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出现爱问为什么的状况,并且很多是连家长都无法知道答案的问题,同时也有些是孩子很难理解答案的问题。有时候孩子问问题也是想要求得家长们关注的一种表现,想要通过表达自己想法、疑问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注意。

家庭教育

朋友时常感叹育儿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不断进化的过程,以前最不喜欢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孩子的"为什么"中得到不断的补充。从两岁时候的"小猫吃什么"到三岁时候的"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再到现在常常问点答不出来的问题,孩子的脑洞大开,所涉及的知识面更是特别宽泛。

想要凭借着仅有的知识完全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有时候朋友实在是解释不来,就随意的给宝宝编个答案。不过这种胡乱回答孩子的做法,虽然安抚了孩子让孩子很满意,但是却有一定的弊端,有一次同伴问了同样的问题,宝宝按照妈妈的答案进行了回答,结果却遭到了嘲笑。

1

孩子为什么爱问“为什么”?

出于对外界环境的好奇

孩子对于外界的好奇是没有止境的,当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这种好奇就很容易以"为什么"的形式脱口而出。是孩子在幼儿期很容易出现的一种行为表现。而且孩子的奇思妙想也常常会让大人发出"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的感叹。

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学习

孩子爱问问题也是孩子学习意识的萌发,希望从问题中获得答案。并且孩子的这种学习的欲望是很强烈的,很多时候会对问题表现得很执着,会不依不饶的进行追问。

孩子想求关注的表现

有时候孩子问问题也是想要求得家长们关注的一种表现,想要通过表达自己想法、疑问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注意。

总而言之,这是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虽然很多时候这种状况会使很多父母觉得有些招架不住,甚至会有厌烦的情绪产生,但是父母却不应该就此随心所欲的敷衍孩子。比起拒绝回答来,胡乱回答问题同样对孩子有不利影响。

当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出现爱问为什么的状况,并且很多是连家长都无法知道答案的问题,同时也有些是孩子很难理解答案的问题。这就需要家长巧妙、机智的去应对。

2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一种社会共识,认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会越高。但“平均”是个陷阱,并非所有学历高的父母都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

去年微博曾有一个“学霸父母学渣娃”的新闻,引发数万网友热议。

明明父母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偏偏就是这样的学霸父母却把娃养残了。是因为孩子智商不高吗?显然不是。其实,究其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但今天我们只说其一:你回应孩子问题的方式可能正在毁掉你的娃!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求知欲,都会提出问题,遗憾的是,大部分人的求知欲都在成长中被破坏殆尽,究其原因,无外乎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失去解决问题的乐趣。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早就指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孩子智商发展的主要动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对孩子未来自主发展并积极适应社会至关重要。

3

哪些行为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

秒答孩子的问题

“麻麻,为什么现在没有恐龙啦?”“6500万年前,一颗大流星撞上了地球,造成整个地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恐龙无法适应,所以就死光了。”

学霸爸妈们知道得太多了,随便一个问题都能应口而答,这样似乎高效率地充实了孩子的知识库,却有两个重大隐患。

第一,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掌握多样的解决问题办法的机会,无助于孩子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除了“1+1=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这种纯数理问题,绝大部分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即使真的有唯一答案,也可能存在多条抵达唯一答案的途径,这些都需要孩子亲身参与才能体会到。

在北美,很多老师反映华裔学生的一个通病:总希望老师能直接告诉自己正确答案,他们既不情愿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往往对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的问题非常困惑,不知如何处理。

人们常常把这事归结为中国学校的填鸭式教育,事实上,不只在学校,中国家庭教育里填鸭式也非常盛行,社会发展的快节奏造成父母们的焦虑急燥心理,恨不得能一下子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全部倒进孩子的脑子里。慢慢地孩子也就失去了求知欲,养成遇到问题就张嘴问人而不自己思考的习惯。

口若悬河,光说不听

“粑粑,为什么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此处省略一万字和孩子迷茫的双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保持专注力,有持续钻研的动力。而长篇大论很可能就是打击孩子学习兴趣的利器。除非你认为自己一开口就能把话题讲得跟单田芳的评书那么有意思。

长篇大论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孩子的参与和反馈,就难以准确地掌握他是否真的理解和接受了“灌输”。

当孩子提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家长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时,最好是用一递一进的问答式与孩子交互讨论,当然如果能动手实践就更完美了。这样让孩子积极地参与进来,可以保持孩子头脑的活跃度,更好地维持孩子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和专注力,同时父母也能把握孩子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急于评判孩子的是非对错

“粑粑,我觉得《夏洛的网》里的小猪威伯真是又傻又笨又贪吃,要不是为了救他,夏洛就不用那么辛苦地织网,最后把自己累死。”“瞎说,你才又傻又笨又贪吃呢,威伯多么善良友爱,夏洛不是他害死的,夏洛是蜘蛛,到秋天自然要死掉的!”

现在社会舆论对熊孩子零容忍,自身有涵养的父母难免紧张千万不要养出一个熊孩子,因此,对孩子“错误”的三观格外警惕。急于评判是非对错,尤其是急于批评和否定孩子“错误”的三观,既容易造成孩子逆反情绪,又妨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孩子三观的形成是长期而复杂的大工程,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孩子思考为什么。

总是“我懂得比你多”的高姿态

“麻麻,你知道吗?《小王子》这本书里说的猴面包树真的存在耶!”“废话,只有你这小笨蛋才不知道,猴面包树在非洲、澳洲、大西洋小岛好多地方都有。”

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巴博(Brain Barber )在他数篇有关父母养育的论文中反复指出,通过引发孩子自卑、羞耻或罪恶感来影响孩子的行为,这样的养育方式被称为“心理控制”方式,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会表现出焦虑、抑郁、与不良同伴交往,甚至青少年期出现反社会行为,心理控制阻碍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孩子就难以做到自主、自信和自立。

将孩子长期置于父母强势的阴影下,正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控制养育方式。

有大智慧的父母,不是凡事都要胜孩子一筹的父母,反而是懂得以合适的方式示弱的父母,让孩子时常获得“我比爸爸妈妈都厉害了耶”的自信和自我肯定,从而激发孩子的潜力。

4

①与孩子讨论问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以及具体问题,决定是否应该直接给出答案。对有一定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孩子,又不是特别紧急的问题,提供足够的线索让孩子自己去寻求答案。

②尽量用问题回答问题,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独特的结论。

③多使用开放型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呢?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还有其他的可能吗?……避免使用“是”或“不是”点头或摇头来回答孩子的问题。

④父母应该少说多听,给孩子更多的表达机会。

编辑:33

内容转载整理自家长必读

1

2

3

4

热线电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