗(take rate)

所以我不再細節去分析畫像怎麼去核,標籤怎麼劃分、場景怎麼設計和投放,最本質的東西依然是商業flow—— 沒有一個產品部分,或者一條產品流程可以獨立於商業本質之外。如果一套標籤的設計不能產出清晰的用戶劃分,以便最終能對其建立付費模型,或者間接促成對另一羣關聯用戶的營收模型,那這裏估計是繞了彎路,或者產品基調定的過於陽春白雪了。

Q5. 1688網站的標籤體系是如何搭建的,對於整個網站的作用體現在哪?

這問題感覺是爲我量身定做的,呵呵,1688的標籤體系早期我差不多搭了一整年,大概從2012貫穿到2013年。從標籤的類型制定(商品標、商家標、活動標、物流線路標等)、到標籤的前臺呈現(商品詳情、店鋪頁、搜索頁)、再到基於標籤快速生成導購場景的搭建平臺,包括標籤效果的監控儀表。標籤大家用起來之後發現很方便,我記得線上tag當時達到4千多個,遠遠超過當時淘寶的標籤量級,從使用流程上對內部小夥伴們也相對白盒。

標籤對一個業務最核心的意義是分類索引。這也是衡量標籤在業務下是否站得住腳的關鍵KPI,無論是遊戲、社交、電商還是工具軟件,標籤在中後臺sorting的價值是其存在意義:快速讓聚類好的內容匹配到前臺需要看到它們的用戶,產生商業變現的可能。

拋一個開放問題供大家思索:小紅書爲了讓用戶快速touch最有轉化可能的內容,它的標籤結構可能是怎麼設計的?如何跟前臺的自動投放掛接?

Q6. 1688的支付流程和C端電商有什麼不同?

還是那個思維:放在商業本質的框子裏去review流程的設計。B類交易的客單天然比C端要大,交易的物資比C類多。這一個“大”跟一個“多”,會帶來什麼問題?支付寶微信網銀的限額需要突破,那大額支付的交易流程就要出來;分首、中、尾批次的商品交付是現實生意中常見的生產交貨方式,那賬期支付就要出來;線下大宗的水泥、機械用票據結算,那就需要有線上電票方案;小老闆們進貨的成本比較高,資金鍊經常岌岌可危需要貸款,那就需要有賒賬金融支付等等。當然,這些交易流程凝結了對商品流程、交易鏈路、金融產品、會員體系等等模塊的串聯該咋,實際在落地的過程中複雜度都比較高。我自己在1688時間不短,自知對B類支付的瞭解也是皮毛。

B類的商業流通越是複雜,可發揮的細分情景就越多,建議大家有機會時都能進入到這類領域歷練一番,不管是產品基本功還是商業判斷力,一定有大收穫。

Q7. 從線上B類產品到線下批發市場的智慧化探索業務是怎樣的?

現在大家對線上零售和線下賣場的結合已經習以爲常了:銀泰有自己的app,來福士/嘉裏中心有公衆號運營客人,天貓、大衆點評也早已把線下品牌店鋪都端上來做了結構索引和消費打通——但大家不一定對線下批發市場有概念,而恰恰這些批發市場在我們這些80後、85後的長大過程中經歷了黃金髮展時代:廣州十三行、杭州四季青、上海七浦路、義烏小商品、深圳華強北、韓國東大門等。

這些如雷貫耳的批發市場在當下的商品流通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我記得五年前的批發市場總體交易額是9.7萬億,從業人員過千萬)。從廣州白馬隨便挑出一個檔口,可能一年交易額過億,也許你身上穿的品牌就從他家拿貨,只是統一做了吊牌包裝和洗嘜;你家裏的OPPL燈泡,也許就是樓下五金店從環城北路批發市場的檔口裏每週去採過來。我在2016和2018兩年從不同角度的參與了跟批發市場合作的兩個項目,還是受益匪淺。

從產品角度,跟批發市場對接後的想象空間是很大的,那段時間我們從很多角度都在試着拉近和市場之間的距離,以提升合作效率,把線下的優質商品第一時間搬上來。其中包括:搭建線上專屬門戶“檔口尖貨”收納全國市場內容,再用幾種小程序去拓寬這些線上內容的可見範圍;再通過一套線下選品系統完成各種角色員工能夠offline to online的選品選商進來,並且預測出售賣結果,讓線上有活水可流;同時我們做了很多線下軟硬件結合的智慧功能嘗試,包括市場內的電視百屏控制系統、3D虛擬逛市場、3D商品建模、智慧拿貨小推車等等,把線下的用戶行爲和線上的數據系統結合起來產生DT價值。這些產品的體系相對豐富,其實可以夠開一期專題了。呵呵。

總體看,跟線下批發市場合作的這兩次項目讓我對商品(尤其服裝產業)從設計打版、生產到一二級經銷代銷再到終端零售營銷這個過程有了遠超出紙上談兵的理解、那段時間也認識了不少各個環節上的角色成了真實朋友,包括買手、市場管理者、帶貨網紅等等。所以真心建議每個產品經理同學,有機會要扎進現實商業環境中,纔有機會以第一宇宙速度逃出那種憑大腦邏輯單打獨鬥的定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