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只虎子虽相较其他普通形制的“夜壶”精美的多,但却改变不了考古队员对它的看法:这不就是盛尿的溺器吗。赤乌十四年铭青瓷虎子。

西晋 青瓷虎子

武汉博物馆藏

“虎子”起源于战国,风靡于秦汉魏晋,因外形像一只坐卧的老虎而得名。名字虽然霸气,但它的作用却让人意想不到,其实它是用来盛小便的夜壶、尿壶。

考古资料显示,两汉至唐代的古墓中,常发现作为随葬品的虎子。它们既含虎虎生气,又呈温顺驯服之态。古代人们对虎畏惧厌恶,希望征服、惩罚它。把溺器造成老虎的形象,正反映了这种心理。然而在南京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的虎子,却打破了作为溺器的常规,令考古学家至今疑惑不解。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1955年的一天,南京赵土岗考古现场出土了一件瓷质虎子,高约15厘米,前后长约20厘米。“虎头”向上仰起45度,嘴巴张得圆圆的;虎背部有弓背奔虎状提梁,犹如神兽匍匐在虎背之上;虎头后面的把手上还刻着细纹,美观又防滑。

这只虎子虽相较其他普通形制的“夜壶”精美的多,但却改变不了考古队员对它的看法:这不就是盛尿的器吗?刚刚出土之时,在场的不少人望而却步,生怕壶内还存在着刺鼻的“千年液体”。然而,很快便有人看出了其中端倪:虎子身上有一行字!经过清洗、辨认之后,考古专家将虎身铭文确定了下来,写的是: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赤乌十四年铭青瓷虎子

赤乌是孙权的年号,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袁宜则是制作虎子的匠人。铭文是礼器、祭祀器等高规格青铜器上才有的记录性文字,而一件脏污狼藉的“器”竟能享受如此级别的待遇,这在整个考古历史上都十分罕见,因此专家判定它一定不是俗物。而且,它明确地标明了吴帝的年号和瓷工的姓名,加上它特殊的形制,表明它不应该作为器。

还值得一提的是,此器出于中国早期最主要的窑场——越窑,这种动物造型的大量出现和演变,改变了越窑瓷器风格单一的局面,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当时社会正孕育着重大转型的鲜明特征。

那么,这件背景不凡、用途不明的虎子到底是怎样一个物件呢?至今还是一个谜。

赤乌十四年铭青瓷虎子

目前,这件青釉虎子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由于它身上仍然存在着众多未解之谜,所以为了防止在运输途中颠簸损坏,国家文物部门规定其禁止出国展览,并在2013年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录。文物部门制定条款中规定:“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孤品和易损品,青釉虎子二者均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子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