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首届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新京报记者获悉,本次论坛共设一个主论坛和四场分论坛,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中还有20余件出土文物是首次与大众见面。据悉,论坛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明文化活动平台,有利于分散于各地的明文化研究力量融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论坛在文化的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方面强化了协作,将推动理念、经验和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文化带交处 明文化是昌平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

昌平区是北京“三大文化带”唯一的交会之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7月,明十三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近20年后,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感染力,推动明文化的研究和文旅融合发展,昌平首届明文化论坛在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本次论坛发布了“五个一”系列行动:原创作品征集与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一批文物保护成果和计划,举办一次主题展览,成立一个智库“明文化专家智库”,签订一揽子合作协议。此外,论坛全程突出数字化概念,在传播形式上,重点与头部网络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各平台新媒体终端向社会直播论坛实况,并推出多样化、交互式的融媒体产品,着力提升观众参与论坛的便捷度和体验感。

论坛上,明文化论坛logo和明十三陵世界遗产logo正式亮相,logo用“明”字篆体,以十三陵石像生之“象”变形,寓意“太平有象”。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20年以来,在文物修缮、展览展示和数字科技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推动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积累了重要经验,更为全球相关类型世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据悉,2023年,明十三陵将迎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并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活动将促进世界遗产的展示与阐释,加强世界遗产的公众教育和传播。

20余件出土文物首次与大众见面

昌平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脉和丰厚的文化资源。而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更是明代恢弘气象、多彩历史、灿烂文化的集中写照。

新京报记者获悉,本次论坛设置了3个不同的展示区,展示昌平区的明文化资源,分别为数字互动体验区、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区,以及文物长廊展示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区,通过多方联动展示着金银器、丝织品、石构件、玉件和首饰等出土文物珍品60套105件,其中有20余件文物是首次与大众见面。

展品中,定陵出土的帝后服饰有礼服与常服之分,彰显了礼乐内涵和皇家气派。黄十二章衮服与金丝翼善冠是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举行大典时所穿。衮服是最为华贵的龙袍,十二团龙和十二章纹样象征着一切权力于皇帝一身,其缂丝工艺十分少见,每根线直径仅0.1毫米,一般用的金线在0.16毫米以上。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的礼冠,而展出的国宝级文物十二龙九凤冠则是明孝靖皇后的随葬品。据介绍,传世的明代皇后画像中,她们头戴龙凤冠配上金银珠宝,富丽堂皇,几乎没有头发外露,这就是明朝女子冠饰的一大特点——满冠,也被看作皇家权力地位的象征。

据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定陵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使明十三陵进一步被社会所熟知。未来,明十三陵将积极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作用,积极拓展发展路径,打造“明十三陵元宇宙展示区”“明文化主题国际旅游名镇”“大明四十村”等专题项目。通过数字赋能、科学规划,明十三陵持续焕发活力。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