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發展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出現愛問爲什麼的狀況,並且很多是連家長都無法知道答案的問題,同時也有些是孩子很難理解答案的問題。有時候孩子問問題也是想要求得家長們關注的一種表現,想要通過表達自己想法、疑問的方式來獲得父母的注意。

家庭教育

朋友時常感嘆育兒的過程是一個自我不斷進化的過程,以前最不喜歡的自然科學知識在孩子的"爲什麼"中得到不斷的補充。從兩歲時候的"小貓喫什麼"到三歲時候的"爲什麼天空是藍色的",再到現在常常問點答不出來的問題,孩子的腦洞大開,所涉及的知識面更是特別寬泛。

想要憑藉着僅有的知識完全不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有時候朋友實在是解釋不來,就隨意的給寶寶編個答案。不過這種胡亂回答孩子的做法,雖然安撫了孩子讓孩子很滿意,但是卻有一定的弊端,有一次同伴問了同樣的問題,寶寶按照媽媽的答案進行了回答,結果卻遭到了嘲笑。

1

孩子爲什麼愛問“爲什麼”?

出於對外界環境的好奇

孩子對於外界的好奇是沒有止境的,當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這種好奇就很容易以"爲什麼"的形式脫口而出。是孩子在幼兒期很容易出現的一種行爲表現。而且孩子的奇思妙想也常常會讓大人發出"原來還可以這樣想"的感嘆。

一種對外界環境的學習

孩子愛問問題也是孩子學習意識的萌發,希望從問題中獲得答案。並且孩子的這種學習的慾望是很強烈的,很多時候會對問題表現得很執着,會不依不饒的進行追問。

孩子想求關注的表現

有時候孩子問問題也是想要求得家長們關注的一種表現,想要通過表達自己想法、疑問的方式來獲得父母的注意。

總而言之,這是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雖然很多時候這種狀況會使很多父母覺得有些招架不住,甚至會有厭煩的情緒產生,但是父母卻不應該就此隨心所欲的敷衍孩子。比起拒絕回答來,胡亂回答問題同樣對孩子有不利影響。

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發展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出現愛問爲什麼的狀況,並且很多是連家長都無法知道答案的問題,同時也有些是孩子很難理解答案的問題。這就需要家長巧妙、機智的去應對。

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一種社會共識,認爲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會越高。但“平均”是個陷阱,並非所有學歷高的父母都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去年微博曾有一個“學霸父母學渣娃”的新聞,引發數萬網友熱議。

明明父母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但偏偏就是這樣的學霸父母卻把娃養殘了。是因爲孩子智商不高嗎?顯然不是。其實,究其原因可能有千千萬,但今天我們只說其一:你回應孩子問題的方式可能正在毀掉你的娃!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求知慾,都會提出問題,遺憾的是,大部分人的求知慾都在成長中被破壞殆盡,究其原因,無外乎缺乏解決問題的辦法,失去解決問題的樂趣。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們早就指出,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是孩子智商發展的主要動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對孩子未來自主發展並積極適應社會至關重要。

3

哪些行爲摧毀了孩子的求知慾?

秒答孩子的問題

“麻麻,爲什麼現在沒有恐龍啦?”“6500萬年前,一顆大流星撞上了地球,造成整個地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恐龍無法適應,所以就死光了。”

學霸爸媽們知道得太多了,隨便一個問題都能應口而答,這樣似乎高效率地充實了孩子的知識庫,卻有兩個重大隱患。

第一,讓孩子失去了學習和掌握多樣的解決問題辦法的機會,無助於孩子發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除了“1+1=2”“天空爲什麼是藍色”這種純數理問題,絕大部分問題往往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即使真的有唯一答案,也可能存在多條抵達唯一答案的途徑,這些都需要孩子親身參與才能體會到。

在北美,很多老師反映華裔學生的一個通病:總希望老師能直接告訴自己正確答案,他們既不情願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又往往對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的問題非常困惑,不知如何處理。

人們常常把這事歸結爲中國學校的填鴨式教育,事實上,不只在學校,中國家庭教育裏填鴨式也非常盛行,社會發展的快節奏造成父母們的焦慮急燥心理,恨不得能一下子把自己的所知所學全部倒進孩子的腦子裏。慢慢地孩子也就失去了求知慾,養成遇到問題就張嘴問人而不自己思考的習慣。

口若懸河,光說不聽

“粑粑,爲什麼說人是從猴子變來的?”“#¥%……&@(此處省略一萬字和孩子迷茫的雙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保持專注力,有持續鑽研的動力。而長篇大論很可能就是打擊孩子學習興趣的利器。除非你認爲自己一開口就能把話題講得跟單田芳的評書那麼有意思。

長篇大論的一個嚴重問題是缺少孩子的參與和反饋,就難以準確地掌握他是否真的理解和接受了“灌輸”。

當孩子提出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家長難以用三言兩語說清楚時,最好是用一遞一進的問答式與孩子交互討論,當然如果能動手實踐就更完美了。這樣讓孩子積極地參與進來,可以保持孩子頭腦的活躍度,更好地維持孩子對這個主題的興趣和專注力,同時父母也能把握孩子對問題的理解程度。

急於評判孩子的是非對錯

“粑粑,我覺得《夏洛的網》裏的小豬威伯真是又傻又笨又貪喫,要不是爲了救他,夏洛就不用那麼辛苦地織網,最後把自己累死。”“瞎說,你才又傻又笨又貪喫呢,威伯多麼善良友愛,夏洛不是他害死的,夏洛是蜘蛛,到秋天自然要死掉的!”

現在社會輿論對熊孩子零容忍,自身有涵養的父母難免緊張千萬不要養出一個熊孩子,因此,對孩子“錯誤”的三觀格外警惕。急於評判是非對錯,尤其是急於批評和否定孩子“錯誤”的三觀,既容易造成孩子逆反情緒,又妨礙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孩子三觀的形成是長期而複雜的大工程,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孩子思考爲什麼。

總是“我懂得比你多”的高姿態

“麻麻,你知道嗎?《小王子》這本書裏說的猴麪包樹真的存在耶!”“廢話,只有你這小笨蛋纔不知道,猴麪包樹在非洲、澳洲、大西洋小島好多地方都有。”

著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巴博(Brain Barber )在他數篇有關父母養育的論文中反覆指出,通過引發孩子自卑、羞恥或罪惡感來影響孩子的行爲,這樣的養育方式被稱爲“心理控制”方式,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會表現出焦慮、抑鬱、與不良同伴交往,甚至青少年期出現反社會行爲,心理控制阻礙孩子的自主性發展,孩子就難以做到自主、自信和自立。

將孩子長期置於父母強勢的陰影下,正是一種典型的心理控制養育方式。

有大智慧的父母,不是凡事都要勝孩子一籌的父母,反而是懂得以合適的方式示弱的父母,讓孩子時常獲得“我比爸爸媽媽都厲害了耶”的自信和自我肯定,從而激發孩子的潛力。

4

①與孩子討論問題,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以及具體問題,決定是否應該直接給出答案。對有一定學習和思考能力的孩子,又不是特別緊急的問題,提供足夠的線索讓孩子自己去尋求答案。

②儘量用問題回答問題,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獨特的結論。

③多使用開放型問題,如: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爲呢?你這樣想的理由是什麼?還有其他的可能嗎?……避免使用“是”或“不是”點頭或搖頭來回答孩子的問題。

④父母應該少說多聽,給孩子更多的表達機會。

編輯:33

內容轉載整理自家長必讀

1

2

3

4

熱線電話

相關文章